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运期间北京“120”日常急救工作运行模式的效果评价

2011-08-15贾丙伶

护理研究 2011年18期
关键词:医生护士病人

贾丙伶

奥运期间,北京“120”执行北京市卫生局的“165”计划方案,即由卫生局出面征调北京市各二三级医院的医生护士及部分司机,用以补充急救中心因去奥运场馆做医疗保障工作而留下的人员空缺,用以保障北京市民的日常急救工作。北京市急救中心共有直属站点5个,分为东、南、西、北、中,现仅以西站为例,对奥运期间的院前急救工作的运行进行分析和评价。

1 一般资料

西站原有医生共16人,护士12人,司机15人,部分人员去奥运场馆做医疗保障工作,剩余医生5人,护士3人,其中产假1人,管理员(负责日常收费及其他行政管理工作)1人,供应室1人,负责管理供应物品及医疗仪器以及其他日常事务,护士没有能够参与日常出车的人员;司机剩余3人,可以参加日常出车。所以仅凭剩余人员无法保障北京市西部地区(石景山地区、门头沟地区以及部分海淀地区)市民的急救用车的需求。因此西站补充医生9人,护士 9人,司机7人,保障每个班次有3辆或4辆车。重点介绍补充的护理人员情况。

1.1 护理人员来源 西站补充的护士分别来自于北京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骨科;北京整形医院外科和手术室;航天中心医院儿科,内分泌科以及门诊住患服务部。

1.2 护理人员情况 25岁以下7人,25岁~30岁2人;均为护理大专学历;职称护士3人,护师6人。护士也基本上来源于上述几家医院,分别来自于肿瘤科、骨科、内分泌科、儿科、手术室以及门诊的助患服务部。

2 方法

在进入日常急救工作中,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人员搭配组合。即驾龄长的急救司机带低年资医生和护士,组成急救小组;高年资的医生或护士带驾龄短的司机,组成急救小组。这种人员搭配,在以往的工作中,是惯用的人员组合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尽快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并在工作中互相取长补短。

2.1 护理人员的培训 虽然来站人员都经过了理论和急救技能的集中培训,但来到站内,对急救技能的培训几乎是从头再来。如心肺复苏技术、气管插管,身体各个部位的外伤包扎等操作项目,既要求每个人都能流畅地独立做下来,还要求车组人员进行配合练习,以便在现场能够达到默契;各种仪器的使用,不能仅仅做到会使用各种仪器,必须做到熟练。护士在各项实际操作中,都不应满足于做医生的助手,只有熟练掌握流程,才能在院前抢救中,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为病人赢得宝贵的时间。如护士除了重点练习在行驶的急救车中进行静脉穿刺,静脉给药,肌肉注射等护理技术等,还要练习在急救车上如何固定病人,如何使用约束带以及在车上给病人吸氧、吸痰、做心电图监护、除颤、配合医生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等[1]。

2.2 明确职责及分工 在院前工作中,医生、护士、司机既各司其职,又要密切协作。如在急救车中,无病人的情况下,医生坐前面副驾驶,护士做后面的急救车厢中;在现场治疗过程中,医生下的都是口头医嘱,这就要求急救护士认真听,认真记,重复1遍无误后方可执行[2];护士要做好诊箱内的物品与药品的保管工作,如及时补充药物及所用耗材,过期物品及时更换;车上的急救器材物品上班前要清点,仪器要充好电,处于备用状态;救治后的现场用物要及时清理,如用过的安瓿,一次性物品的包装都要带回,不能遗留在现场;所用物品的消毒等都是护士的职责所在。医生在负责病人的急救与治疗情况,以及与向病人家属交代病情去向和病人的等。但在医生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病人所有的现场情况都要由护士去观察,以便及时反馈给医生,急救护士要善于观察与应对,在做好护理本职的同时,还要对病人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2.3 模拟现场实践 院前急救部门,多次组织配合奥运赛场的大型演习。通过对模拟现场的实践,加深了165人员对于急救现场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对急救现场的掌控能力和应对能力。

3 效果

3.1 工作量情况 奥运期间,西站共出车2 592次,护士共参与抢救病例384例,3个月的救治率分别为27.81%,18.1%,18.81%,平均救治率为21.57%,奥运之前的救治率为22.43%~35.47%,略低于该数值。

3.2 复苏成功情况 3个月期间,共有2例现场复苏成功。其中1例为脑血管病复发病人,在送往医院途中,突然窒息,护士即刻给予吸痰,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医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医护默契配合,直到病人呼吸心跳恢复。1例为心律失常病人在转运途中心搏骤停,护士是现场第一发现者,即刻准备用物,医生进行除颤,3次除颤后,心跳恢复。两个抢救病例,护士均是现场主要参与者,也说明了护士的现场观察能力与应对能力的重要性。

