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路养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08-15金鑫民
金鑫民
(承德路桥建设总公司)
1 引言
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路路面养护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繁重,早期通车的城市道路已经进入大修期。在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中,养护作业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道路的服务水平,影响到社会的经济效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然而,道路的养护作业由于受到城市道路快速行车的影响,经常面临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促进道路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不断提高养护管理水平,我们对道路养护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2 道路养护管理的特点
2.1 养护工作的及时性
由于我国道路是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因此,必须经常保持道路的完整状态,及时修复损坏部分,保证行车安全、畅通、舒适,以提高运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养护工作的任何懈怠和疏忽,不仅会对道路及其设施本身造成潜在危害,也会对道路行车的驾乘人员构成严重生命威胁。
2.2 养护作业的危险性
城市道路行车密度大,快速行车时,驾驶者的动视力下降,视野变窄,这也不利于养护作业的安全。驾驶员长时间疲劳驾驶、违章超车、酒后开车、超载行驶,特别是违章超车对养护人员的安全危险性极大。养护作业具有较大的危险性。
2.3 养护对象的广泛性
道路的养护对象除路面及其沿线附属设施之外,还应当包括交通工程设施,监控、通信、照明设施,绿化、环保、园林设施,棚亭建筑设施,以及各种生活服务设施等等。这些设施的养护和管理几乎涵盖了建筑、园林、机电、机械、计算机等多种专业,形成了一个内容广泛、互有联系、缺一不可的综合养护体系。
2.4 养护的高成本性
道路养护标准较高、机械规模及使用比例较大,成本较高。同时施工工序复杂,我们应不断探索和推行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
3 道路养护管理的常见问题
3.1 道路养护管理的相关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道路养护管理行业没有规范一部完整、专门的法规,有关道路管理的法律条文大多参见于《公路法》、《公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当中,而且强行性、授权性规范较少,主要是基于交通主管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公路管理法律依据不足,造成了道路“想管而管不了”的局面。
3.2 路政管理执法力度不强
路政管理执法作为国家行政执法中的一部分,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其规定是硬性的规范。但在道路管理中,制止、清除道路及道路控制区内的私搭乱建、乱摆乱放、乱贴乱画等各种侵路违章行为时,路政人员执法力度明显不强,普遍现象是查处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起不到威慑作用,严重影响执法效果,从而阻碍了道路的安全畅通。按照现行的《公路法》规定,对违法设施和非公路标志应由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强行拆除,对其他违反路政管理法规的行为人员则采取“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责令恢复原状”等行政强制执行手段。然而受一些客观条件制约,一些路政管理人员不主动争取同其他执法部门相互协作和配合,只是片面抱怨法规缺陷,对违反《公路法》规定的行为不能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罚,从而制约了路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监控管理系统覆盖不全面
近年来,我国城市道路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道路路网结构。由于道路建设期一般较长,其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车辆的急剧增长,使得交通状况日益恶化,随着交通量的日益增大,以及一些运输企业和个体运输户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公路的承载能力,私自超装超载和改装车辆,这些超限运输车辆对公路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严重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寿命。导致道路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加剧了交通事故的严重性。这几乎是所有城市的通病。因而在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建立功能完善的交通监控系统是改善目前交通现状的有效解决方法。通过交通监控系统,可以加强交通管理,提高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协调处理突发性交通事件,缓和交通阻塞,从而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3.4 养护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道路养护管理运营管理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按企业经营方式进行管理,另一种是按事业单位模式管理,大部分道路养护管理单位是按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导致管理经费不能按时足额到位,给道路养护管理带来一定困难。而且由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道路养护管理单位薪酬制度差别很大,不能实现同工同酬。
3.5 道路养护管理体制不完善
道路养护管理体制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解决。政出多门、职责交叉,再加上道路资产管理不顺,对投融资体制改革出现的新情况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经验,直接影响着交通行业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公路养护体制,由于其机制的局限性,造成养护生产部门缺少生机和活力,职工积极性受到压抑,劳动生产率低下,发展后劲不足,已成为严重制约养护水平提高和公路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4 解决道路养护管理问题的对策
