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地区的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济南市历城区为例

2011-08-15李新霞吉秀华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历城区信教基督教

李新霞吉秀华

(1.济南市历城区委党校,山东济南 250000;2.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002)

【民族宗教研究】

浅谈农村地区的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济南市历城区为例

李新霞1吉秀华2

(1.济南市历城区委党校,山东济南 250000;2.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002)

没有和谐宗教就没有和谐社会,同样没有和谐社会也就没有和谐宗教。这不仅是从历史的经验,也是从现实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得出的结论。历城区作为省会济南东部城郊结合部最大的市辖区,是济南市宗教工作的重点区县之一。目前历城区正在向打造省会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目标奋进,在此情况下全面把握全区宗教信仰的基本状况,深入挖掘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对于充分发挥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维护农村地区的稳定,建设和谐历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农村宗教;基督教;和谐社会;关系

著名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曾说过:“宗教在历史上既表现为维系世界的力量,又表现为动摇世界的力量”。[1]这不仅是从历史的经验,还是从现实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得出的结论。最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内地的信教人群在迅速增加,其中以农村地区的宗教信徒发展最为迅速,宗教群体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基督教教徒数量居全国前列。历城区是位于省会济南东部城郊结合部的最大的市辖区,济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洪楼教堂,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塔——四门塔,都位于历城区境内,因此历城区是济南市宗教工作的重点区县之一。目前历城区正在向打造省会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目标奋进,在此情况下全面把握全区宗教信仰的基本状况,深入挖掘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对于充分发挥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维护历城农村地区的稳定,建设和谐历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历城区宗教信仰的现状分析

历城区总面积 1298平方公里,人口 92万,辖 13个街道、6个镇、698个村居。据统计,历城区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团体,已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 62处,信教公民 12281人。其中天主教 1266人,教堂和宗教活动场所 5处;基督教信教公民 6100人,有 1处教堂、52处宗教活动场所;道教正式开放的道观 1处,信教公民 897人;佛教活动场所 1处,信教公民 2000余人;伊斯兰教信教公民 4018人,清真寺 2座。全区宗教教职人员 18人。全区建有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伊斯兰教协会和佛教、道教筹委会五大宗教爱国团体。2010年春天,本课题组对位于济南市区、南部山区和北部平原地区的几个乡镇和办事处进行了有计划、有重点的实地调查,通过调研发现:位于市区的几个村居,群众以信仰天主教为主,这些信教群众大都是家庭教徒,因祖辈信仰天主教而传承下来的,人数在村中占到 40%左右,近年来在信徒数量的增加上不是很明显;并且由于地处繁华的东部城区,受城市化和新思潮的影响较大,很多信徒出现了亦教亦俗的现象,就是在进教堂做礼拜时就是教徒,但是在教堂外与非教徒并无明显的差别。南部山区居民信教种类相对复杂一些,有以信仰佛教为主的村庄,有回民村,也有信仰基督教为主的村庄。东北部平原地区的村居则以信仰基督教为主。就全区而言,农村地区的基督教徒近年来增长的相对较快,教徒结构以中老年妇女为主,也有农村青壮年男子入教的现象,在学历层次上以初中以下为主。笔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村基督教徒增长的原因、对基督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对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二、基督教在农村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基督教在农村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革开放后宽松、自由的社会生活大环境为农村基督教的产生和成长提供了前提条件。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人们对宗教的态度由排斥、歧视、冷漠逐渐变为接纳、理解、支持,而这种自由的获得让人们信仰基督教的压力大为减少甚至消失。二是单调乏味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使人们缺少寄托。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的闲暇时间大为增加;同时随着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和文化活动的缺失使这些留守的妇女与老人,普遍感到精神生活空虚,为了寻求精神寄托,而选择了信教。三是农村社会保障能力的欠缺使有病得不到医治的农民转而皈依宗教。虽然现在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由于用药限制、报销比例偏低等原因,大多数农村家庭还是承担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当一个家庭成员患上大病或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时,整个家庭常常会因此而陷入破产的境地。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广大农村,因病入教的信徒占 60%以上。农村中只要有一个人因为信仰宗教而其原有的疾病痊愈的奇迹发生,就能够带动一家人、一族人、一村人甚至一个地区的人皈依宗教。四是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弱化使农民缺乏心理归属和组织依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单个的农户在生产生活困难时很难获得农村基层组织的帮助,农民在心理上感到孤独和无依无靠。再加上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乏力,出现了党风不正,办事不公的现象使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了疏离感。而一些信教人员恰恰利用了这一点,通过上门讲经、谈心、看病、送药、扶贫、资助等方式,笼络人心。于是,为寻求安稳与寄托,人们纷纷拥向教堂和各式教会,宗教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基层组织的部分功能,满足了人们心理归属和组织依赖的需要,这些在客观上为宗教扩大影响提供了机会。

