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导大学新生走进化学的殿堂

2011-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大学化学基础理论化学

范 磊

(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如何引导大学新生走进化学的殿堂

范 磊

(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本文从化学教学的不同方面,如上好绪论课培养学习兴趣、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实例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阐述了如何让不同基础生源的学生迅速进入化学学科的学习。

化学教学;学习兴趣;能力培养

1.从培养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如果从开始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如何从开始就激发起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呢?讲好绪论课是重点。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绪论课是一门学科的开端,它体现了一名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掌握和控制程度,对启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有重要影响[1]。所以绪论课必须高度重视。以无机化学绪论课为例,面对大学一年级新生,我们在课堂上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化学”。这是个开放式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自由的思考甚至用一生来解答。由于化学知识普及方面的缺陷,社会上很多人对化学存在误解。例如,有人认为是化学导致环境污染,有人认为化学家在危害大家的健康,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化学研究的内容、化学为人类创造多少财富。因此我们在绪论课上,就应该理直气壮向学生指出: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从研究对象而言,化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中心科学:按照研究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度,自然科学可以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化学是中游,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环境学等是下游,也就是说,化学处在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连接点上。如果进一步从研究对象尺寸角度看,化学正好处于物理学和其他科学的“包围”之中。除了提供研究对象的物质基础外,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环境学研究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只有在分子水平上才能获得解决,而分子及其各种凝聚态正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化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环境学的发展。环境污染、人的健康受损等情况,恰恰正是由于人们欠缺化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而引起的。此外,在绪论课上,还应该简要指出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教学安排、考核办法,列出主要参考书目和网络教学资源目录,使学生在课程开始就知道要学习什么,应该怎样学。

2.基础知识与应用实例相结合

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基础理论的学习是绕不过去的难点,许多同学在绪论的短暂热情过后,遇到基础理论如四大平衡等难啃的骨头时,经常就打起了退堂鼓,丧失了学习的热情。有同学认为这些基础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毫无用处,因此可学可不学。因此,如何让同学们认识到学习基础理论的重要性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2]。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基础理论的同时,需要适当介绍一些具体事例,如有关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活动和成果,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3]。例如,在讲解臭氧时,我们引用了NASA卫星提供的南极上空最新的臭氧层空洞照片,并与1993年的相应照片进行对照,既说明臭氧的分子结构和形成机理,又阐明无机化学理论学习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杰姆和克斯特亚•诺沃塞洛夫由于在石墨烯方面的杰出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奖。因此我们在讲述杂化轨道或者在讲述碳材料的时候可以略作叙述,说明它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重要关系。此外,还可以采取开放实验室、开设创新性课题、让本科生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研究等措施。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反过来去寻求基础理论的支持,寻找答案,才能更好的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实验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知识和理论都是通过观察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总结出来的。目前教材中的实验大多属于验证性实验,是与教材中的许多基础理论内容相对应的。化学实验不仅仅是动手的过程,更是动脑思维的过程,是化学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4]。

化学实验课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争论,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既让学生对实验及理论内容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又使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让他们有更多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除与教材相联系的实验外,还应该选择一些开放性命题,组织实验小组,研究一些与我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内容,增加他们通过实验,进行研究总结,得到理论知识的能力。

4.结论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认真归纳总结知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丰富训练手段,把基础理论的教授与实际应用实例结合起来,积累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实验实习设备,积极开展化学实验课,使学生享受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乐趣,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变“盲目、强制”为“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教学的主体学生产生向上的动力,热爱化学,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知识的能力和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化学人才。

[1] 赵睿. 生成兴趣的大学教学[J]. 广州化工, 2010,12.

[2] 龚孟濂, 乔正平, 巢晖. 基础无机化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大学化学, 2011,1.

G642

A

1008-7427(2011)11-0112-01

2011-08-28

作者系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理学博士。

猜你喜欢

大学化学基础理论化学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基于SCIE的大学化学学科文献计量学研究——以河南大学为例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技术在大学化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