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建构“网际健全人格”的自我技术研究

2011-08-15赵海燕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判断力健全人格网络空间

赵海燕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一、网际健全人格和自我技术的含义

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sona,它包括人的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性两个方面。健全人格,是指人所形成的一个良性运转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活动系统。所以,网际健全人格,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人保持自我系统的良好运作所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从人格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来看,他们对健全人格的成因和特点从各个角度做了描述,比如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人,弗洛姆的充满爱和理性的人,埃克里森的自我认同的人等;而提出过健全人格模型的有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成熟者模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型,以及罗杰斯的“功能充分发挥者模型”,弗洛姆的“创发者模型”等。其中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从“自我实现者”身上归纳的14种特点比较有代表性:(1)充分地、准确地认识现实;(2)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自然能够做到最大限度的认同和接纳;(3)有自然、朴实和纯真的美德;(4)经常关注社会上各种疑难问题;(5)喜欢独处,有超俗的品质;(6)独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环境的约束;(7)高品位的鉴赏力;(8)常有高峰体验;(9)能建立持久的友谊;(10)民主的价值观;(11)较强的伦理关系;(12)不带有敌意的富有哲理的幽默感;(13)有创造性;(14)不消极地适应现存的社会文化类型[1]14-15。不管是哪一种健全人格的模式,都比较相似地提到了人对自身、他人和世界的正确认识和认同接纳,还有敏锐的洞察力,审美的趣味,创造力等方面。参照这样的人格模型,笔者提出了“网际健全人格”的概念,它是网络时代对青少年人格重塑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畅游网际的青少年要使自己成为和谐、自由而又有创造性的个体,需要具有自我调适、自我治疗、自我免疫的能力,而这些力量都是网际个体所需要的自我技术。即福柯所说的“允许个人运用他自己的方法或借他人之帮助对自己的躯体、灵魂、思想、行为、存在方式施加某种影响,改变自我,以达到某种愉悦、纯洁、智慧或永恒状态”的实践[2]79。“网际自我技术”和“网际健全人格”之间是树枝和树干的关系,个体需要通过自我技术,达到重塑健全人格的目标。

二、调适自我的自我技术——建立内部的生态

无论是自我认同感的确立,还是自我伦理的建构,需要内在的根基,也就是内在生态环境的培育,因为只有在良好的土壤上,才能长出和谐、自由的花朵。正如康德所说,一个建立了完美判断力的人,他的自律就不仅仅是来自外在的道德规范,当他在实践道德自律的时候,他能观照到自律是通往自我和谐的保证,并会自发而主动到去实践它。当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后现代氛围中逐步退后时,自我技术的培养,将使青少年自发地认识到,规范和戒律不完全是束缚人的枷锁,而是使人走向自由自在的捷径。这样的认识才能使他们在光怪陆离的网络空间中具有自我免疫的能力。

(一)网络空间中的自我觉知力培养

自我觉知力,类似于中国儒家思想里所说的“内省力”,儒家哲学里讲求“克己内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让人首先学会省视自己,善待自己。网络空间中所要具有的自我觉知力,也就是一种自我监控的能力,是使自己有能力观察到自己的生存状态,并能驾御自己的生活,这是网络空间非常重要的一种自我实践。

其一,网络空间中的青少年看似出入在一个没有约束与管制的自由空间,自我觉知力的培养,可以帮助这些免疫力低下的年轻“电子公民”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欲念,关注自己微观的生活状态,从而能启发自身加以调节。

其二,在网络上,青少年在面临机器的时候要独自操作、独自生活。自我觉知力越强的人,在实践活动中由自身调节管理的能力就越强。就如弗罗伊德对人格结构描述中的“超我”对“伊底”和“自我”进行的管制。

其三,自我的觉知和内省,是一种洞察自我和发现自我的能力。当人被抛入海量信息中不知归途的时候,它能帮他回到合适的地方安顿。海德格尔说,人是“在”的牧者。人看护着的不仅是外在的世界,也有他内在的世界。人对自己内在的看护,能够让他清楚地洞见自己情感的起和落。如果网络空间的青少年,当他为“网”所束缚的时候,他能看到束缚的力量来自哪里,这就意味着他在调控自身的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其四,培养青少年自我觉知力的最终目的是使其自我本质得以开发。每个个体生命都有自我保存和发展的需要,网络空间中的一系列异化现象,都和生命力发展进程的受阻有关系,所以,开发自我本质,是自我真正的拯救之力。舞蹈艺术家格雷姆说:“惟有通过自我本质的开发,个人精神之旅当中的悲哀、愁苦和甜美才能再被观照,也唯有在这个时候,生命过往的哀喜风雨才能化为舞者的人格,个人因而变得壮大,一己之小我亦向大我超越。”[3]162西方现象学的研究表明,当我们的目光从外在的世界,转移到内在的直接经验,就可能把关注于各种世俗事务的内心领域突然显现出来。所以,自我觉知的能力开发自我的本体,使个体能得到真正的成长的喜悦。