三、基督教对构建和谐农村社会所起的作用

李瑞环曾多次指出:“我国各大宗教教义中的许多内容,例如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一些要求,与现时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我们所提倡的精神文明是一致的。”[2]当然基督教也不例外,基督教的某些教义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

1.基督教对农村的社会关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一是基督教教义对信徒自身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信徒由于惧怕神明的惩罚,因而容易自觉的以宗教的诫命和律令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基督教的某些教义教规,对缓解教徒家庭关系、教徒与非教徒之间的邻里关系、社会关系有一定的作用。如基督教倡导扶贫济弱、仁慈怜悯、平等诚信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的遵纪守法、修养自律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些都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社会公德面貌的改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宗教伦理在调节宗教信仰者心态平衡方面,有其特殊的功能性作用。基督教要求信徒正确看待现世短暂的失败、痛苦、灾难,鼓励教徒重燃生活的动力和信心,对于减缓教徒的焦虑,减轻心理压力,净化教徒心灵起到了缓冲器和调节阀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一定的个体心理基础。

2.基督教团体促进了中国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基督教爱国组织和团体在赈灾、扶贫、助学、开办养老院等方面的公益慈善事业上做出了很多贡献。尤其是在汶川地震后的救灾中,历城区的基督教爱国团体和基督教会曾捐款近 15万,并且大多数教徒在捐款时都未留姓名,有的仅仅留下了玛利亚、约翰等教名,这种做好事不留姓名、不图回报的行为,在当今很多人忙于追名逐利的浮躁社会中显得尤为令人敬佩。

3.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粘合剂的作用。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人们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失望、愤懑、不满等情绪,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基督徒“荣神益人”,“关爱他人”,“作光作盐”,与众不同的言行,为周围的人树立了一种榜样;并且基督教的周日礼拜除了发挥它的宗教功能外,同时也发挥出它的社会交往的功能,给一些信徒带来了家庭和社会所不能给予的人与人交往的满足。因此,基督教对社会矛盾和冲突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对社会关系起到了一定的黏合作用。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宗教伦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也要辩证地去看待,做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在因势利导中对其有益的成分加以扬弃。

四、现阶段农村宗教工作存在的局限性

1.大量分散的私设聚会点,易造成安全隐患。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地区除了登记在册的基督教聚会点外,还存在一些分散的私设聚会点。基督教私设聚会点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宗教活动场所不能满足需要形成的私设聚会点。这类聚会点主要由于信教人数多、到教堂距离远、年老信徒上教堂不便等原因形成。二是因教会内部矛盾形成的私设聚会点。三是个别反对“三自爱委会”人员组织形成的私设聚会点。四是由教派问题形成的私设聚会点。大量存在的私设教会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一定的隐患。因为私设教会存在状态的不透明妨碍了其教会管理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财务管理方面,易造成个人的独断专行以及在资金使用上的失误。同时由于神学交流及培训不足,造成神学信息的封闭,容易使一般信众的观念完全被带领者的观念所支配。一旦带领者的神学观念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很多信众的神学观念都跟着出现偏差。这正是某些地方出现宗教异端和宗教偏差的主要原因。不论是出现教会派系还是出现异端,不仅对于教会不利,而且对于社会也是不利的。

