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2011-08-15闵会玲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习语英汉比喻

闵会玲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湖北 咸宁 437100)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闵会玲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湖北 咸宁 437100)

每种语言都传达着各自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特色,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以及不同的生活习俗,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巨大的差异对翻译存在着很大影响。文章通过分析不同的民族信仰、两种语言不同的特点以及思维、联想和意象等方面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了解语言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翻译;文化差异;联想;意象

一、不同的民族信仰导致各自语言表达形式不一样

众所周知,不同的民族信仰导致各自语言表达形式不一样,英汉两种语言也不例外。宗教信仰的不同是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一千多年前佛教传入中国,汉语中有许多的习语是和佛教有关的,如:“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等,这些习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语言的民族宗教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徒心目中,老天爷是他们心目中的神,许多词汇来源于佛教。而我们知道,在西方国家,他们信仰的主要是基督教,基督教徒信奉的是上帝,这便产生许多与上帝有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可见,不同的宗教信仰可以让英汉两种语言有不同的表达形式。所以对于翻译者来说,了解不同的宗教文化就有助于译者了解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特点。只有如此在翻译过程中才可以更加忠于原文。英国翻译学家大卫·霍克斯翻译《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的一句话:“Man proposes,God disposes.”由于考虑英美读者的宗教信仰,直接引用了英语的谚语,但在中文读者看来:刘姥姥是一个基督教徒,违背了原文。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在译此句时,翻译是这样的:“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用Heaven代替God,更能传达刘姥姥的佛教的这种宗教背景。

二、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特点对翻译的影响

为了提高翻译者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水平,对于翻译者来说,首先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就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身的区别是非常巨大的。不了解这两种语言的各自特点和彼此之间的区别,我们要说准确的翻译就无从谈起,进行英汉文化信息传递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在说汉语时,连词不一定说出来,但翻译成英语我们就要加上连词。如:雨水过多,就会有水灾。翻译成英语时加上连词:If it rains a lot,there will be flood.

英语和汉语在语法上也有许多的差异:如汉语里很少用被动语态,如果用也不是太明显,而英语被动语态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语态。如汉语中的“小说已经读完了”,翻译成英语则是“The novel has been finished”而不能译成:“The novel has finished.”

另外,在使用汉语时只有时间状语的区别,没有谓语动词时态的变化,但是在英语中时间状语不同,句中谓语动词时态也会相应不同。如:汉语中:“我昨天回家的。”“我明天回家。”这两句中时间状语不一样,在翻译成英语时:“I went home yesterday.”“I am going to go home tomorrow.”句中时间状语不同,谓语动词形态也就不一样。

三、英汉两种语言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这两个民族的人们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一些差异的:就同一事物而言,两种语言的修饰有时会有一些差异。比如在颜色的一些表达语中,英语说“black tea”在翻译成汉语时称作“红茶”;汉语的“青天”“青衣”都是一个“青”字,翻译成英语要分别译作“blue sky”和“black dress”。汉语“黑眼睛”,英语为“dark eyes”;英语中如果说“black eyes”,汉语就只能译作“挨打后的熊猫眼”。我们汉语中的“红眼病”,英语译为“green- eye”。此外,英汉民族在各自的思维上也存在许多的差异。例如:英文句子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in the exam.如果翻译成汉语为“考试时你不要太细心”。那我们就犯了很大错误。从句法上来看,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从逻辑思维方式上来看,它应该是一种逆向思维。其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考试时你要特别的细心。翻译时如果不注意两种不同的思维就有可能翻译时闹出笑话或与作者的意思相违背。

四、联想和意象对翻译的影响

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联想,不同民族的人对事物属性存在的认识也不同,各自的心理反映当然也会不同,在词义联想与意象上理所当然存在些许差异。例如,在我们汉文化中,当我们提到“红娘”一词就会联想到古代一篇经典著作《西厢记》,我们都知道红娘是一丫鬟,现在指的是促成美好姻缘的人,而在西方文化中,go-between除了表示“媒人”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译作“掮客”或“中间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意象。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产生词义联想失误或缺乏恰当的文化意象,就会造成翻译过程中错译的现象。来看一些例子:

例 1:She is the boss’s girl Friday.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girl Friday,如果仅仅按字面去理解望文生义,我们一些中文翻译者会根据自己的联想译为“情妇”,这是不正确的。在英语中,girl Friday是个成语,一般译作“得力助手”(尤指秘书),因此,正确译文是:她是老板的私人秘书。如果按照我们的联想译作“情妇”那就大错特错了。

例2:One eye-witness is better than ten hear-says.

