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职院校学生事务比较研究的启示与思考
2011-08-15李智慧
李智慧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中美高职院校学生事务比较研究的启示与思考
李智慧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普遍重视。美国高职院校学生事务在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队伍、管理模式上都有许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地方。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在学生事务理念、内容、模式方面的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
中美;高职院校;学生事务;比较研究;启示思考
一、美国高职学生事务概况及其特点
(一)美国高职院校及学生事务概述
从世界范围来说,高职教育起步并不很早,它的快速发展大都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是遍及全美各地的社区学院,虽然它早在 20世纪初就已建立了,但由于其办学目标仅仅是为本科院校输送高年级学生,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因而在最初的几十年一直未能得到稳定的发展。直到二战以后,特别是从60年代开始,社区学院改变办学方向,确立了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主要职能,同时兼顾其它适合自身的教育职能。进入80年代以后,迫于国际经济竞争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美国政府再次加大了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其重点是发展高中后的职业教育。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社区学院已发展成为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并兼顾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转学业教育等多种职能的所在社区的文化与教育中心。数以千计的社区学院不仅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基础,而且因其办学特色在世界高等教育界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美国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通常被称之为“学生事务”或“学生服务”,是指学生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事务,学生事务管理则是指高校对学生事务的计划、组织和领导。美国高职院校事务工作是在美国高等院校由殖民学院向现代大学及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转变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并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市场化而日益完善,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美国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高等教育地方分权的国家,学生事务与高校其他事务一样,主要是地方与大学自身的事情,美国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独立设置了学生事务管理的组织机构,自主开展学生事务工作。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在美国,学生犹如高校的“衣食父母”,没有足够的生源,连教师的工资都成问题。因此,美国高职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真正视学生如“上帝”,将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对学生有求必应,有忙必帮,尽力为学生排忧解难,一切为了学生的风气非常盛行。
(2)个性专业的工作要求
美国的高职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认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个别指导、服务。为此,美国高职设置了各种咨询服务机构,并已形成了专门的科学理论和工作套路,服务范围包括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咨询、行为能力和策略咨询、勤工俭学指导等各个方面,旨在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
(3)专职高效的工作队伍
美国高职中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工作人员大多具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专业的文凭。在专业性较强的部处室,如学生顾问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工作的管理人员,还是持有专业资格证书或行医执照的心理学专家或精神病学专家。应该说,这样一支专家队伍是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基础,是高质量做好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
(4)完整配套的工作法规
依法治校、制度管理是美国高职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指导思想。高校的校纪校规涉及学生事务的各个方面,校方允许什么,禁止什么,如何处理违规者等都有明文规定。包罗万象的学生事务被规范在一个完整的管理网络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章可循,每个人的行为既受到法规的约束又受到保护,违纪和渎职都将受到惩处。
日本城市地震灾后社会治理研究——以阪神淡路大地震为中心的探讨 ……………………………………………………… 王瓒玮(2.60)
(5)条状垂直的工作体制
美国高职学生事务管理采取的是一级管理体制,条状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在学校一级进行,院和系没有学生事务管理组织,各种学生事务根据职能不同分别成立学校一级的办公室或中心,直接面向学生开展工作。管理方式上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呈灵活多样特点。美国学者巴阿(M.J.Barr)概括出四种管理机制:一是直接报告式,即由学生事务管理负责人直接向校长报告有关学生工作情况;二是间接报告式,即在学生事务管理负责人与校长之间设置一个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学生工作情况则向后者汇报;三是双重报告式,即在第二类结构基础上设置一个执行副校长,学生工作情况则须向两位副校长报告;四是分散结构式,即将学生事务各种项目分别置于校内相关性机构中进行,后者可以是学术性机构,也可以是非学术性机构,比如就业指导由教学机构负责,心理咨询由心理学系承担。
二、中美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的比较研究
中美高职院校由于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差异,在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内容、体制、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工作理念:中国“社会本位、教学中心”与美国“个人本位,学生中心”
在学生工作的理念上,中美两国有着明显的差异。我国高职院校坚持“以社会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高度统一,管理模式和方法也基本相同,要求学生个人服从组织。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自我教育、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的意识不强。美国高职院校在学生工作观念上把“以个人为本”作为价值取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类似于企业“顾客至上”的原则,关注自由、平等、个性,注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各种选择,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但管理相对比较松散自由,大学校园内吸毒、酗酒、枪击等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
当然,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中央16号文件的诞生,从根本上奠定和彰显了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在高校确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的实践还需一段过程。
(二)德育渗透:美国呈隐性与中国呈显性