2.基督教中的某些教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民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富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宗教运用“天堂”和“来世”给苦难的人们许诺一种幻想的幸福,使人民安于现实的苦难。这就容易使得一些信徒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逃避现实,不懂得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因而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农村宗教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农村地区的信教群众以中老年妇女为主,她们在家庭里普遍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任,因此浓烈的家庭宗教气息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向他们宣传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长大之后他们就很可能成为具有这种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但宗教宣扬的价值观、人生观显然与我们建设现代化的中国所需要的“四有”新人的标准不符。除此以外,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两种不同环境的作用下会产生一种矛盾的价值观,会扭曲他们以后的发展。

五、正确认识农村宗教,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几点建议

1.正确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并不等于宗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要小于宗教自由。宗教自由除包括宗教信仰外,还包括宗教活动等有形的东西,而宗教行为、宗教活动必须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要有一定的限度。这里的“限度”就是指,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因此,对于私设聚会点的问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对于由信徒人数多、到教堂距离远、年老上教堂不便等原因而设的聚会点,可以通过说服教育,通过以堂带点的方式纳入政府管理;对于因不团结而分离的私设聚会点,可以化解矛盾予以合并;对于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而产生的私设聚会点,可以采取打击首犯,取缔场所的形式。

2.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思想阵地从来就不是无人占领的空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不去占领,就会被其他东西占据。在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同时,也不应该放弃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一要充分利用农村传统的、农民喜闻乐见娱乐形式,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新时代的主旋律传播到农民的心中。二要充分发挥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主渠道作用,让马克思主义重新占领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一旦农民接受了先进的社会主流文化,宗教在农村中的传播与盛行自然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反之,如果对思想领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势必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危害。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下大力气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根据农村普遍存在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新模式,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农民的主心骨。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江泽民在 1993年全国统战部长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精辟概括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内涵:“这种适应,并不要求宗教信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同时,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的宗教制度和宗教教条,利用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3]基层党组织要认真学习党的宗教政策,真正担负起对宗教的管理和引导职责,最大限度地把宗教界人士及广大信教群众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上来。

5.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帮助农民开阔眼界,了解外部信息,充实精神世界。农闲时节可组织农民乐团、农民秧歌队、农民锣鼓队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组织。也可利用农闲向农民传授一些编织技术等致富本领,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增收,这样就不会出现因精神空虚无所寄托而去寻求宗教寄托的现象了。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妇女组织的作用,为中老年妇女提供交流问题的平台,也可通过创造多种交往方式和途径,开展比较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社区参与活动,将她们的交往圈子从传统的家庭走向公共文化生活领域。

6.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力度。从目前农村信教人群来看,成年男子和青少年信徒有上升的趋势,这与农民富裕劳动力转移不力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职业培训则可以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从而间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历城区实行的阳光救助工程在培训农村富裕劳动力、帮助农民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要不断提高信教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使他们尽快富裕起来,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同时要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困难群众的常态救助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这也是解决农民因病入教的唯一出路。

[责任编辑王树臣 ]

[1]何锦熙、王建敏主编.西方社会学说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120.

[2]李瑞环.凝聚广大信徒群众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人民日报》1998-2-11.

[3]郑永廷、江传月.宗教影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1.112.

D635

A

1009-6981(2011)01-0038-04

2010-11-25

李新霞 (1973-),女,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委党校讲师;

吉秀华 (1981-),女,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统战理论,政党理论。

猜你喜欢

历城区信教基督教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写好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历城区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济南市历城区羽毛球协会成立
“ 90后”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