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因论视角解读强势网络流行语“杯具”的语义生成与变异
2011-08-15勒孚作
勒孚作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江苏 泰州 225300)
从模因论视角解读强势网络流行语“杯具”的语义生成与变异
勒孚作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江苏 泰州 225300)
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强势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为解释网络语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模因论出发,结合模因传播原则 ,以“杯具”网络新词为语料,考察其语义生成与语义变异,提出模因论对网络流行语的独特解释力。
模因论;网络流行语言;杯具;语义生成;语义变异
一、模因论·模因
模因论(memetics)最初源于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Meme)一书,是为描述“文化复制基因”(生物信息的拷贝和传输)而提出的,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他借用生物进化模式探讨模因的复制、传播和进化,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中出现的诸多相似现象进行诠释,现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和语言学研究。Dawkins在探讨基因自我复制以及相互竞争促进生物进化的基础上,模拟生物遗传单位gene(基因),提出了文化传递单位—模因(meme)[1]。
模因作为模因论的核心,牛津英语词典将其解释为: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一genetic means,esp.,imitation(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美国韦氏辞典其释义为:an idea,behavior,style,or usage that spreads from person to person within a culture(在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散播开来的思想、行为、格调或习惯)[2]。Dawkins认为,模因是存储于人脑中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3]。Blackmore则大大拓宽了模因的指涉范围,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4],模因通过模仿实现人际传递,依靠认知和记忆传播。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就可称为模因,如音乐曲调、思想观念、谚语、服装样式、房屋建筑样式、链式信件和电子邮件、病毒、宗教等[5]。模因遵循经济原则、选择原则、时尚原则、时效原则四原则。
二、强势网络流行语模因
语言与社会共变化,在语言进化中,模因复制现象普遍存在。谢朝群、何自然等认为“语言模因是一个概括力比较强的概念。隐藏在语言之中的概念、意义、思想、信念、知识等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模因”。[6]
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模因同自然界的生物基因一样,是一种新陈代谢、不断选择、不断进化的优胜劣汰过程。Blackmore指出:“模因进化的过程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的潜在的模因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模因为数并不是很多,只有很少一部分模因能够成功。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碰到的模因,都是一些成功的模因,即能在自我复制的竞争中获胜的模因。”[7]强势模因因具有寿命长,容易复制,保真度高的特点而得到有效传播。
网络流行语生动风趣、简洁实用、个性化强,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创新性,是一种多产性的复制因子,能借助网络载体而风行全国,在无时空限制的虚拟世界复制传播海量信息,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和强势语言的生命活力,成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时尚符号和语言模因特征。
三、“杯具”的语义生成
语言是为了适应人们的思维、生活需要而发展的,这种发展本身就是在已有的语言基础上复制、模仿、嬗变而来的。在语言层面,模因被认为是语言传递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
根据语义特征分析法理论,义位是语义系统中独立存在的最小语义单位,一个词之所以能指谓一类对象,是因为这类对象的基本属性被概括为一组语义特征而组成了该词的义位。新义位在原义位的基础上派生出来,而这派生义位恰恰是流行语的语义生成阶段,这样的语义模因可能是短暂存在,也可能稳定下来成为词语的新义,从而使一个词语演变成流行语。大量的流行语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衍生的。[8]
2009年底的网络流行语“杯具”一词本指盛水的器具,属于日用品的范畴,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有其自在的理据。一说其创意灵感来自易中天在一期《百家讲坛》中说了一句“悲剧啊”。“杯具”与“悲剧”一词谐音,谐音模因语气轻松调侃,削除了原有的悲观感情色彩,更具娱乐精神和亲切性,彰显个性,引发更多人的共鸣。
另一说可追溯到张爱玲的一句名言:“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通过类比透出了大背景下人生的无奈,后来有了仿造版本“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后一句是前一句基因型模因的结果。基因型语言的传播特征是直接套用或相同的信息以异形传递,是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模因。字面结构上,“虱子”比之于“袍”和“杯具”比之于“茶几”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表达众多个体虽微小但强势搅扰全局的意味,为人所痛惜。这是“杯具”就被赋予了“破坏美好事物的事件”的新义项。[9]