3.3 2min出车情况2min出车即指急救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作为衡量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应急能力主要标志之一,一直是院前急救医疗质量重点监控的指标[3]。急救出车院内反应时间指院前人员接到调度急救指令后至急救医护人员上救护车,救护车启动的时间。急救中心一直将这个指标作为院前急救的考核指标。从接到调度指令到医务人员上车,按考核规定时间应不超过2 min。奥运期间的超时率为2.04%,在考核指标允许的范围之内。

3.4 满意度调查 急救中心一直采取对使用急救车的病人及家属进行电话随访,以收集反馈意见。其中每月对每个分站打回访电话100个。期中7月份和9月份满意度均为100%,8月份满意度为99%。3个月共受到病人家属表扬3次,其中收到家属送的锦旗1面;受到批评1次,这项数字与非奥期间基本持平。未出现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

4 体会

通过3个月的实际工作,可以看出,卫生局的“165”计划是可行的,运行是成功的,对“120”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指导方向。通过对3个月工作的分析,总结体会如下:

4.1 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转变 院前急救工作与院内工作相比有很大的区别。院前急救治疗时,受条件所限,会给各种操作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这些都是需要院内护士适应的方面[4]。尤其是有时还要面对一些车祸、凶杀现场,对急救人员的感官刺激很大,需要有很强的应对能力及事后的心理调试能力。院前工作随机性较强,所遇到的病人也是方方面面,病人何时呼救,突发事件何时发生都是未知数,这就要求院前人员在工作时间内,随时保持应急状态。

4.2 沟通与协调能力 院前急救是集体合作的工作,护士在工作中涉及医生、司机、病人及家属的广泛关系,能否协调好这些关系对医疗群体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整体救治工作的秩序和质量有很大关系。院前工作对于医务人员的应急能力及急救技术的要求要高于院内人员。急救人员对于急救现场各种紧急情况的处置能力也很重要。从病人及家属的反馈意见中分析得出,直接对医疗技术提出质疑的意见很少,大部分的意见在于病人及家属对于急救人员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存在看法,从而导致纠纷的发生。

4.3 现场应对能力有待提高 日常工作完成很顺利,但对于危重病人的现场急救和对现场的掌控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如有一病人在公共场所猝死,救护车到现场后,急救人员有些手足无措,对现场的氛围没做好掌控,救治措施又不得力,导致现场围观人员有些情绪。通过这个病例可以说明,良好的现场掌控能力,有利于急救人员集中精力救治病人。无论医生还是护士,在特殊情况下,都应能够独立判断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对病人及家属的各种偏激表现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做到从容面对,掌控好现场局面[5]。

4.4 严谨的工作作风 严谨的工作作风,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呼叫-施救间期,是反映院前急救速度的量化指标,也是反映医院或城市急救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合理的急救半径内理想标准不应超过10 min[6]。急救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雷厉风行,动作迅速敏捷,操作准确,以免失去对病人的抢救时机。这一点主要体现在2 min出车上,个别人员急救意识不强,有时听到派车电话会有推诿,出车有拖沓现象,说明急救意识有待提高。

如何及时准确的完成紧急状态下的急诊急救,将紧急医疗实践或重大事件造成的损失减至最低,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7]。非急救岗位的医务人员,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临时走上急救岗位,通过人员的重新组合,即保障了奥运,又承担北京市民的医疗急救保障工作,这种运行模式在北京尚属首次。从其结果来看,基本上是可行的。受到了北京急救中心及市卫生局的表彰。从这种运行模式中,作为“120”的管理者可以从中总结出多种经验与教训,收集宝贵的历史资料,为“120”在以后重大事件期间的工作模式奠定了基础。

[1]韦思华.急诊科护士院前急救能力的培养[J].全科护理,2010,8(3B):725.

[2]刘克英,王从英.口头医嘱记录本在抢救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0,2(10):158.

[3]赵会民,郑文军,王熙斌,等.院前急救的若干问题(附642次院前急救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223.

[4]赵晓颖.院内护士转型院前护士的工作特点[J].护理研究,2008,22(4C):1107.

[5]杨丽平.院前急救护士的素质要求[J].中国医药导报,2008,5(4):132.

[6]陈志,杨萍芬,蒋小燕.城市院前急救网络中社区的作用与展望(附322 413例院前急救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6):428-429.

[7]贺晓芬,王丽,王晓云.院前急救中的不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08,11(3):118.

猜你喜欢

医生护士病人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谁是病人
最美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病人膏育
我帮病人“走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