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模式考察*

2011-08-15营,杨孝,2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个体主义心理学科学

田 营,杨 孝,2

(1.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咸宁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模式考察*

田 营1,杨 孝1,2

(1.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咸宁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信奉使得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成为整个心理学的主流样态。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和可控制性、采用实验室实验法、秉持个体主义立场和价值中立原则。执着于套用研究自然物的立场去研究人及其心理与行为,这使心理学成为了一门充满了危机的科学。为走出危机,需要一种人文向度心理学的并存和互动。

心理学;自然科学模式;困境;考察

仅仅依据学科的名称来理解某一学科往往会有失准确,对心理学而言,“心理”这一名称只标示了其研究主题——“人的心理与行为”;在研究主题之外,研究方式——自然科学模式是心理学的另一学科规定性。“心理学从一开始就没能抗拒外在模仿自然科学模式的诱惑。”[1]19世纪末,冯特将自然科学模式引入心理学研究,使心理学不再附属于哲学或生理学而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一百多年来,以自然科学模式为主要样态的心理学在科学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同时也愈发远离了本真的生活世界,成为与现实生活无涉的单纯学术事业。

一、心理学自然科学模式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主流心理学(Mainstream Psychology)与科学心理学(Scientific Psychology)同义,即心理学的主流是一种采用了自然科学模式的科学心理学。诸多知识本身与知识之外的原因使得自然科学模式成为心理学研究一直以来的主流。

1.知识背景

哲学和生理学是心理学产生19世纪末的双重知识来源。“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暂的历史”[2](P2),在冯特之前的几千年间,心理学长期作为哲学的一个知识门类而没有独立的地位,但哲学却为整个心理学提供了认识-欲求的基本概念体系;笛卡尔以来的近代二元论传统以及实证主义精神同时也为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做了哲学铺垫。19世纪中期,赫尔姆霍茨、韦伯与费希纳等生理学家首开通过实验和测量研究人类心理的先河,证明了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心理过程的可能性。生理学家的心理研究为心理学的先行者提供了方法-技术模板,直接促进了(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诞生”以及此后发展的宏观知识氛围是启蒙以降科学理性思维方式的主导地位,即研究主体与客体的本质二分,对客观、一元真理在场的形而上学预设,对研究主题的对象化、客观化处理等。这种思维方式甚至渗透到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经典的社会科学之中,心理学也不能避免。在这种知识氛围和相应的评价标准下,人文科学知识在价值序列上自然处于低位,这也解释了人文科学取向心理学在心理学学科内部的边缘地位。

2.知识社会学因素

知识社会学关注知识的社会性维度,致力于考察知识与学科中的社会、文化、心理、利益等非真理性因素。心理学从整体上采用自然科学模式并非纯粹出于学术理性的考虑,而是在学科内外有着诸多知识社会学因素的参与。

从心理学外部的社会背景来讲。社会公众对(自然)科学及科学专家的信奉使得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的存在与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其次,资本主义的兴起即与自然科学在技术领域的应用有关,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工具、实效知识的普遍高扬使得易于应用的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至于心理学内部,建制化、专业化、职业化后的学科,会相应产生出相应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作为一个权力-利益系统必然寻求扩张垄断与自我辩解,这使得其信念与利益时常高于真理本身:人的心理行为并不等同于客观自然物但却套用了研究客观自然物的研究方式,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这一错误发端于心理学家们对曾给自然科学带来辉煌成就的机械主义方法论的崇拜”[3],即非学理的自然科学崇拜与科学共同体的群体协商、默认是自然科学模式在心理学研究中长期合法的保证。

二、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的理论特征

心理学在知识上的最高追求是达到客观普适的、价值中立的真理。而其对真理的理解则攀附了自然科学的标准,因此其效仿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物的主客分离的研究范式来研究人及其心理与行为,这深刻贯穿到了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1.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

