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世价值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比较

2011-08-15伍志燕权珊珊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价值论普世价值体系

伍志燕 权珊珊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普世价值论”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范畴,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士用来掩盖民主的阶级性质,借以欺骗群众和输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及社会制度的一种策略。认清“普世价值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区别,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具有重大意义。

一、概念内涵上的差异

“普世价值”和“核心价值”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

在词源上来说,“普世价值”,其实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用语。“普世的”是拉丁文oecumenicus的意译,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除“普遍”之义外,还含有“根”的意味,是一个富含价值意义的词(这个词自中世纪以来便被基督教会用来自称“普世教会”)。被称为“网上百科全书”的“维基百科”中有“普世价值”(universal values)的词条,其解释大体有三层意思:其一,“在哲学或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泛指那些不分畛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任何一个自诩文明社会的人类,只要本于良知与理性皆认同之价值、理念”;其二,“广义,没有确切内容,一般都是自话自说,没有广泛认同”;其三,“代词,即‘民主、自由、法制、人权’的另一种说法”。就历史渊源和词面意义看,“普世价值”是指超宗教、超国家、超民族的,任何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认同的价值和理念。

“核心价值”,来源于英文Core Value,最早是一个新的商业词汇。据“聚杰网术语词典”中的“核心价值(Core Values)”词条解释,是“用以规定企业的基本观念和存在的原因,是企业长久不变的东西”。后来被引申为“一个社会或团体成员的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具有内在性,被该社会或团体内的成员所看重,独立于外在环境、竞争要求和管理时尚,一般3~5条”。一般来说,每一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的一套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往往是该社会里的社会制度得以维持、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所谓社会的核心价值,是社会统治阶级和集团,从自身根本利益出发,依靠政权的力量确立和推行的价值观念或价值体系。就历史渊源和词面意义看,“核心价值”是一个社会或集团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在价值追求内涵上超越了任何一种基本价值,代表着该社会或集团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就性质而言,“普世价值”是针对个别价值和特性价值而言的。它通常是指一种适用于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任何阶级、任何个人的“普适性价值”。它没有时代、地域、民族、阶级等条件限制,它往往把历史的、具体的某一类个别或特殊的价值说成是不变的、无差异的全人类一般或普遍的价值。在这里,“普世性”应该是:第一,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所有的人,不管哪个阶级、哪个个人,都赞成并实践这种价值,即它具有普遍适用性;第二,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任何社会,不管哪种社会经济形态,都存在并适用这种价值,即它具有永恒性[1]。因而,就“普世价值”性质而言,它是一种“普世性”的价值,这种价值往往被看成是个别价值和特性价值的对立物,是一种从个性事物、个别价值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并且,这种所谓“共性”并不是寓于个性之中的共性,而是一种完全脱离个性而独立存在的共性。

就“核心价值”来说,它主要是针对多元价值和基本价值而言的。一方面,在民族国家的存在与发展中,社会经济关系、社会阶层的分化,使价值主体多元化,它们各有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从而导致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要保持社会的凝聚力,必须有一种价值观处于引领、主导的地位,它就是核心价值。另一方面,一切社会中,其结构总是多层的,“系统”中诸要素集合成为“层次”,层次间建立有序关系,这是“系统”得以“自组织”的重要基础。如果我们把社会的各层次依其同理想目标接近的程度来分,至少有先进阶层、中间阶层、后进阶层。不论哪个阶层的人都能接受的价值原则便称为“基本价值”(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在诸种基本价值存在的情况下,总需要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整合性的价值系统,将多方面的价值因素和价值内容,相互间形成有机总体,构成价值系统,这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就“核心价值”的性质而言,它是一种“核心”的价值,那么,“核心”是指什么?顾名思义,应该是:第一,核心价值并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价值,而是处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在多元价值并存的情况下,引领其他价值并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因而它具有主导性;第二,核心价值是一种对各种不同乃至相互冲突的基本价值进行整合的价值。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基本价值中,核心价值是一种整合基本价值并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因而它具有整合性。