其五,沉思默想能促进自我觉知力的提升。游荡在网际空间的青少年,对信息的使用是一种占有的方式,看似很投入,其实思维能力是受损的。迈克尔·海姆提到网际空间的这种现象时说,“通过细小的逻辑小孔,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更像是机器人迅速查事物表面那样,在极短的时间内我们便可以覆盖大量的材料,但我们所看到的却都是来自狭窄的思想通道。”[4]21所以海姆提出,沉思默想可以开拓心智,使我们处于“警觉但又灵活,坚定而又无形的状态,即全方位的状态”。这正是自我觉知的一个很高的境界。

所以,自我觉知力是对自我的监控,它开始的时候往往只是集中在活动过程的某个或某些局部步骤或阶段上,随后逐渐扩大到几个步骤或阶段上,最后发展到对整个活动始终予以监控。敏感性逐渐增强是这种能力发展的一条规律。另外,这种能力具有迁移性,可以把这样的自我觉知的过程和方式迁移或运用到其他活动情境中[5]106-109。

(二)关心——向外的观照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的基本需要。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这里的专注是2指关心者对被关心者的那种开放的、不加选择的接受。动机移位,一种动机能量流向他人的过程,那个指向他人的思考过程必须像思考自己的问题一样认真和积极[6]24-25。

其一,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人是活在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中,关心是帮我们在这样的关系中始终有一个积极关注而不是消极逃避的态度。有了关心的态度,即使他在沉迷于游戏中的时候,也不会忘记身边的人,不会忘记人类。这正是一些社会学家提出的网际行为指南的最重要的一条。

其二,沉浸在网络空间中,容易对周围的一切有虚幻感,培养关心的态度,也容易帮助他们从现实中发现振奋和满足,这样来往于虚拟和真实之间的青少年将不容易迷失在网络环境中。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说,“人类高级的生活是静观默想的生活,关心人所依赖的永久与基本的原因,关心那些控制万物,连最小的地方都留有痕迹的,控制一切的主要特征。要达到这个目的,一共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科学,靠着科学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用正确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达出来;第二条路是艺术,人在艺术上表现基本原因与基本规律的时候,不用大众无法了解而只有专家懂得的枯燥的定义,而是用易于感受的方式,不但诉之于理智,而且诉之于最普通的人的感观于感情。”[7]74科学和艺术的精神是培养关心的重要途径。

(三)鉴赏判断力

康德认为,“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作美。”[8]48因为鉴赏判断力不带有利害关系,所以它是通向真正的自由的一种能力,而不是受感官的牵制,获得暂时的满足。鉴赏判断力能引导青少年审美人格的形成,即“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征,达到了美的境界,表现出和谐、个性、自由、超越和创造等基本特性。”[9]44它是现实人格的升华,是对生活的诗意的提炼,它也是人的创造精神形成的有效途径,它赋予人多种内涵。具有鉴赏判断力的人是网络空间中青少年人格重塑的重要力量。从传播学信息理论的角度来说,“讯息总是有不只一种潜在的‘解读’方式,它们具有多义性。……讯息是一个内嵌着倾向性解读的复杂符号,但是如果以不同于编码的方式进行解码,这个符号仍有传播不同意义的潜能。”[10]96所以,青少年在价值观形成的阶段,需要对信息有重新的编码的过程,培养鉴赏判断力就是培养一种解读信息的健康方式。

其一,鉴赏判断力表现为一种觉照力,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敏锐的感知力。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艺’这个词指的是一种认识模式。认识是看见……希腊人思想中,认识的本质在于aletheia,也就是说,在于存在着的去蔽。”他认为,“美是无蔽性真理的一种呈现方式。”[11]87-88感知力强的人生将是穿透力很强的人生,其人生必定多趣味,并且因为感受力和观察力的直接关系,它也会激发观察力的深入和透彻。培养青少年的鉴赏判断力,把世界对象化,使人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世界,远、近、动、静、隔,等等。这种视角的形成将使人增加观察世界能力的同时,也增加观照自身的能力,所以,它和我们提到的人的自我觉知力和关心一切的能力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