4.1 提高思想认识
继续提高认识,有效落实养护管理工作建设是发展高速公路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我国道路路面早期损坏严重和车流量迅速增加以及重型超载车辆比重过大的特殊情况下,做好及时有效的养护管理工作,减轻路面损坏,延长公路使用寿命,这不仅是公路工程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意义重大。首先从思想认识上要贯彻落实“建养并重”的方针,切实扭转长期重建、轻养、轻管理的倾向,增强做好养护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其次要从行动上落实各项养护管理措施,做到领导力量到位,养护资金到位,养护组织到位;再次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督促检查。
4.2 积极推进体制改革
道路养护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符合人们的长远利益。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减人增效、下岗分流不可避免摆在了广大职工的面前,这必然会给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我们应为帮助职工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帮助职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谋职业的能力,同时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利用各地、各单位的地域及行业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探索出一条多种经营、以副养主的新路子。在养护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协助改企后的养护公司迅速建立起符合企业化运作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在财会制度、工资制度和用人制度等方面。通过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制度,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达到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就养护管理而言,当务之急是切实加强行业管理,落实管理职能,充实管理力量,切实把养护管理工作做好,抓出成效。
4.3 大力推进科学养护制度
实施预防性养护制度,是发达国家道路养护管理的一条基本经验。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把城市道路预防性养护提到日程上。因此,首先要加强对预防性养护制度内涵的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预防性养护工作总框架;二是加强道路养护管理系统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科学养护管理,采取有力措施,一手抓系统研发,一手抓实际应用,向着开发的深度和应用的广度发展,推进养护管理方式的转变;三是针对我国城市道路路面损坏特点,抓紧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尽快形成我国城市道路养护的基本措施和成套技术。
4.4 规范养护标准体系
我国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工作开展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养护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基层反映较多的问题是规范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全面,操作性较差,养护维修工程的很多方面无标准可依,无规范可循。如大修类工程不得不参照建设规范行事,直接影响着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应在总结我国道路养护管理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成熟的养护技术和经验,抓紧推进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规范体系。同时建议养护标准规范建设推行国家和省两级管理制度,允许并指导地方在国家标准规范体系的框架下,从当地实际出发,建立更适合当地特点,更具操作性的标准规范系统,不断提高养护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4.5 创新科学养护技术
随着近年来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大,我国大部分城市沥青公路由于受超重负荷的过度碾压、路面沥青的持续老化以及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大部分路面整体出现细颗粒脱落后路面松散、横纵裂缝多、局部路面产生坑槽等路面病害。为保障道路运输的安全舒适,延长道路服务寿命,引进“完全封层技术”,对病害路面进行修补。实践表明,使用该技术不仅能有效治理裂缝、老化、渗水等常见的路面病害,还能节省养护经费。国内道路修补材料使用的是热拌沥青和乳化沥青混合料。但是用这类材料要受到诸如天气、环境、温度、坑穴种类、大小及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道路损坏时常不能及时修补,造成损坏加剧,浪费修补材料,甚至影响到交通安全。多年来,如何在寒冷的冬季和雨雪天气等恶劣条件下,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简单工具修补道路,一直是困扰道路维护部门的一个难题。推广环保型路面养护新技术研究推广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保型路面养护新技术,包括沥青路面再生技术、低噪音路面技术、常温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工业废料筑养路技术等,用较低的能源消耗,较小的环境成本,使公路维持较高的服务水平,最大限度提高公路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废旧公路材料的循环利用,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1] 王伟玲.公路养护技术概述[J].中国科技博览,2010,(5).
[2] 邱善全.浅谈公路养护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0,(4).
[3] 林小军.论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在现代公路养护中的应用[J].中国外资,2010,(4).
[4] 常久峰.论我国公路养护技术与管理[J].交通世界,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