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与创新
——以湖北“红色文化”为例
2011-08-15徐霞
徐 霞
(湖北警官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4)
“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与创新
——以湖北“红色文化”为例
徐 霞
(湖北警官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4)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经费不足、时空限制等问题,使得实践性教学难以实现和推进。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实践证明:以地方“红色文化”为教学资源,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手段,努力构建包含现场教学录像、实践教学专题片、教学课件等形式的“红色文化”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体系,能够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推进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
红色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的大学历来十分重视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开发与研究,目前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德国‘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加拿大的‘能力中心的课程开发型’实践教学模式和英国的‘资格证书系推动型’实践教学模式。”[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加以改进、提出和实践。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根据这一精神,高校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中强化实践性教学。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2]这些年来,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成效,但是总体上讲,实践教学效果并不太令人满意,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师资力量薄弱。自1999年教育部实施高校扩招以来,师资不足已成为困扰许多高校的普遍问题。由于学生人数特别多,师资比例严重失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任务特别重,教学工作量特别大。这一问题在实践教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时间和精力所限,一个老师要负责上百个学生的实践教学相当困难,再加上缺乏配套制度的支撑,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较低。
第二,专项经费不足。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否则师生都很难走出课堂。各高校一般虽然都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但数额较少,人均十余元,这远远不能满足实施实践教学的需要,部分高校甚至根本不予提供经费,或挪用经费。因此,经费严重不足是高校影响实践性教学开展的一大突出问题。
第三,时空限制。一般来说,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往往会选择一些具有重大纪念性、教育性、学习性的地点进行参观、调研和实践,例如:革命老区、英烈纪念馆、模范小区等等。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加上路途遥远,这就造成了许多地区的文化资源浪费、不能共享,例如,新疆地区的高校师生若要到湖北参观“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就目前的交通条件,通常乘坐火车需要近40个小时,因此,时空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开展实践教学的重大障碍。
总之,由于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时间不长,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上述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往往造成实践教学走过场、敷衍了事,效果差。
二、“红色文化”对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湖北红色革命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湖北红色文化具有数量多、品质高、多样性三大特色。从革命的过程看,它贯穿整个中国红色革命的全过程,即从中共建党、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28年红色革命的各个阶段。从革命发生和涉及的地域来看,几乎覆盖湖北全省。因此,发挥地理优势,充分利用量大、质优、多样的湖北“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多媒体为媒介,构建包含现场教学录像、实践教学专题片、教学课件等形式的“红色文化”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体系,对于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形象地“还原历史”、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以下简称“纲要”课),“纲要”课,应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史国情,深化对三个选择的认识。由于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湖北,例如:“武昌首义”、“二七大罢工”、“中共五大”、“八七会议”、“黄麻起义”等,因此,开展实践性教学,应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地区优势,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带领学生参观、考察辛亥革命纪念馆、二七大罢工会址、中共五大会址、农讲所、陈潭秋故居等位置,组织和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教学,比如,在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中,为重现“武昌首义”的革命历程,让学生充分领会“首义精神”的真谛,我们认真组织了学生在湖北辛亥革命纪念馆内进行了现场教学,并在现场教学结束后,带领学生参观了首义园、三烈士墓、拜将台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印象深刻,受益匪浅。而外地、外省的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实践性教学,由于受时空、经费、师资力量等限制几乎是难以开展,千里迢迢、长途跋涉、费用庞大,怎么办?这就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等手段,通过不断创新实践性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解决实践性教学因受师资、经费、时空等限制,造成难以开展的一系列问题,这一方法能够使各地学生随时随地观看“红色湖北”,使受众“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地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 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研究。
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湖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现代化教育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电视专题片、多媒体课件、现场教学录像等,实现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构建“仿真”实践环境,实事求是地“还原历史”、“再现历史”,通俗易懂地阐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仿真”实践教学环境。可以直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服务,为《党的基本知识》、《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问答》、《四个分清》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宣传服务,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必将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的优选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研究
第三,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大量重复投入和劳动。
在利用现有校内外有的各种信息技术资源基础之上,发挥群体优势,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多媒体技术设计和制作出最新、最具价值、最具说服力的资料,减少重复投入;建立共享资源库,构建和丰富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性教学的远距离、开放性和现代化,减轻师生负担,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红色文化”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与创新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课程形态,它需要有一套普遍可行的运作模式,对各个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如果没有一套普遍可行的运作模式,那么如何确保参与的广泛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延伸性?
为此,必须学习文件,领会精神;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贴近学生,精心设计,深入浅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特点。因此,在实践教学设计中,首先,必须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宣部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其次,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吃透吃准教材。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基本依据,能否吃透吃准教材,是能否提高质量地构建科学合理专题教学模式的关键,多媒体课件设计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突出教学重点,把握难点。再次,贴近学生,精心设计,深入浅出。“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要贴近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困惑点和问题点,才能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3]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中要不断加强调研,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动态,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 ,通过科学、美观、和谐、清晰的多媒体课件的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具体而言,应注意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仿真实践教学环境的建立
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电视专题片、多媒体课件,实现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并通过一体化设计、交互式实现,构建仿真实践教学环境。
(二)多媒体素材库的建立
建立多媒体素材库,主要包括共享软件、视频文件、音频文件、图片等。建立多媒体素材库,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立素材库,可以有组织地安排人力制作难度较大的媒体素材,有计划地存放、维护和更新素材,用于教师借鉴学习,开阔思路,不断提高备课质量,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4]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查询和下载所需素材,提高素材的利用率。
(三)“仿真”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
主要研究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立、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主要环节有学习情景的设计、学习策略的设计、教师指导、管理与帮助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重点是运用现代教育、传播、语言理论和多媒体技术,研究沉浸式、参与式、专题式、启发式教学方式、方法。
(四)仿真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案设计
“实践目的一经设定,下一步就是设计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实现实践目的的设计、设想、打算、规划。实施方案是为实现实践目的服务的。”[5]具体而言:
第一,选择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教学内容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将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主线和教学目的与要求,结合教育部主编的通用教材,以“武昌首义”、“二七大罢工”、“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陈潭秋故居”、“将军县—红安”、“中国社区建设的‘神话’—百步亭小区”、“东湖新农村建设”、“神龙”、“光谷”等为典型,既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点围绕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历史和现实中的大是大非等主线选择教学内容。
第二,依据内容,确立相关专题。实践性教学中,教学专题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要吃透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使每个专题要有所侧重。初步考虑,我们拟设立的专题有:
(1)武昌首义(含武汉红楼“辛亥革命纪念馆”、“三烈士”墓等子专题)
(2)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含 “八七”会址、“施洋烈士陵园”等子专题)
(3)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含中共五大会址、湖北黄麻革命纪念馆、将军县—红安等子专题)
(4)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含武船扬帆“驶向”国际,神龙在湖北耕耘18年,托起“中国车都”、武汉光谷构建激光产业群等子专题)
(5)和谐社会的贯彻与落实(含中国社区建设的“神话”——百步亭小区等子专题)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含东湖新农村建设等子专题)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含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徐本禹等子专题)
[1] 刘小新.大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思想政治教育,2008,6.
[2] 韦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3] 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6-8.
[4] 张宝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对策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9,2.
[5] 夏建国.实践规范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G41
A
1008-7427(2011)10-0047-02
2011-07-08
作者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警官学院思政课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