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 激活课堂情趣

2011-08-15柴晓俐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导语情趣课文

柴晓俐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 激活课堂情趣

柴晓俐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前人作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从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这个角度,探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挖掘教材;激活课堂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课堂气氛沉闷,是许多语文教师颇感困惑的问题。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虽然还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但都是经专家选定,大部分课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是适合中学生学习的经典范文。教材好,学生却表现出学习兴趣不浓,问题出在哪儿呢?

对这个问题,语文教学界同仁从教的一方、学的一方,以及教与学结合等不同角度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对这个问题也作过一点探索,在这里将一点心得提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语文教材的范文本身就具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地方和引人入胜的内在魅力,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如何去发掘它并灵活运用它。如果方法得当,教师就教得轻轻松松,挥洒自如,学生也会学得津津有味,如沐春风。反之,则只能是照本宣科,味同嚼蜡。怎么才能把握好教材,挖掘它的内在魅力使课堂充满情趣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设计好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戏曲表演常常在开场前有一段引入本题的道白——开场白,或介绍剧情,或揭示主题,或引出人物的出场等等。语文教师常常在讲授新课前,也有一段开场白——导语,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尽管各色各样的文章要设计各色各样的导语,但是有几个原则是共同的:其一,必须紧扣课文中心;其二,必须紧扣本节课的中心任务;其三,必须新颖奇特;其四,必须切题,不兜圈子。中学语文课本中,一般课文的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导语可以围绕题目设计。如《故乡》,《老山界》,《松树的风格》等。有的文章从题目上看,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地方,设计导语就可以换一种方式。有的可以从介绍背景入手,有的可以从作者的轶事入手,同样可以达到激发情趣的作用。如一位老师讲《榆钱饭》,他首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自己写的文章能不能选编到语文课本中来?”这一石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波澜,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老师接着说:“五十年代,有位中学生写了一篇题为《青枝绿叶》的小说,不久就编入到了高中语文课本里。他是谁呢?他就是颇有名气的当代作家刘绍棠。不久前,为了歌颂党的富民政策,他以自身的经历又写了一篇散文《榆钱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充满泥土气息的文章。”短短几句话,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导语。

首先,教给学生几种方式,如解题点题式,设疑提问式,提取主题式,交代背景式,总结概括式。并出示范例,让学生先采取一种方法,再逐步从不同角度运用几种方式设计,引导学生模仿,再创造;其次,先在基础好的学生中试行,再带动其他学生设计。当所有的学生都能设计导语时,就把设计“开场白”作为预习新课的一个步骤,一个要点,并在全班交流,选出最佳导语,教师予以采纳,作为讲授新课的“开场白”。《语文课程新标准》也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学生只有认真读书,把握课文内容,积极思考重点,难点,才能设计好导语。有一位学生这样写:“一枚小小的枣核,我们可能毫不在意,可对于一位虽然改变了国籍却永远改变不了民族感情的海外游子来说,这枚他儿时生活过的家乡院内那颗枣树的种子——枣核,却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这段导语包含了文章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解了题目:“是友人儿时生活的家乡院子里那颗枣树的种子”,恰当地运用了书中的词语“珍珠玛瑙”。初中语文课选文把《春》、《济南的冬天》编排在一起,学完《春》,可让学生用总结归纳式设计《济南的冬天》的导语。有的学生就这样设计导语:《春》是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作者不论是描写春草、春花还是春风、春雨,都紧紧抓住了景物特征,给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济南的冬天》,也是一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我们来看:作者是抓住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几句话颇费了小作者一番心意。两课的共同点:同是散文,内容都是写景、抒情,写作方法上都是抓住特征写景。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师课前精彩的导语常让他们羡慕佩服,现在他们也可以充当教师设计“开场白”,而且可以写出很好的导语,自己亲自上讲台为老师导课,他们怎能不跃跃欲试?

二、抓住课文的精彩部分,引导深入讨论,激发学习情趣

文章的重点部分是作者倾诉心血的地方,亦即课文的精彩部分,只有抓住了重点部分,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章的思想和情感,领会作者的匠心,激发学习情趣。如一位老师讲鲁迅小说《祝福》,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他抓住祥林嫂的四个生活片段(即第一次在鲁四老爷家、在婆家、在山里;第二次在鲁四老爷家)。首先提出问题: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中怎样的一个劳动妇女?她在极度痛苦中悲惨死去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引导学生分别运用表情朗读这些段落,找出表现人物性格及变化的中心词,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讨论并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变化原因。在讲析这四个片段中,老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第二次在鲁四老爷家这段文字,让学生细细体会,有的句子甚至让学生反复揣摩玩味,如“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这句,让学生当场根据想象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参与探讨,不仅圆满解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对小说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让它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如同演戏一样,一台戏总要有几个高潮才能吸引观众,语文教师每堂课也要组织一两次高潮,这样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松鼠的风格》这篇文章,中“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一段即文章的中心段,讲课时就应抓住本段深入透彻地讲析,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写松树是为了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教师要抓住作者是如何通过联想把松树特点同共产主义风格联系起来这样一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表情朗读,然后逐层设疑讨论,让学生明白正是通过强调松树和共产主义风格都有“要求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却甚多”的特点,展开联想,由树及人,阐明深刻的寓意。