这是一句我们熟悉的谚语。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成“一次目睹胜过十次耳闻。”则译文就没有完全体现原文的意思。在英语中,ten一词除了表示具体数字“十”之外,还可以泛指“多”的含义,所以,我们译为“百闻不如一见”更为妥当些。

五、生存环境和地域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民族生存环境和地域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便是习语的运用。习语和语言一样,它们是人们的劳动和生活的产物。由于两个民族的人们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居住的环境的差异就造成他们语言有着巨大的差异,其中习语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很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英国是一个岛国,英语语言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例如,形容花钱很多,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族一直在亚洲大陆生活,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我们翻译这句话时经常说“挥金如土”。英语中还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如说不知所措“to be all at sea”,奋力一搏“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暂时歇一歇“to rest one’soars”。这些习语都和这一民族的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另外,在汉语的这一文化氛围中,中国位于东方,在人们心目中的东风是温暖的,西北风是寒冷的。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海洋性气候,春天刮的是西风,冬天往往刮的是东风,下面的例子可以表述这一现象: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在许多冬日里我总看见他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鼻子冻得发紫。如果我们按照中文的理解就会不理解冬天怎么会有东风。我们在翻译成中文时就要根据对象的需求做些改变,这正是不同的地理环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同的文化氛围造成的表达差异同样表现在:在中国人心目中,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烈日炎炎”,“骄阳似火”这些成语常用来描述夏天。而英国是海洋性气候,夏季气候宜人,给人一种美丽、温馨的感觉。在莎士比亚的一首诗中他这样描述他的爱人: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ummer day?You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可否将你比作夏日,你更可爱又更温柔)。如果按照中文的理解我们就很难理解。

从以上的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两个不同的民族,由于这两个民族的人身处的地域环境不同,他们在观察事物,反映客观世界的方式也就有差异。所以在做翻译时,译者切忌仅照着句子直译,发现与我们习惯不同时要认真思考原因,做出既要忠于原文,又要符合地域习惯的翻译。

六、比喻和习惯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每一种语言中都会运用比喻。比喻的作用就是让这种语言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英汉两种语言也不例外,这两种语言各自都存在着大量比喻的词语,由于社会习俗和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其比喻意义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dragon”这个词在英汉两个民族中也是一个极具代表的词,这个词在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比喻义是有巨大差异的。在汉语言文化中,人们把皇帝比喻成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代表一种磅礴气势、一种精神。中国人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因而有成语“龙飞凤舞(bold cursive calligraphy) 、“望子成龙”(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龙腾虎跃”(scene of bustling activity)这些词语都有着非常不错的内涵。在西方人眼中,dragon是邪恶的象征,是一种非常恐怖的动物(英语词典的释义是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在《圣经》里,dragon代表邪恶、恐怖,在一篇英语文学作品《贝奥武甫》中,主人公所经历的最后一次冒险就是和代表邪恶势力的dragon博斗。

另外,中西方国家的人对狗这种动物的认识和态度不同。英美国家的人喜欢养狗,视狗为宠物的很多,很多人还当狗为知己、伴侣,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他忠诚、善良。因此,狗的形象往往都是好的形象,如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都有得意的时候)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但对中国人来说,一提到狗首先联想到的是看家的动物,中国人也认同狗忠实、可靠。但另一方面,人们认为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常使人联想到让人厌恶的东西。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大都含有贬意:如:“狗狼养的”、“狗东西”、“狗腿子”、“狗改不了吃屎”等。对于中国人来说,用狗形容不好的形象偏多。

在中英两种语言中,词语的比喻义差异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比喻滑头,中国人用泥鳅,英国人用eel;比喻胆小,中国人用鼠,英国人用chicken;比喻一个人很强壮,中国人用牛,英国人用fiddle等等。另外,中国人十分喜爱猫,比喻人贪嘴,用“馋猫”常含有亲昵的成分,在西方文化中,“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透彻理解不同语言中的文化涵义,然后可根据具体的不同情况进行翻译。

七、结语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既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自的文化内涵。如果某一民族的人们不了解自身的文化因素,就不可能进行有效而顺利的交际。翻译者在翻译时要求对原文能尽窥其妙,不仅仅要了解语言本身,又要了解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差异,对译语运用自如。尤金·奈达曾经如是说:“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了解,是翻译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工作。

H315.9

A

1006-5342(2011)10-0056-02

2011-08-23

猜你喜欢

习语英汉比喻
比喻
买椟dú还珠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