此外,“普世价值”和“核心价值”具有不同的价值导向。“普世价值”只看到价值的“共性”,认为价值的共同性源于主体有共同的需要。由此认为,作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类,不论属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是具有社会性的人,都必须在社会中生产和生活,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相同或相似的问题。这就必然会形成一些共同的需要,产生一些共同的价值关系、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所以,不同文明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也会产生相似的价值观。从价值导向来看,“普世价值”是一种全人类共同追求和维护的价值观。这种“求同舍异”的价值导向往往会忽视人类的价值需求的丰富性、多样性、多层次性,同时也很少关注个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异质性,从而可能会导致个性的“缺失”和价值的“单一”。

“核心价值”不但看到价值的“共性”,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到价值的“个性”,即价值主体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一般来说,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核心价值,不同的地域有不同内容的核心价值,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核心价值。作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类,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他们对价值的具体理解和价值诉求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因而他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即使碰到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但是遵循的依然是适合于自己国家、民族、阶级、时代的“核心价值体系”。从核心价值的实质来看,它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利益集团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旨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系统,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价值原则进行归纳、整合、提升以后提出来的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在价值导向上,核心价值往往具有理想性和现实性、先进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总之,尽管“普世价值”和“核心价值”都具有“价值”的共性,但是它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价值范畴,彼此不能混淆。

二、哲学基础和理论内容的区别

“普世价值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哲学基础和理论内容上存在本质区别。

在哲学基础上,“普世价值论”立足于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方法论。在普世价值论者看来,“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理念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西方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文化生活方式的理由,而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社会运行的特定模式则是“自由”、“民主”、“人权”的必然要求,这样,他们不是根据社会经济关系来确定价值的内容,而是倒过来,预先先验地确定所谓“自由”、“民主”、“人权”之类的价值理念,然后要求按照这些“普世”理念来安排社会关系。显然,这种学说将社会意识提升为第一位,认为社会存在需要服务于社会意识,这完全颠倒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基本原理,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思维方式。

与“普世价值论”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全部生活过程的高度概括。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依托。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走、不能走其他的道路?这个问题只有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才能回答清楚。为什么要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而不倡导其他的精神?这个问题只有靠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说明既要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又要创造新的文化,才能解释明白。为什么以“八荣八耻”作为道德原则而不用别的原则?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就理论内容来看,“普世价值论”是一种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发明”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学说。这种学说鼓吹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等抽象的价值理念,并将这些价值理念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无差异的全人类一般或普遍的“价值”,而实现这些“价值”的根本途径则是经济上的私有化(去国有化)和自由市场、政治上的权力分立以及文化上的多元化。从理论实质来说,“普世价值论”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问题。这种学说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士用来掩盖民主的阶级性质,借以欺骗群众和输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及社会制度的一种策略。它存在的目的无非是企图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无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争夺一定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跟“普世价值论”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重大命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再次强调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论述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问题时,提出要使之“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2]。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实质来看,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表现为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人民看成国家的主人,发展要依靠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三是和谐理念。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基础和保障。

总之,西方“普世价值论”只不过是通过明显带有真理性的言辞,去掩盖其推行全盘西化和全球资本主义化的企图。我们反对“普世价值论”,是因为它是唯心的资产阶级理论;我们信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因为它是唯物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及实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

三、精神实质和价值旨向的相悖

从本质上说,“普世价值论”是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冲突的,它严重地背离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旨向。

“普世价值论”崇尚“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是与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相符的。“普世价值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用抽象的“共同人性”、“人类本性”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否定阶级分析的所谓“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奉作“普世价值”。所谓“淡化意识形态”或“去意识形态化”,是一种国际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潮,其哲学基础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这种观点无疑是很虚伪的。因为“淡化”也好,“去”也好,它要“淡化”和“去”的只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不“去”反马克思主义的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种倾向的蔓延,将会严重危害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领导的主动权,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将严重危害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它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产生双重不良效应:一方面,由于崇尚“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它会大大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化和大众化带来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崇尚“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广大人民群众会对各种渠道来的错误思潮缺乏必要的防备心理和鉴别能力,很容易受这些思想的腐蚀,从而失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信心。因此,对于这种“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普世价值论”,我们应当进行历史的、阶级的分析,认清它的本质和危害,给予其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评价。

