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2011-08-15闫磊磊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体育馆体育场馆

杜 鹏 闫磊磊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24)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突飞猛进.近些年,各高校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高校的体育场馆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高校场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规格低、规模小、设施单一、附属设施不健全、开放成本低.而且,和谐社会下的中国,在很多城市和社区高校的体育场馆不仅要承担高校自身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承担周边社区、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活动和比赛任务.因此高校体育场馆到底存在哪些亟待发展和改进的地方呢?

1 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特点

1.1 数量特点

目前,全国体育设施有61.7%集中在学校,而高校体育场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据《全国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总体数据报告》全国共有体育场馆615693个,国高等院校共有体育场馆12762个,全国体育场馆总数的2.73%,其中体育场178个,馆(含房)1347个,各种训练场10384个.而《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总体数据报告》显示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符合要求的各我国体育场地850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547178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02902个,占地面积为22.5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527.2万平方米,场地面积为13.3亿平方米.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中专中技有18427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2%;中小学有500370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58.9%.新兴体育场馆的数量与日俱增,在建设过程中更注重体育馆的功能化和多元化.

1.2 功能特点

不同的院校对于体育馆的用途也不同,很多院校是以教育教学为首要目的,还有一些高校的体育场馆是用来承办学校的一些比赛和一些大型的活动专门建设的,在教学的应用中,现有的体育馆一般很少能满足全校师生的体育教学活动,一般都是在体育场中活动,只有少数的几个体育馆由于其活动面积较大场地分布合理,可用的活动区域相对较大,内设的体育教学设施较为完善所以可以满足校内的本科生需求,但是对其开放性而言,学校的室内体育场馆很少面对学生开放,即普通学生在上课之外的时间很少被允许进入体育馆参加日常锻炼.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体育由竞技体育逐渐趋向群众体、健身、娱乐、休闲成为体育的重要特征.现代体育“源于生活、重在参与”的主旨有望在社会中得到发扬体育逐步回归健康快乐、活力向上的朴素内涵.因此,新时期的体育建筑承担着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重任.学校体育馆既是教学场所也是文体生活园地,可全天候供比赛、健身、文娱、集会等多种活动使用,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众所周知,旧的体育馆常以竞技为主其他功能为辅比赛馆规模宏大、光线充足其他辅助空间则狭小晦暗.形象上,因常以大型的比赛馆为造型基础,造成内部空间单调、功能单一,使用效率低下.一直以来,一些学校习惯性地将体育馆作为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来定位特别注重其夸张的尺度和醒目的形象而忽略了它促进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人格的真正作用,使学校体育建筑几乎仅成为“形象工程”.

2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相对滞后

随着体育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相对封闭的格局已被打开,多数高校开始承担高水平的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和开展以发展知识为目标的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一些高校培养的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在国内外的高水平竞赛中已初露锋芒.另外服务对象正在扩大,高校体育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体育课程、体育设施、体育指导以及有关体育文化活动方面的支持,而且也支持和协助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组建以兴趣为基础的体育组织,必须为他们建设和开放相关的体育设施,提供体育指导,以及其他体育资源.这种变化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越来越大.

2.2 建设指导思想有失偏颇

较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领域最主要的任务是为学生开展体育课程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服务,高校体育场馆的配置,主要就是为了满足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单一的需要.而体育场馆这一物质环境建设与配置指导思想又直接受到学校体育思想的支配.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又由于受前苏联的学校体育思想的巨大影响,把体育运动技能传授为主的“三基”目标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并强化了学校体育为竞技运动服务的功能.高校体育就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构建起了以二十世纪西方竞技运动形式为主线(武术特殊形式)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可以说,十几年以来普通高校体育总体上讲,其场馆的添置基本上没有跳出传统的如田径、体操、球类(三大球)、武术、乒乓、游泳等竞技体育运动形式.而对于那些民族、民间、具有地域特色、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及供人们健身、休闲、娱乐的场地设施却严重缺乏.显然这种单一的竞技运动模式的体育物质环境,其功能只能满足竞技运动教学的需要,不能满足新《纲要》提出的构建大课程结构设置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日益开放的、社会化的高等学校体育领域整体的需要.

