APP下载

关于构建财经专业本科生新型选修课模式的探讨

2011-08-15刘燕

关键词:财经类必修课套餐

刘燕

(湖北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关于构建财经专业本科生新型选修课模式的探讨

刘燕

(湖北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财经类专科性学院迅速发展,除了组建专门的财经类高校之外,很多综合性大学也设立了财经类专业。本文针对当前财经类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特别是选修课设置及选修方式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构建新型选修课模式。提出了菜单式选修方式,分别从菜单设计、根据菜单目录设计套餐合理组合课程到完全自由选择的选修课套餐,最后对选修课菜单课程管理提出建设意见,试图优化原有的选修课模式,使选修课更好的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

财经专业;本科;选修课

20世纪80年代选修课制在我国大学开始试行,90年代以后逐渐朝纵深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基本保持固有设计安排,大致有公共课(可分为工具类课程和理论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选修课等类型。部分学校设立平台课,类似于公共专业选修课,高一级的课程有如理论性强、为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而设置的研究型课程等。对选修课的关注点集中在作为一般性高校本科生的选修课设置、管理、考核等方面。比如认为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学科结构、教学管理、师资薄弱及选课指导等方面,针对财经类本科专业选修课的研究则很少。

目前,高校财经类各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类别有所不同,有的简明划分为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其他教学环节;有的分为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有的分为全校共同课、部类共同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有的分为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验课、实验教学环节等。虽然类别名称不一样,但从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上讲,大致可以归类为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及实验教学课程和实验环节四类。

我们首先分析公共课程,又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课程目录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部分、英语、数学、体育、计算机、心理健康等,个别学校开设人文艺术通识课和社会科学通识课,但是所占学分不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英语课,所占学分一般为总学分的20%左右,安排课时平均占总课时的30%左右。公共选修课部分包含人文艺术类选修课、通识教育大讲堂、法学类课程,具体方向和课程名称不明确,比较笼统,随意性很大,有的学校这部分课程安排各院系根据自身情况指导学生选修,这类课程一般占公共课程学分不高,所占课时比重低。其次是学科基础课。这是财经类专业都设置的课程,要求必修,主要设置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原理、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占总学分比例大概14%左右。第三是专业课程,由各学校根据财经类各专业方向设置。这部分课程由各学校自行设立,体现专业方向及专业特点,但是各学校所开立的课程门数差距较大,少的开设26门课程,多的开设40门课左右,学生的选择范围大不一样。这部分又分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必修课所设置课程数一般在5~8门左右,选修课所设置课程数一般在15~40门左右。第四是实验课程和教学实验。这部分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包括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等。

总结起来,课程设置的特点或者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选修课虽然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但是公共选修课无论是所开设的门数还是所占学分比重都无法和专业选修课相比。公共选修课一般开3~5门,而专业选修课少的开25门,多的开40门左右。公共课程没有考虑文理科交融,自然科学科目类和思辩、哲学类科目基本没有。易导致学生思维狭窄,缺乏全面、辩证看问题的眼光和思想。以美国高校为例,其规定工程类本科教学计划中,人文教育理论课程达到20%左右,哈佛大学更是规定理工科学生必须修满25%的人文课程。德国理工科大学中的人文课程占到总课程量的1/4。日本有的大学也规定大学工科本科教育中,人文课程要占到24学分,占总学分的17%。同理,我们财经类专业虽然归为文科类,是否也可以效仿其他学校,要求学生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并要在总课程总占一定比例。

第二,选修课部分突出功能性,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如英语、数学、政治思想、计算机等,大部分的课时和学分分配给这类课程。选修课部分体现人文素质则很含混,往往只列出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通识大讲堂、通识教育任选课程等。虽然从发展趋势看,选修课设置体现通识教育也是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可的发展方向。一般认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但是,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高校的选修课设置并没有体现这一精神。表现为缺乏具体课程方向和名称及课时安排,随意性太大,所占课时和学分都很少。

第三,专业类课程设置褊狭。表现为没能够比较全面体现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即便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归在政治思想课程部分,少有从经济学的角度介绍马克思思想。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介绍则更少,只是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中有所提及,缺乏对代表性的著名经济学家思想作专题学习,导致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不知道哈耶克是谁,不知道弗里德曼是谁,甚至可能不知道凯恩斯。致使培养的学生缺乏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及价值观,思想褊狭,立场单一,眼界低下。另一方面,专业选修课科目多,一般不少于25门课,多的达40门课左右,使得其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并且课时安排少,好比蜻蜓点水,每门课都学点,但又都学不深,使学生不满意,教学效果也不好。

第四,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知识总信息量大,各门功课学习时间相对紧张,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变成灌输知识,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不多,学生基本上是被动赶场的学习模式,缺乏自习的时间和心情进行复习与回顾,欠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训课时分配少,不能满足学生希望掌握实际技能的要求。