其二,鉴赏判断力使人身心和谐,它与网络空间的感官沉浸形成对峙。人的本性倾向于追求感官的快乐。电子时代的符号与人们的感官经验无间地交织为一体,电子音乐、多媒体等,从图像、声音以致触觉的方面使人愉悦,使感官沉浸其中。审美体验,同样给人的感官以愉悦的体验,愉悦的感知是它实现主体引导的第一步。比如,艺术的体验超越人的感官局限,人在潜移默化中捕捉到生命里光明的一面。而一旦有了这样的审美体验,会让人难以忘怀以至于终生去追求它。

其三,鉴赏判断力帮助青少年从对追求一己需求中超越。个体在网络中的延伸,往往脱离不开个人的需求和欲望。传播学家E.卡兹等人在1974年发表了《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将受众与媒介的接触行为概括成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并由此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的传播模式。而审美人格的形成帮助青少年超越媒介的感官满足的层面,帮助他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比如,艺术中表现的情感超越了个体直接经验的情感,带有明显的开放性、共享性和距离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艺术中可以欣赏到人类的各种复杂情感,它们超越了个人情感生活的狭小范围,可以体会到普遍性。

其四,鉴赏判断力使人的内部形成自我完善和超越的机制。古人言音乐可以“摇荡性情”,具有鉴赏判断力的青少年可以根据内在这一机制,从外在环境中自动吸取自我人格健全的养分,在性情的摇荡中完成自我的进化。郭沫若说“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乐’(岳)”[12]492。人对幸福和愉悦的追求是一种本自有的特性,当人在自我完善中找到真正的愉悦和幸福感时,他就会自动地追求哲学的真,道德宗教教育的善,从而达到人格的健全。

鉴赏判断力因为超越个人利害,所以还有一种忘我的情怀。这里的“忘我”和人在网络中的“忘我”是不同的。网络中的各种角色扮演,看似忘我,实际上是人性的张扬、自我的强化,处处满足和放逸感官,满足形色的欲望等。真正的忘我是人与周围世界,与大自然,与社会的最大的交融。这才是人追求的本然,也让人的性情得到真正的滋润。美学精神本身也是一种超越精神。韦伯认为,“无论怎样来解释,艺术都承担了这一世俗的救赎功能,即它提供了一种从日常生活的刻板,尤其是从理论的和实践的理性主义的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救赎。”

其五,鉴赏判断力鼓励个性的形成,给人的心灵以自由和舒展,这对沉浸在虚拟世界中通过扮演角色来张扬个性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重新建构的力量。虚拟世界是个人工创造的世界,人在其中可以轻易地变化自己的角色、身份、时代乃至性别,它增加了人的体验,这是科学发展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青少年若沉迷其中,扮演网络中的角色,有可能忽视现实,有的甚至把现实世界当成了另一个窗口,一个可以随时关闭的窗口。从人的心理来分析,这是人对现实中所扮演角色的不满意,或者是个性受到压抑,产生了挫折感之后的逃离。

审美人格是鼓励个性的。艺术的世界本身就是多样性的世界,比如鲁迅的世界、莫奈的世界、八大山人的世界,他们以其创造性的行为,开创了个性的存在。从对他们作品的感悟中,我们能体会到艺术家的独到角度,从中体味真实、体会境界、体味人生的博大和深微。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从中找到了与自己心灵契合的表达,从与艺术家作品的对话中找到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借由审美发现自己,这就是一种角色的体验。同时,审美人格是自由的人格。黑格尔就曾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将使人能超越外在的种种束缚,得到精神的飞翔感,这对到虚拟世界找寻飞翔感的人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回归。法国教育家卢梭说:“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13]80-81鉴赏判断力的形成,对于沉浸于虚拟空间的人的一种对峙的力量,也是一种回归的力量。

其六,鉴赏判断力有助于青少年在对普遍性的关注中形成其世界观。鉴赏判断力是高尚的生活趣味,它作用于人的情感,所谓移情至性,鉴赏判断力的塑造将使人能够从情感的层面开始回归和追问,从而为形成正确通达的世界观而走出至为重要的一步。中国教育家蔡元培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其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美是通往“普遍性”和消“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的,间接实现哲学和道德宗教的目的。鉴赏判断力的培养就在于处处都发现美,“创造物纷纭多样是由于思想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焦点上观察各种现象。”[14]13不是仅仅用感官去享受一个境界,而是用心去领悟博大的世界,尽量贴近事物的本质,发现它的内在之美,从而在不同的时空观上,建立起独具个性的人格世界。

