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90年的四次转型及启示
2011-08-15康伟
康 伟
(十堰市委党校,湖北 十堰 442000)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四次转型及启示
康 伟
(十堰市委党校,湖北 十堰 442000)
中国共产党90年来实现了四次重大转型,即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地位转型、从阶级斗争为中心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转型、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的性质转型、从发展到科学发展的理念转型。四次转型具有必然性、自觉性、战略性、过程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政党转型解放思想是前提,理论创新是支撑,制度建设是保证,人民利益是根本。
中国共产党;政党转型;启示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不断探索自身建设的规律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转换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职能,成功实现了多次重大转型。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哪些转型?这些转型是如何实现的?它们有何特点?又带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分析,对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四次转型的内容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不断成长,伴随着党所领导的事业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党的地位、任务、性质和理念等方面实现了转型,并通过这些转型一步步走向成熟。
1.地位转型:从革命党到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正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中国最黑暗的时期,中国人民首先要求得民族独立。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天然不足决定了它不可能担当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因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从第一次大革命到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以土地革命为内容,以武装斗争为形式,以根据地建设为依托,带领全中国人民一步步推翻了三座大山。1949年,随着新中国宣告成立,中国革命的任务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际形成。
其实,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就成立了红色政权,已经开始执政的探索,1931年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1948年召开的西柏坡九月会议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也做出一系列规划,从国体到政体、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从经济建设到社会依靠力量,都显露出执政意识。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阐明了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进一步突出了执政意识[1](P1427-1439)。但中国共产党实际成为执政党则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在地位、角色、观念、能力等各方面都实现真正的转型是摆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2.任务转型:从阶级斗争为中心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8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956年党的八大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但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此后八大的正确提法并没有在实际中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1957年10月,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毛泽东再次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阶级斗争就成为主要任务,以致出现了持续十年之久的全局性的“文化大革命”。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全会果断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逐步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阶级斗争为中心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型,这次转型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的。
3.性质转型: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
自党的一大起,中国共产党就把自己定性为无产阶级政党。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急先锋。七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党的十二大党章把党的性质明确地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特别是新兴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如何适应这些变化成为新时代的先进性政党面临的一个新的历史课题。江泽民同志2000年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2年党的十六大修改通过的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同时,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如:判断党的先进性、党的性质的标准,主要是看党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兴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等等[3](P168)。
党的性质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的转型,切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拓展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有利于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次转型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的。
4.理念转型:从发展到科学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既处在“发展机遇期”,也处在“矛盾凸显期”,特别是2003年非典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暴露了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不全面、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等等。面对新的阶段性特征,如何在理念上实现转型成为中国共产党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课题。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与环境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007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并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此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上实现了从发展到科学发展的转型,这次转型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的。
二、中国共产党四次转型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四次转型虽然内容不同也发生在不同时代,但却有着共同的特点,主要是:
1.必然性
四次转型看似通过特定的事件以特定的方式发生在特定的时代,实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和逻辑必然。从革命党走向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中国革命的必然结果,从政治中心到经济中心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从发展到科学发展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中国共产党的四次转型都是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政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论。
2.自觉性
四次转型虽然具有深刻的必然性,但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自觉的改革创新意识。中国共产党一直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代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积极、主动、自觉地谋求在职能、任务、身份及理念上的转型,体现了充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说,四次转型都是中国共产党自觉自为的产物,这种自觉既包括党的领导人的自觉,也包括党的理论研究的自觉。
3.战略性
四次转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层面,但都事关全局和长远,对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和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从革命党走向执政党事关党的角色转换和领导地位,从阶级斗争为中心到经济建设中心关系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方向,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和代表性,从发展到科学发展决定未来中国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可见,四次转型都是战略性的转型。
4.过程性
四次转型尽管在一定的时间节点得以实现,但都有一个长期的准备和过渡的过程。同时,转型虽都是以某一时间或某一事件为标志,而真正完全的转型却是开放的、动态的,其最终完成是一个长期甚至是没有终点的过程。比如,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地位的转型可以在一个时间点得以完成,但真正实现角色的转换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再如,从发展到科学发展,理念的转型从提出到形成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但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却是一个一直需要艰苦努力的过程。
5.复杂性
四次转型尽管都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但转型本身却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既有思想认识上不统一可能带来的反复,也有实践中贯彻落实不到位带来的曲折。比如,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就可能存在法理上转型和实际上不完全转型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在走向执政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也确实存在把党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简单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象,还存在用政治运动的办法搞经济建设的做法。再如科学发展已提倡并贯彻多年,但在实际中单纯追求GDP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这都体现了转型的复杂性。
三、中国共产党四次转型的启示
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四次转型的内容和特点,可以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为今后更好地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
1.解放思想是前提
政党转型既是性质、角色的转型,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型,转型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也只有这样转型才能真正实现,反之则可能是不彻底或不完全的。从中国共产党的四次转型来看,第一次转型即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尽管党的高层领导已经有自觉的执政意识,但毕竟中国革命快速推进共产党迅速成为执政党,很多党员干部还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所以直至今天还要努力解决执政考验问题;第二次转型即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真理标准大讨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前提下得以实现的,也是冲破“两个凡是”思想藩篱的必然;第三次转型即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提出后很长时间内还存在“全民党”的质疑,可见思想解放的重要性;第四次转型即从发展到科学发展更需要突破传统的增长发展观、GDP发展观等。所以,解放思想是政党成功转型的前提。
2.理论创新是支撑
政党转型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充分研究把握其中的规律并按规律推进,转型才能成功实现,因此对政党转型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就成为成功转型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缺乏足够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支撑,所以转型的实践就容易反复和曲折;从阶级斗争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了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研究及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理论铺垫,所以转型的推进就相对顺畅;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的转型前后有大量关于党的性质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特别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建党80周年讲话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从发展到科学发展的转型自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之后大量的关于科学发展的理论研究为十七大形成科学发展观的系统阐述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3.制度建设是保证
政党转型要真正实现,制度建设是保证。中国共产党的转型有的之所以出现反复和曲折,原因就在于没有制度化保证。党的八大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但随后不久就被打断,归根结底是全党的意志不能阻挡领导者个人的意志,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不健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现实中违背科学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原因也在于还没有足够的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在实际的考评体系建设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因此,要真正实现政党转型,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4.人民利益是根本
政党转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任何特殊的利益,无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还是实施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坚持为人民谋利益。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一党一派的利益,革命是为人民求解放,执政是为人民谋福利;从阶级斗争为中心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是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同样是为了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发展到科学发展,更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所以,党的转型必须围绕人民利益这个根本,只有这样也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党史文献选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康伟(1966-),男,湖北郧县人,中共十堰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理论。
D 26
A
1671-7155(2011)04-0057-03
10.3969/j.issn.1671-7155.2011.04.011
2011-05-25
(责任编辑 何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