实证主义哲学本身承接了近代经验哲学的传统,与这一经验传统相对应,从早期的内容-构造心理学到随后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至今日的认知心理学,皆主张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往往为可直接观察性。冯特和铁钦纳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为可内省的内部经验;行为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学应排除无法直接观察的内在意识,而应代以可直接观察的外显行为;当今的认知心理学也保留了行为主义的这一主张,并进一步通过外部行为反应推论内部的认知过程规律。

必须提及的是,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不仅仅关联对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取舍,同时也是对研究对象的理解与建构。这一建构在本体层面将人视作动物或机器,将人的心理与行为视作客体、对象甚至是物理事实的存在;在技术实施层面,这一建构直接导致了心理学中的还原主义与元素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根本途径在于将心理分解为一些基本的元素,或将心理、行为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然后以元素说明整体的性质,或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规律说明人及其心理、行为的规律。”[4]

2.实验室实验法及方法中心

自然科学的研究目标通常为对研究对象进行本质观察或发现研究对象间的因果关联,同时这些研究应是可重复、可验证的。为此,诸自然科学在研究方法上需要在实验室中即控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数量化观察和相应的数学分析。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即是冯特等人采用了这种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类心理。自冯特以后,虽然心理学中实验、问卷-测量和观察等方法并存,但实验法(主要为定量的实验室实验法)一直是心理学方法的主流和心理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心理学中实验室实验法的要义在于通过脱离日常生活情景,在实验室中对变量进行精心控制,对心理的外部结果——生理和行为进行数学统计分析,以达到因果关系的解释。

对科学方法的过度强调也使心理学陷入了方法中心的误区:首先,以方法作为评价心理学科学性和心理学知识客观性的唯一标准,正如卡特尔所言:“心理学除非建立在实验和测量的基础上,否则就不能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的明确和精密。”[2](P173)其次,方法的意义高于问题本身的价值,对程序和技术的关注优于对问题价值的关注,除却规定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之外,能否对对象施以科学研究也决定了心理学对研究问题的取舍。

3.个体主义

通常认为心理学的分析水平多在微观的个体层面,在个体之外往往最多延伸至家庭,这种角度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心理学在其自然科学模式下却普遍存在着将个体视角走向极端个体主义的误区,即使心理学中的社会心理学也秉持个体主义。所谓个体主义是“强调个体心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否认或忽视个体心理与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把个体研究同社会文化孤立开来而从个体内部寻求心理或行为的解释。”[5]在心理学中,个体主义和自然科学模式内在契合,造成这种个体主义的直接原因仍然要归结于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模式,正如叶浩生教授所言:“文化因素、社会影响在实验室中则无法控制和操纵,更无法操作化和量化,为了维护科学研究的可信度和效率,只能弃之不顾。”[6]

4.价值中立的知识立场

价值中立立场的背后是一种客观主义的认识论,其要求在研究中排除所有成见,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性态度”,如实地观察和描述事物以发现客观普适的真理。不过即使在自然科学中,是否存在着价值中立的客观真理,也成为了一个引起广泛争论的学术议题:库恩范式论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皆怀疑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不过心理学科学共同体通常信任自然科学知识的价值中立性,同时认定在心理-行为领域也存在着类似自然科学的不牵涉主观因素的普遍知识或规律。如若采用自然科学式的客观方法来研究人及其心理与行为,并基于数学方式来呈现、分析研究结论,将会避免价值涉入,从而达到希求中的普适真理。即心理学家认定,在自然科学模式指导下其自身的科学活动以及科学活动的结果都因科学方法的带入而得到了价值中立性的保证。

三、单一自然科学模式下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作为心理学主流样态的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对心理学的产生、发展与实际应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其对科学的信奉优先于对人的关切,不顾人不等同于动物或机器的独特本质,执着于套用上述研究自然物的立场去研究人及其心理与行为,使得心理学成为了一门充满了困境与危机的科学。