(四)批判和反思力

批判和反思的能力,是一种辩证的思维能力,如果说鉴赏判断力是一种超然物外,不为物累的观察角度,那么,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培养就是一种深入世相,对其进行剖析,明了事物起源和发展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具备有利于人从内外两个角度对事物形成更完整的认识,从人的“知情意”的心理结构分析,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更根本地改变人的行为方式。

如果说鉴赏判断力是艺术的感受能力,那么批判和反思能力则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它们的共同作用,对置身于网络空间的青少年是一对助其高飞的翅膀。正如福柯在其晚期著作中所强调的,“如果没有自我知识和理性的自我控制,唯美的生活方式与自由实践这些自我技术也许是根本不可能的。”[2]85鉴赏判断力固然重要,但是它还是要建立在人对自我和世界的看管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除了人需要具有自我觉知力进行自我的内省,还需要对世界有深入认识的能力,即批判和反思之力,这样才能减少网络知识权力结构对微观生活的控制,使人能从个人欲望的陷阱中拔出来。此外,从媒介的发展来看,任何一个媒介的出现、发展周期以及影响力等都有一个从全盘接受到客观评判它的过程;大众媒介出现时的“强大效果论”,就是因为不了解而缺少批判和反思,完全受到它的牵制,比如,电视刚出现时,人们对电视播放的任何情况都信以为真。网络空间的出现也是如此,因为刚出现,所以传播中就有很大的效力,如果我们逐步建立起批判和反思的文化,那么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就能有更清楚的评判,从而使其媒介的效果受到一种“过滤”。

三、从漂泊到回归

(一)爱、理想和自律是自我完善的根本动力

被抛出的物体,要回归需要能量。我们所提到的四种自我技术都是人回归自我的助力,而人潜在的能量是什么呢?自我保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何在?弗洛姆认为,是爱和理想。培养青少年的爱和理想,他们则会自然从周围吸取成长和积蓄力量的东西,从中体会和发掘自我的本质;这样在进入网络空间时,不是为了追逐感受,而是要把自己的生活加以塑造。如果有这样的信念,那么任何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都是人达到更深层对自己本质的挖掘和认识的帮助。我们看到一些经历挫败的人,微笑面对挫折,认真反省自身的局限,这都是在这样信念基础下的可贵行为。

自律也是网络空间中青少年需要具备的重要品质,因为自律使生活相对宁静。禅宗认为,宁静是精力的来源。所以,自律是让人不把自己“抛却”得更远。对于古希腊人来说,伦理学直接地同“存在美学”密切相关联,通过自我控制和伦理规范使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件艺术品,乃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2]79。

(二)虚拟也可以是回归之力

当我们谈到网络空间的异化作用,并想出很多的对策来对付它时,都不是为了拒绝它的存在。技术总是层出不穷的,新的空间也在不断地拓展,这是人性的需要。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转向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发生?这还无人能知,也没有必要知,此种知,对于人来说,甚至是最具毁灭性的东西,因为人的本质只是留心和等待——在他守护的思中留心和等待——在的惠临。人只有作为在的牧者,等待着在的真理,他才能指望达于在的天命,而不至于落到一味求知的水平。”[11]11

网络空间的青少年,如果具备了爱和理想的原动力,并有自我觉知力、关心的态度以及鉴赏判断力和批判反思的能力,那么这些力量都将转变他的世界,这样,在走入网络空间——人类创造的这个异彩纷呈的空间时,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内在健全的驱动力,以及对自身清醒敏锐的觉照,将会使他们成为网络空间真正自由的人,他们可能体验到的是如同海姆在《从界面到网络空间》中所说的“最终的虚拟现实是一种哲学体验,也许是一种崇高的、或令人敬畏的体验”。此时,虚拟的异化力量不再起作用,相反,它是一个宏阔的角度和视野。

[1] 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美]贝斯特(Best.S),凯尔纳(Kellner,D.).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3] 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伦,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5] 董奇,周勇.自我监控与智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6] [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 丹纳.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8]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 何齐宗.审美人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0] [英]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1] [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 郭沫若.青铜时代[M]//.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3] [法]卢梭.爱弥尔: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4] 倪培耕.泰戈尔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判断力健全人格网络空间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之关联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学习书法是培养判断力的有效途径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环境会影响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