2.3 场馆建设与运作管理滞后

普通高校体育设施的建设施工过程一般是学校后勤部门主要负责参与进行,大多数工程队是非体育运动类专业(或没有建设运动场馆经验的)施工队.在施工过程中体育院系的意见与建议也往往落不到实处,存在诸多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体育场馆、器材保管与维修一般由教学单位后勤人员监管,而这一部分人员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体育场馆、器材的管理滞后.

3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建议

3.1 节能环保人性化趋势

从体育设施建设趋势看,国外发达国家体育场馆建设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它在设计理念和科技成果的运用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体育场馆的设计理念上,更加注重场馆的综合利用,充分考虑场馆的日后运营、维修和管理.许多场馆外表朴实而简单,内部装修亦较平淡,但非常突出人性化,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使用功能方面、注意使用功能的多样化,而且注重在建设阶段就为多功能的使用预留设施条件;随着体育赛事活动中现代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场馆设备也日益专业化,并自成系统;同时,十分重视节能和环保,普遍采用了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有的场馆设置了能源回收系统,以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3.2 高校体育场馆的多功能使用设计

主空间(比赛场地)的多功能,适当加大场地,以适应多种项目比赛和训练,同时考虑多种活动,如娱乐演出、集会、展览等使用的可能性;二是附属空间的多功能使用,如赛事管理用房和媒体用房平时可改造为健身、娱乐用房等;三是重视体育设施的灵活性,如采用活动座椅、移动地面、灵活隔断、开启屋盖等;四是提高空间利用率.适当提高看台的首排高度,利用常被忽视的看台下三角形空间.一层看台下空间可作为器材库、运动员医疗站、药检中心等,或可周圈拉通,作运动员热身跑道.二层和三层看台下可作为评论员室和贵宾包厢等.对赛场大空间灵活分隔,分段时间的使用,提高赛场大空间的使用效率.适当提高出入口大平台的休息平台高度,充分利用平台下空间,作运动员热身场地,检录处等.

3.3 高校体育场走向社会的趋势

体育消费从本质上讲是属于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现代大众体育既是健身的手段,也是乐身的方法,它将以巨大的潜在社会需求,给高校体育场馆走向社会带来大好机缘和无限商机,而高校体育场馆在其走向社会时,也当然地具备了其独特的优越性.

高校有着占所在城市60%以上的体育场馆,同时它不是专门投资的社会性体育场馆,有着较低的运作成本,按经济学的观点,高校场馆作为大众化的运动休闲去处,有其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运动健身的本质和功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深入和层次要求,在需要更多健身去处的同时,人们也要求社会性体育场馆是学习和了解体育的课堂.而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基地,有着一批相对较为固定、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体育专门人才,他们是受过良好的体育专业及教育学、心理学培养培训的体育教师和专家,其工作性质长期以大众体育为重点,同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其专项要求搭配科学合理,能较好地满足大众不同年龄及身份等社会各阶层的运动健身需求.

3.4 内部空间利用率高外部造型简洁

建筑功能竞赛、健身、娱乐、休闲诸项空间应具有平等的品质,从而获得高效灵活的使用效果.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进行多种体育及休闲活动的需要,增加乒乓球、羽毛球、跄拳道、舞蹈、健身等场馆.建筑内部空间体育锻炼藉要群体气氛,在相互感染激励中轻松运动才能达到健身怡情的目的,培养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体育馆内的人流集中也是学生们增进交流、学习融入社会的重要场所.因此不可忽视体育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努力营造积极、开放的环境气氛.建筑性格体育建筑应以内在的稳健、平和来包容、承载动感、激情的运动特性.地处校园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它理性、谦和的形象,而非夸张华丽的外表.

[1]刘官元,郭礼.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建设改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刘官元.21世纪我国体育的特征与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的发展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2):55-56

[3]王伟东.提高体育建筑的生态效率初探[J].山西建筑,2005年2月

[4]张继顺.学校体育物质环境的初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2,(4):76-77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体育馆体育场馆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既有体育馆场地扩声系统提升改造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迷宫弯弯绕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体育馆的考验
安徽省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石狮市城市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