“悲剧”主观表不如意,不顺心或者失败,“杯具”则是委婉诙谐地对别人表示某方面的不满情绪,隐含着不成功的负面含义,契合了当前社会青少年的在就业、学业等不良境况下的心理。“杯具”正好和“悲剧”谐音,增加了“杯具”模因的强势效果,人生就更加充满“杯具”了。“今天你‘杯具’了吗?”这句话成了2009年传播率极高的网络流行语。“杯具”表达了原先“悲剧”的基本语义,还迅速扩大了其使用范围,产生了以“杯具”为核心的 “杯具男”、“杯具女”、“杯具哥”、“杯具姐”、 “杯具帝”、“杯具门”等庞大的“杯具”家族。
四、“杯具”的语义变异
“杯具”词族的产生是语言模因变异从而促使语义变异的结果。
(一)“杯具”语义变异的产生
语言是活动的,无时不处在变化之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场域中语言模因在复制、传递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非常规的使用形式,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由此也产生了语义变异。这种变异或相当细微,或只是体现在感情色彩上,借以产生新奇、别致、生动的语义,提高表达效果。如:
1.今天我竟然忘记带作业本去学校了,真是杯具。
忘了带作业本,只是小的过失,不会造成悲剧后果,故此处“杯具”并没有悲惨或不幸的成分,只是夸张陈述(overstate),表达了语者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对自己的埋怨。
(二)模因复合体传播与“杯具”语义变异
语言模因可以单一简单复制、传播,也可以几个简单模因相互结合在一起成为同时被复制的一组模因,构成模因复合体,从而得到更好的复制和传播。Blackmore认为,构成模因复合体的诸模因,作为复合体之整体组成部分,比这相同的诸模因处于分离状态时更容易得到复制,发挥着比简单模因更大的影响。[10]如:
2.就算要做杯具,也要做官窑上品青花瓷杯具。
“青花瓷”是个社会时兴的语言模因,和杯具组合产生了模因复合体——“青花瓷杯具”,该复合体的运用已走出了“悲剧”的窠臼,发誓要做“青花瓷杯”’的人,传达了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
(三)“杯具”语义变异的多方向性
刚开始仅是用轻松自嘲的手法代替“悲剧”一词,但是随着它被广泛复制、传播,其基本语义项被反复使用,导致为了迁就更多的对象和场合而变得十分含混,使用者会根据实际需要增减义位中的语义特征,而在不同抽象层次上将词义朝不同方向引申。如:
3.不能再次相聚,执手相看泪眼,成了默剧。生活是自己的杯具,别人眼里的洗具。(失败的人生)
4.举杯看杯具,杯具茶叶,举杯噎茶。(假冒伪劣的)
“杯具”已不仅仅有“悲剧”的语义,而且又变异出“假冒的、失败的、倒霉的、弱的”等义项,兼具多重语义,由“杯具”为中心组成的词群及语句所表达的语义在日常语用中极具修辞效果,从恋爱受挫、工作压力、事业不顺到上班堵车、上课迟到、意外受伤等生活琐事都可用“杯具”来形容。“杯具啊!”,一句普通的话却精妙地传达了现代人对人生况味的集体谐谑,同时也赋予该词语丰富的解读。在例句:
5.我是你的什么?你是我的杯具啊。啊,原来我只是杯具啊?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了啊。
“杯具”已不具灰暗的语义色彩,成了人们尊宠的对象,具有非常强的幽默效果。
(四)“杯具”模因语法属性的解读
“杯具”一词本意是日常生活用品的称谓,属名词词性,在复制、传递过程中词性也由名词演绎成动词、形容词及副词,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法功能,其应用范围扩展到各种语境。如:[11]
6.人参要泡在杯具里才能入味。(用作名词,充当宾语)
7.人生就是一碗“内牛满面”……少了……盛它的是杯具……多了……装它的是餐具……。(用作名词,充当补语)
8.杯具地喝汤,被烫了。(用作副词,充当状语)
9.刷牙是一件悲喜交加的事,因为既有杯具,又有洗(喜)具。(用作名词,充当补语)
10.杯具的人生,人生的悲剧。(用作形容词,充当定语)
11.楼主你杯具了!(用作动容词,充当谓语)
12.诚邀广大杯具过的绿帽男一起商讨惩罚负心女方案。(用作动词,充当定语)
13.杯具会有的,洗具也会有的。(用作名词,充当主语)
(五)“杯具”模因语义的保留性
模因具有变异性,但离不开保留性。尽管它的形式或内容会不断变化,但它始终保留着原始模因的定型或精髓,继承着原始模因的基本特征和性质。人们凭借对原来模因的认识、理解和感受,在头脑里经过类推、联想会很快辨认出新模因的形式,或者轻松破译新模因所表达的涵义。从语言形式上看,新“杯具”模因它是对旧模因的复制;但从内容上看,更形成一种独具匠心的新概念,让人们在熟悉的言语经验中悟出新意。可见,模因变异是语言发展、进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五、结语
语言模因在语言交流中自我复制、传播而得以生存。强势流行语属于特定时期得到社会认同的新词语,“杯具”既是语言模因,又是强势网络流行语,具有“创意性”、“生动形象”的语用特点,它以“悲剧”语义为基础,以模因的形式通过多种媒介被复制,同新生事物共同作用,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变异,不断生成新的语义,成为社会共享的“资源”。
[1]Blackmore.谜米机器[M].高申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7.
[2]百度百科.模因[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16425.htm.2011-04-28.
[3]Dawkins,R1.The Ex tended Phenotyp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109.
[4][7][10]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66,65,15-27.
[5]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6]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1):31.
[8]任炯,房慧.从模因理论视角看流行词语的衍生和语义变异[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6.
[9]杯具洗具[EB/OL].http://lady.qq.com/a/20091203/000113_6.htm.2011-04-29.
[11]百度百科.杯具[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528756.htm. 2011-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