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环境保护地表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建设

2011-08-15张祥志

环境影响评价 2011年6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有机重点

张祥志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南京210036)

1 抓住机遇,组建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原国家环保总局就着手建设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经过10多年的努力,现已初具规模。为落实2006年全国环保科技大会提出的“加快建设国家环境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全国环境科技统一战线、调动全社会的环保科技资源、发挥科技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精神,加强环保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和增强环保科研机构的持续创新能力,环境保护部2007年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十一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规划》)和《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十一五”专项规划》,本文侧重讨论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规划》针对我国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严重等问题,设置了流域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与废气治理技术、危险废物污染控制与风险管理等优先主题,重点建设领域12个,包括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基于循环经济的污染防治、环境与健康研究、区域与全球环境问题研究、环境监测、核安全、环境综合决策与管理和其他领域。

《重点实验室规划》主要目标是“十一五”末期或“十二五”初期,力争建成约30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现已建设20个,其中正式运行11个,在建9个。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一直致力于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建设,2006年科技部发布“关于组织申报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抱着尝试心态、重在积累的思想,申报了“环境介质有机污染物监测国家重点实验室”,鉴于申报科技部重点实验室的要求,未能申报成功。在2007年上一年工作的基础上,在环境保护部《重点实验室规划》形势鼓舞下,为巩固扩大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在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研究成果,全面提升我国有机污染物控制研究水平,我们认真分析了自身的技术特点和基本条件,于当年6月向环境保护部申报了“国家环境保护水环境有机污染物重点实验室申请书”,2007年9月,环保部对受理的《申请书》进行了初步审查、筛选和考察,同意列入立项计划,2007年12月,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要求,填报了《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计划任务书》,2008年4月,环保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国家环境保护地表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可行性论证,2008年8月批准建设,现该实验室正进入验收筹备阶段。

国家环境保护地表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开创了我国有机污染物控制和管理的新局面,推动了我国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目前,重点实验室共有研究人员39名,按照研究领域设置了挥发性有机物研究室、持久性有机物POPs研究室、环境激素类研究室、有机污染物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研究室以及办公室,涉及分析化学、环境监测与管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等学科。

2 以太湖项目为契机,全面提升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1]

建立地表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抗生素等国内外普遍关注但国内尚无监测方法标准的有机污染物微量分析监测技术、有机污染物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等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江苏的太湖蓝藻预警监测提供难得的机遇,太湖蓝藻水质有机污染物的构成、形成机理等深度分析项目,需利用高端设备进行实验室深度分析,恰逢此时,以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及蓝藻监测预警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太湖实施方案》)已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实施,该方案将启动太湖水质监测中心站列入2009年重点工程项目。2010年2月,罗志军省长在太湖委员会第四次(扩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提出要加强应急防控,确保供水安全,加快太湖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借助《太湖实施方案》的启动,重点实验室结合太湖蓝藻应急及预警监测的需要,不断加强能力建设。2008~2009年,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实验室部分仪器的更新、改造,2010年在太湖专项资金安排1685万元,用于高分辨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高端仪器的采购,为太湖蓝藻预警监测、太湖水质项目的深度分析奠定基础。

在加大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的同时,中心领导想尽一切办法扩大实验用房,对腾出的实验用房重新进行了调整,扩大试验用房120m2[2]。与此同时,还加快江宁实验基地、江苏省太湖水质监测中心站的立项与审批的步伐,现江宁实验基地已进入立项的批复阶段,近期有待开工、建设。太湖水质监测中心站的立项、审批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实验室硬件条件的建设,不仅为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更为实验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吸引人才和开展研究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3 加大科研力度,提升科研水平

3.1 广泛开展科研课题

科研项目是实验室生存与发展的支撑条件[3]。作为环保部重点实验室,要在学术上始终站在全国水环境有机污染研究的前沿,代表国家在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站稳脚跟。近两年来,重点实验室根据国家和省科技发展方针,以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立足点,以推动环境监测科研创新、构建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充分发挥实验室自身在环境监测和管理中的作用,承接了大量的国家级、省级课题,在研课题达109项,其中国家级63项,省级46项,在研课题总经费达6 490万元。

在国家级课题中,重点实验室作为主要承担单位,承担“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3项课题级别与5项子课题级别的研究;作为副组长单位,承担国家863重大科技项目“优控污染物的监测技术系统”水质部分研究;承担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1项。

同时,重点实验室每年还承接一批国家或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2008~2009年环保部下达给本实验室的标准制修订项目20个,尽管全国其它省市也承接了一定的标准制修订项目,但本实验室承担的标准方法制修订,大多难度较大且过程复杂,对实验室技术装备和研究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重点实验室依据建设过程中,依据研究内容,陆续建立了水质抗生素、POPs等新型污染物分析方法,利用这些方法,结合“江苏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调查”专项工作,对地表水中痕量抗生素(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氯霉素类)等新型污染物的含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为掌握特征污染物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潜在环境风险提供依据,为我国新型环境污染物的控制治理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3.2 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

重点实验室在认真做好在研课题研究的同时,还紧密结合管理需求积极申报国家、省环保厅项目,2010年,重点实验室组织申报了“我国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现状与监管体系研究”、“国家重点污染物环保标准框架设计及COD与NH3-N标准簇构建研究”、“典型地区大气灰霾特征与控制途径研究”、“环境监测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平台”、“环境监测联合比对技术体系、运行机制及标样制备研究”、“长三角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评价与演变趋势研究(以典型城、乡为例)”、“环境监测设备准入技术体系研究”等多项,为实现科研的良性循环打下基础。