“普世价值论”混淆理想价值和空想价值,企图颠覆我国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普世价值论”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市场,是因为它迎合了人们的某种心态,直接将梦、梦想、梦境与理想、信念直接混淆起来。“至少我们还有梦”、“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和梦一起飞”,现今已成为励志式的流行语。普世价值论者之所以背离我国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一方面,他们没有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两个不同阶段,直接将“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相等同;另一方面,他们将理想和空想不加区分,将共产主义社会看作是可望不可及的空想。在普世价值论者看来,共产主义共同理想太遥远,共同富裕等以后再说,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的过把瘾就死,才属于中国人追求的生存状态。于是,小康的物质主义打跨了人的精神支柱。其实,我们讲“共同理想”是分阶段性的,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社会主义的最高理想则是共产主义。这不仅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的层次性原理,而且有着充分的客观根据,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要求,因而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大量的事实也告诉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剖析鼓吹“普世价值”的阶级实质,明辨思想上、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普世价值论”宣扬“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与我国以“社会本位”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完全对立的。“普世价值论”是与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一脉相承的。普世价值论者认为,所有价值都是以个人为中心、由个人来体验的。个人是目的本身,具有最高的价值;社会、集体、国家和他人只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社会利益是虚假的,只不过是“组成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的总和”[3]58。所谓“自由、民主、人权”之类的“普世价值”无非就是个人的自由、民主和人权,集体、社会和国家是无权也无法去干预和限制的。这样,“个人本位”、“个人至上”被普世价值论者吹捧为社会发展的“火车头”,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将无所依傍,最终会被挤下历史的火车。显然,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在我国当代以“社会本位”的社会主义社会,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意味着,个人价值的满足,必须以社会的富裕、民主、文明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体必须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我们之所以强调“社会本位”、“社会至上”,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和幸福,社会价值的实现本身也意味着个体价值的满足。须知,在阶级社会和存在阶级差别的社会中,所谓以“个人本位”的“自由、民主、人权”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只不过是人们的一个良好愿望而已。

此外,“普世价值论”大肆鼓吹抽象的人性论,与人类最基本的荣辱观相背离。普世价值论的逻辑起点是关于共同人性的设定,这种共同的人性往往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共性(如宣扬人的共同本质是自然属性、思想、理性等等),借此宣扬人性是超阶级的,以掩盖阶级对立,欺骗广大群众,为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辩护。这种抽象“人性论”的主要错误是离开现实的社会关系,忽视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抽象地谈论什么共同的人性、永恒的人性。在普世价值论者看来,这种抽象的、共同的人性是自私的,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因而,利用不良媒体策划混淆真假、善恶、美丑的公共事件,是普世价值论者推广“普世价值”的惯用伎俩;以本能论、人性自私论取消善的价值,是普世价值论的核心。由此也可以看出,普世价值的鼓吹者实际上是一些价值和道德的虚无主义者,他们就是不愿意“猴子变人”,他们真正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显然,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性即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从现实性上讲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60。普世价值论将人性和阶级性截然对立起来,用“普适性话语”排斥阶级性话语,将人之社会性(如孟子曰“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排斥在人性之外,这种毫无“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人性论,显然是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悖的。

因此,在当今作为整体的世界还是阶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还没有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下,根本不存在所谓“普世”的、超阶级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西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国家鼓吹的“普世价值”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不同价值体系。

四、结论

通过以上比较发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特有的系统的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方式的要求,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西方社会用“普世价值论”来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际上是“冷战思维”的延续。“普世价值”本质上是以资本主义抽象人性论为理论内核的、在西方强势话语权下为“和平演变”服务的工具。因此,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坚决抵制“普世价值论”。

[1] 周新城.关于“普世价值”的随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

[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htm.2006-10/18.

[3]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价值论普世价值体系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论防卫限度一一基于结果无价值论角度
被害人承诺表示之反思——以行为无价值论为基础
普世价值论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普世价值论
陈洪音乐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论评
“普世价值”的应有取向探索
关于“普世价值”的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