无论什么样的课文,只要能抓住它的中心段,设置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逐层讨论,就可以把学生带到浓厚的兴趣中。

三、寻找与学生生活的贴近点,点燃思想火花,激发学习情趣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过:“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我们找到课文与学生生活的接近点。因为只有这种接近点,才容易激起学生心中的浪花,产生共鸣,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包身工》是一篇传统的课文,文章描写了旧中国一群女工的苦难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和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是一篇艺术性思想性完美结合的经典教材。一般的老师讲授时,只注意文章的结构巧妙和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虽也能激起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包身工制度的痛恨,但总缺少切肤之痛。另一位老师讲授这篇文章时,将近几年出现的“打工妹”现象结合起来,介绍了报纸上披露的深圳、福建等地不法奸商、台商只顾赚钱而不顾人的死活的追踪报道,提出了“包身工”与“打工妹”问题,一下子就把课文和活生生的现实拉近了。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调动了学习的高亢的情绪,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体现了寻找课文与学生生活接近的重要性。一般说来,要找到这种接近点,关键是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平时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这样讲课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突出教材的特点,加以渲染,增加情趣

由于文章体裁及各类作家的艺术风格不同,其特色也不相同,这种风格各异的特色就是教材的一种潜在的魅力。教师要抓住这种潜在的魅力,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加以渲染,就可大大增加教学情趣。如何渲染?

一是运用与课文内容和课文艺术风格相适应的语气和情感范读课文,用声音塑造与课文相适应的审美情趣。如读《周总理,你在哪里》,力求亲切舒缓;读《回延安》轻快喜悦;读《井岗翠竹》悠扬甜美;读《与妻书》情意绵绵。只有感情真切传情,学生才会沉浸在美的氛围中,燃起探求美的欲望。

二是引导学生展开审美鉴赏。如讲《祝福》可引导学生鉴赏鲁迅先生如何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特别是着意描写她的眼睛。三次描写有什么不同?这对刻画人物的性格变化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三是启发学生展开审美再创造。一般可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和与作文相结合的做法。如一位老师讲朱自清的《绿》,一开始他即带领学生一道分析梅雨潭的水貌、水态、水波、水光、水色,告诉学生写景状物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写家乡的水的片段(200字左右),学生很快完成并相互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接着他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200字左右),文章内容就丰富起来了。后来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补充完整,习作水平也得到提高。

五、巧妙把握结尾,让学生回味无穷

一堂生动活泼的课,高潮迭起,学生兴趣正浓,如何把握结尾时机,恰到好处又留有余地,让学生回味无穷,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与教材的内在魅力虽没有多大联系,但却与处理教材内容和优化组合课堂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怎样巧妙把握结尾,让学生回味无穷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延展主题,开渠引水。一位教师用对比手法讲完《召公谏厉王弭谤》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学生对弭谤和纳谏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有了深刻的认识,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正是延展主题的好时机,教师马上提出一个话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厉王和齐王吗?我们应该怎样为建设社会民主做出应有的贡献?”学生有感而发,畅说欲言,意犹未尽者自然把讨论延伸到课外。

二是鼓励求异,大胆想象。一位老师讲完《渔夫》时,提出:“同学们,如果你处在渔夫的境地,你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下课铃响了,学生们仍然七嘴八舌地阐发自己的想法。

三是指导阅读,抛砖引玉。讲完《智取生辰纲》后,可不失时机地介绍原著,拓展知识面。四是闭目静思,回顾全文。一堂新课即将完成时,要留几分钟进行总结,让学生闭目静思,象过电影似的回顾全文的知识点,展开联想,让学生由动入静,专心沉思,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课文结尾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备课时苦心安排,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结语

“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与“激活课堂情趣”之间,似乎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但“激活课堂情趣”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它也只是手段,目的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所以,“激活课堂情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日积月累,使学生掌握各种文体写作知识,提高口头、书面表达能力、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Excavate the Glamour of Teaching Material; Activate the Interest of Classroom

CHAI Xiao-li

Classroom teaching is a vital form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herefore,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lassroom education.The predecessors made a lot of exploration on this issue and got great achievement. This paper probes into how to arouse students’enthusiasm by excavating the glamour of teaching material, in order to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excavate teaching material; activate classroom

G42

A

1008-7427(2011)11-0151-02

2011-09-16

猜你喜欢

导语情趣课文
导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阳光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背课文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