3.3 注重科研成果转化

重点实验室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还注重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09年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复盛院士的倡议下,由实验室主任盛学良、副主任胡冠九牵头,组织实验室的一线技术人员,在多年来参照国内外监测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先进的仪器装备和应用实践凝练编写并出版《地表水环境质量80个特定项目监测分析方法》,统一了地表水环境质量三氯甲烷等80个特定项目的监测方法,使得从事这方面分析工作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有了一个参考的蓝本。同时还参与编著出版《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实用分析方法》、《水中常见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国外先进方法转化》以及《空气和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方法》等专著。

此外,多项科研成果得到环保部和省科技厅等部门的高度肯定,如“长江江苏段环境有毒污染物来源探查及控制技术研究”获得环境保护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与检测技术体系建设”获江苏省科学进步三等奖;为太湖水污染铁腕治污提供支撑的 “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获得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工程咨询协会颁发的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获得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工程咨询协会颁发的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

各项科研成果历历在目,也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科研热情,重点实验室上下已形成了“人人搞监测、个个搞科研”的良好氛围,大量的科研课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提升了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促进了国际国内间的交流合作,更使监测事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

4 完善考核机制,加强人才培养 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4.1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重点实验室根据国际通行实验室管理准则(ISO17025等),对各类岗位进行科学分类,借助国际通用岗位评价体系,对每个岗位在工作运作过程中的权重予以量化,赋予相应系数。对重点实验室人员实行两级绩效考核,即中心考核组对部门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现酬薪。各部门根据自身工作性质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对各岗位和各工作环节进行定期考核。在绩效考核过程中,重点考核工作业绩,并将科研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年度考核,针对不同专业技术等级人员提出相应的参与科研及获取科研成果要求,如参与课题的级别、数量,发表论文的篇数等。对于中心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实行柔性流动政策,根据不同人才的工作时间特点和技术难度,实行协议酬薪、绩效酬薪等多种鼓励形式。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采取开放原则,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及分配,引导、鼓励优秀人才向关键技术岗位流动。

4.2 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竞争是学科竞争的关键,人才优势决定了实验室的总体优势[4]。实验室十分重视现有人员的培养,尤其是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在职培养。采取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培训,实验室对在科研工作成绩突出的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向国家和省有关单位推荐成为“突出贡献专家”、“333工程培养对象”,鼓励他们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同时利用国际合作项目将技术骨干选派到国外进修、交流与深造。2008年以来已有3名年轻同志受委派赴外学习进修。同时注重在岗位上磨练人才,在科研项目中锻炼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培养人才,让年轻同志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目前已有多名年轻同志承担和参与了科研课题和技术开发,使他们在实验室的发展中体现人才的固有价值。

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互为依托。利用省监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培养高层次环保专业人才,纳入到重点实验室中;另一方面利用重点实验室这一国内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技术研究的中心和平台,为监测中心引进人才,增强监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实力与人才建设水平的提高。

4.3 加强开放合作

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全面负责实验室的工作,业务上接受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指导。实验室设独立的学术委员会,该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领导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决定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内容、课题、开放项目指南、开放课题和学术方面其他重大事宜。

为提高实验室的科研创新水平,紧跟学科前沿,实验室聘请国内外享有知名度的专家,指导并参与重大科研课题研究。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聘任有威望的专家为客座研究人员,现中心聘用外籍专家2名,国内环保院士1名,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2008年以来,实验室邀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为我省环保系统人员讲解当前环境监测与环境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讲座;邀请“美国Wessen实验咨询顾问公司有机分析专家刘士励博士、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周亚康先生等做关于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及仪器与质量控制的讲座、“有机分析样品提取与进化技术讲座”,参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首届亚洲地区POPs比对研究项目中——沉积物中有机氯分析等数10项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同时,还将继续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聘请海内外客座研究人员来实验室工作、讲学或是与其联合完成科研课题,来满足实验室科研发展的需要,把重点实验室真正办成开放、流动、联合的高科技平台[5]。

5 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重点实验室的计划申请、材料收集、整理、编写报告,到初次立项后计划任务书的编制、经费预算、环保部对实验室可行性论证等无不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领导的重视,就没有工作的基础和动力。

(2)部门间密切协作与配合。重点实验室申请和建设阶段的各项工作涉及科研、经费申请与使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交流以及相关业务部门,其申报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申报单位自身的研究水平,更决定于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3)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是把双刃剑。一方面,重点实验室的申报成功,表明申报单位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具备相当的实力和研究水平;但批准建设后的重点实验室,更是自加压力,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需站在该领域的前沿,围绕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开展创新性研究,接受环保部的检查和两年一次的考核评估,在此鞭策下取得的科研成果、高端人才又会给监测事业的良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董 会,王永军.农业院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及机制创新[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8(1):96-98.

[2] 王凤华.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24(3):56-57.

[3] 于 海,刘成有.构建高师实验室建设、管理与评估的网络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82(6):153-154.

[4] 方康年.浅谈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115-119.

[5] 郭永洪.实验室建设、管理与技能的提高[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3):10-11.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有机重点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重点推荐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