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历史的同情与理解”中研究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与实践研究》评介
2011-08-15董一冰
董一冰,徐 芳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在“对历史的同情与理解”中研究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
——《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与实践研究》评介
董一冰,徐 芳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和实践,却鲜有人进行专题研究。张俊国教授等撰写的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的《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与实践研究》一书,在学术研究的薄弱处展示了自己的学术成就,成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研究花园中的又一奇葩。该著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从“对历史的同情与理解”的角度研究“毛泽东的生产力思想与实践”
该书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在对历史的同情与理解中还原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瞭解之同情,方可下笔。”其中“瞭解之同情”一语被后世学者作为治学态度广为流传。而这也正是《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与实践研究》一书的特色所在。作者通过展现复杂的历史环境,使人们理解毛泽东当年的选择,给予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应有的历史尊重。作者把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放在“大历史”和“长时段”中加以研究,即从世界的、中国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宏观与综合的历史发展中研究毛泽东的生平与思想。该书研究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与实践不仅仅考察其历史背景,还研究和探讨具体理论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的定位以及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既就事论事,又跳出具体事件与思想,从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审视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二、全面系统地考察和梳理了“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与实践”的整体脉络
该书对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与实践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既有时代高度,又有历史纵深,更有独到见解;即彰显成就,也不回避问题;既总结经验,也关注教训。这对于深化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研究具有独特价值。
该书逻辑结构合理,全书围绕着生产力发展这一主线,分层次论述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思想与实践,其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发展生产力及相关因素的基本思想;新中国诞生后,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思想的路径选择;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发展生产力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关系问题;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发展生产力思想的实效与成就;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未能贯彻始终的原因;最后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与实践经验教训的启迪。全书共六章,章与章之间环环相扣、节与节之间紧密相连,对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与实践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论述。从基础入手逐层深入,既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又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特别是对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未能始终贯彻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为客观评价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基础。
三、阐发了“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与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
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超越理论本身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与实践,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该著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这对于我们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路线、政策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搞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有裨益。使我们不仅对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而且还对我国的进一步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有更加明确的定位。
此外,该书语言通俗易懂,文笔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并且行文中引用大量的详实数据作为论据,使该书的论证、分析更加有力,为学术界提供了一本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新的史料文集。但由于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时间跨度较大,社会环境又错综复杂,故该书无论在具体思想的论述还是在思想启迪与借鉴方面的论述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该书仍是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10.3969/j.issn.1671-7155.2011.04.020
2011-05-10
(责任编辑 叶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