1.困境

首先,心理学是研究人自身的一门科学,但人在心理学中的形象至今仍是还原式的动物或机器,“科学心理学将人性降格为单一的自然物的存在,消解了人的独特本质,使得人在心理学中被遗落或消解。”[7]学术界作为一个精英系统,其观点本身就需要超群出众,而心理学研究往往通过复杂的技术程序来验证一个生活智慧中早已存在的观点;执着于方法-技术的心理学用力于枝节、琐碎的问题而没有兴趣也无力建构出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有真正影响力的理论,在科学心理学100多年的传统中,尚未产生出可以广泛影响周边学术领域的学者和理论。

其次,从学科的最高追求——科学性上来讲,心理学并不成功。著名理论心理学家Sigmund Koch曾指出,“心理学自一百多年前脱离哲学以来,一直未能成为独立科学,且因受其本身条件限制,心理学将来也永远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科学。”[8]

最后,心理学过度张扬了科学性,采用缺乏生态效度的实验室实验法而导致了与真实人性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正如英国心理学家 P.凯林在《心理学大曝光——皇帝的新装》中指出的,“科学心理学已经避免去研究那些人类存在的真正问题。它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它选择了一个自然科学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是不能很好地胜任调查这么一种问题的,同时也因为许多实验心理学家通过求助于不人道的客观科学以避免他们的个人冲突。”[9]

同时与科学模式相关联的个体主义立场也无力面对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活现实,有学者对实验社会心理学做出了批评,认为这种实验室实验是“真空中的实验,宏大的社会现实被弯曲为人为的实验室中漠不相关的个体之间虚假的社会互动”。[10]面对六七十年代席卷欧美的学生运动、女权运动和黑人运动,科学心理学家束手无策。此外还需指出的是,学科建制化也给心理学带来了负向的后果。后果之一即是学科封闭,对生活世界和周边学术领域中优质、精彩的心理学资源视而不见。甚至在心理学内部,各分支领域也往往秉持专业化态度,这造成了心理学在内部的分裂。后果之二在政治-伦理层面:正如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所言,持专业态度、职业态度的知识分子,将会“无可避免地流向权力和权威,流向权力的要求和特权,流向被权力直接雇佣。”[11]

2.出路

心理学若要走出如上困境与危机,需要建立一种与人的独特本质相适应的研究方式。对此,心理学家往往设想科学心理学之外的人文向度。其中,美国心理学家萨姆森(E.E.Sampson)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因为其不单指出了心理学学科人文定向的必要性,并且进一步主张了心理学需要走向社会与文化。在《科学范式与社会价值:实现一场科学革命》一文中,他指出心理学不可能摆脱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而研究普遍心理规律。人的意识和心理总是具体的,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试图超越具体文化历史因素而去寻求抽象、一般、普遍的心理机制是行不通的。因此萨姆森认为心理学要实现从自然科学模式向社会文化模式的转变。

当然,人文科学取向心理学并非要全面取代自然科学模式的科学心理学,科学心理学也有其合理性,只是需要对其进行彻底的理论反思,打破其专制地位,最终使得整个心理学“两条腿走路”。

[1]Edmund Husserl.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M].Netherlands:Martinus Nijhoff,1977.8.

[2]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彭运石.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78.

[4]彭运石.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危机及其超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4(2):49~58.

[5]胡万年.从个体主义到文化主义——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向与整合[J].心理学探新,2006,(2):18 ~21.

[6]叶浩生.现代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国外社会科学,2002,(4):9 ~15.

[7]彭运石.人的消解与重构——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34.

[8] S.Koch.The nature and limits of psychological knowlodey:Lessons of century qua“science”[A].S.Koch & D.E.Leary(eds.).A century of psychology as science[C].New York:McGraw - Hill,1985.203.

[9](英)P.凯林(Kline,Paul).心理学大曝光——皇帝的新装[M].郑伟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61.

[10]Joachim Israel.The Context of Social Psychology[M].London:Academic Press,1972.69 ~122.

[11]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69.

B84

A

1006-5342(2011)10-0077-02

2011-08-11

猜你喜欢

个体主义心理学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个体主义情境下中国传统友善观的特质及再造
亲属立法的人性基础
西方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边界拓宽及局限性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