除此之外,从管理的角度分析选修课的学习之所以没有达到相应的整合学生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创造性,培养多元化价值观的目的,究其原因主要除课程设置外,在学校、教师、学生方面的原因有:第一,学校缺乏充分的宣传和引导。缺乏对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应用价值进行宣传,让学生在选择前可以有的放矢,充分认识到某门课程的作用,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被动填鸭式的学习模式。第二,学校对选修课的管理制度不当,选修课开设质量普遍不高。高校设置选修课,并没有太多的从整合学生知识存量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从考虑满足有些教师教学工作量不足的角度来考虑,或者盲目的追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步伐。作为选修课一般都具有跨学科和知识交叉、融合的特点,不是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作为选修课来进行开设。选修课的教材一般不能是指定的,应该是各家之言的有效融合,以介绍各家之言和分析、甄别各家观点为主,而这个过程应该是学生与教师互动学习与探讨的过程。第三,教师对选修课的认识和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善。即使是教师也普遍没有认识到选修课的开设意义和学科知识特点。开设选修课也需要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即具有时效性、复合性的特点。而有些教师要么知识结构老化,没有与时代接轨、要么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边缘类知识匮乏。第四,因为上述原因,学生并没有切身感受到某门选修课的必要性,更谈不上对所选课程感兴趣,从而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目的性差的倦学、厌学的情况。这种被动、盲目的学习状况自然难以对其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更谈不上形成本科生的专业素质了。学生盲目的选择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学生在进行专业选修课的选择时对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应用价值不甚了解,要么是凭道听途说,要么是顾名思义或在从众的心态下所进行的选择,基本上属于盲目无知状况下的非理性选择。

对当前高校财经专业本科教育中课程设置的总结体现出在目前社会环境下,大学教育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在办学思想上重专业、重应用,视高校为职业训练所的现象。同时也暴露行政部门对教育管得太多,管得太死,一种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具体到课程设置的表现方面,安排大量公共课程,占据大量课时和学分。除必修课的专业课外,选修课的设置也包含相当部分的专业课,以至于“大学”变成了“窄学”,从培养知识精英变成了培养“赚钱工具”,培养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违背了大学精神。

通过我们对选修课课程设置和选修课制度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鉴于选修课讲究“实用性”、“通识性”,达到既能够弥补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不足,又可以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理想、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自主修读,知识结构得到优化的目的。我们积极探求财经类专业选修课在设置、讲授过程中的规律、现状和问题,提出建立科学的专业选修课管理制度,即通过建立选修课菜单,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对构建财经专业本科菜单式选修课模式的大致设想如下:

第一层面,选修课的菜单设计。划分选修课的类别和性质,好比区分哪些是米饭、哪些是蛋白质、哪些是青菜、哪些是水果,营养必须均衡。既要照顾专业需要,也要培养人文精神,提高素质,包括美学思想、艺术熏陶、艺术欣赏、心理健康、自然科学知识、思辨能力等。进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建立选修课菜单目录,并确定每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选修课课程品质,体现培养特色。

第二层面,根据菜单目录,把不同类型的选修课进行合理组合,就像套餐一样,推出A、B、C、D、E……等多套套餐,每一套餐里都做到营养合理搭配。不完全由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单独课程,而是给与一定约束,但是学生可以选择B套餐或A套餐等。这个部分也许需要突破原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固有安排或者限制,内容一般是包含要求学生必须修的课程。

第三层面,设计完全自由选择的选修课套餐,同样推出A、B、C、D、E……等多套套餐,每一套餐里都做到营养合理搭配。这部分套餐与第二层面套餐的区别是学生可以只选择套餐里的几门课进修,而不是要求每门课都必修。教学管理只要求必须达到一定学分即可。

最后是选修课菜单课程管理建设。由于选修课的课程设计必须遵循综合性、基础性、多样化、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等原则,因此必须依靠各个学科门类的专家才能完成。如有些综合性课程需要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设计课程,所以还要有相应的课程管理机制。比如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聘请专家(课程委员会)进行设计、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同时提高选修课的学分,强化选修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以此推动对选修课的重视,保障培养特色。认真研究并确定每一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请各学科专家精心设计教学目的、内容。在选修课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确定合理的选修班级人数以保证教学效果,配备助教进行研讨以提高学习效果。在师资方面,对开设通识课程的教师有一些必要要求,课程开设需要严格的审批程序,每年组织教师进行选修课课程教学研讨等。达到通过选修课的设计和学习,提升培养特色。

更高级设想是实行“选修课护照”制度。针对现有选修课师资力量缺乏的状况,利用网络,打破各财经类高校间的选修课制约,让学生可以共享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选修课选择范围,实行“选修课护照”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选修课学分记录于选修课护照,作为毕业考核合格的依据。当然,目前这一想法受很多外力制约,暂时无法实现。

我们针对目前财经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从本科生选修课的视角,提出通过建立选修课菜单设计来完成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照顾学生的兴趣,同时突出和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特征,起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更好的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大学教育首先应该培养美好的人格,塑造美好人性,使学生拥有美好人生。教育的好坏应该从这个原点出发,推进教育改革也应该以这样的原点开始。

(注:本文为湖北经济学院2010年度教研课题“财经类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特色探索——基于选修课菜单设计的视角”的部分成果,课题主持人:刘燕,课题组成员:彭芸、卢秀清、王全意)

[1]于立军.大学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2).

[2]庞海勺.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2).

[3]刘笑天.选修课面临困境的多元审视[J].教改探索,2010,(6).

猜你喜欢

财经类必修课套餐
鲸宝宝的必修课
《加什么不要钱》
评注是法学生的必修课
儿童套餐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凉山羊
婚姻是一份套餐
老了也要有尊严地吃饭 你家老人需要这套餐具吗
让有效沟通成为医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