中国和美国作为两种意识形态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普遍坚持主导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青年渗透不同的意识形态。然而两国的渗透机制却迥然相异。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两课教学上,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两门课其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方向和要求是非常明确的,具有显性的特点和鲜明的政治性。
在美国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政治社会化”,实际上相当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教育部国际研究院院长曾说:“我们学校的任务就是教学生政治社会化技术,或者叫公民技术,中国叫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叫公民教育,叫政治社会化。”美国虽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美国高职院校的所有课程几乎都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至大学都有,美国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渗透性,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环境熏陶、传媒渗透和隐性课程( 校园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 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三)管理模式:中国“行政导向,集中统一”与美国“行业导向,高度分化”
我国教育的行政导向非常明显,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发挥行政领导的主要是教育部、省教育厅或有关主管部委,这些政府部门再通过规章制度及检查、考评、督导、交流来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进行行政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党政共管体制,校一级设立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的学生工作部(处)。校主管领导主抓全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对其作出部署,提出目标和任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工作处(部)和校团委,学生处承担日常的学生工作,负责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督促执行,奖、助、贷学金及勤工助学、就业等方面的管理;团委主要负责学生的课外活动。院系一级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由院系总支书记负责,由分团委书记、辅导员等组成。我国学生工作长期作为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承担行政事务工作,因此形成了党政合一、集中统一的运行方式。
美国的教育行政权力比较弱,法律法规对教育的约束较少,高职院校“自治”是其特点,高职院校学生事务行政管理功能不明显,但由社会上行业协会推行的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成为学生事务工作的行规和准则。在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组织机构都是独立设置的,并在学校高层行政领导中设有学生事务负责人,学生事务负责人下辖若干分支机构,这些机构分别处理不同的学生事务,功能高度分化并且直接面对学生独立开展工作,是一种多头并进的条状运行模式。
三、启示和借鉴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首先遇到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问题。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是以社会和经济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向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因此,它是一种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思想和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有制度作保障,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从对美国学校德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德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的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一套为学生服务的政策机制,各级人员都应该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在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便,如给予学生一定的择课权,尽可能延长图书馆、计算机机房、实验室和语音室的开放时间,并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是实现教育全球化、现代化和素质化的前提。虽然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和国情差别很大,但美国的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做法对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的。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综观美国道德教育,体现了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渗透性、生活化的特点。时代在前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前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应大胆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的渗透式生活化道德教育。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应该力求丰富多彩、层次分明。其次,教育手段要艺术化和技巧化。我们要借鉴美国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把学生处于教育主体地位的理念,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采用一些技巧和艺术化的手段,把道德教育与生活、学习等方面结合起来,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使他们自觉地接受道德教育。
(三)完善学生事务工作机制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严格规范,服务机构健全,学生工作细则和工作职责明确。这对于我国完善和健全学生工作机制,推进学生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一是借鉴美国高职学生事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生工作的服务平台。二是加强校级学生工作部门的服务职能,促进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结合。三是应发挥作为受教育者主体的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作用,借助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成学生管理协作小组,倾听反馈意见,加强宣传调研,并赋予学生在管理中的发言权、建议权和知情权,学校制定的有关学生管理、学籍管理等制度都应征得学生代表大会的讨论通过,做到公正、公开和民主。
[1] 缪宁陵,宋建军.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 职教论坛,2004,12.
[2] 蔡国春. 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
[3] 朱炜. 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其启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4] 赵平,等. 美国高校学生工作[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
[5] 贺国庆. 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G71
A
1008-7427(2011)10-0023-02
201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