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快乐”情感隐喻的英汉“思维碰撞”*
2011-08-15苏新华
苏新华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愤怒”、“快乐”情感隐喻的英汉“思维碰撞”*
苏新华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通过对英汉“愤怒”、“快乐”情感隐喻的对比分析研究,探讨这两组英汉跨文化隐喻的异同点及其隐含的模式,并试图阐释“愤怒”、“快乐”隐喻的英汉思维碰撞背后的认知、文化因素。隐喻的普遍性同样存在于情感隐喻里,而英汉特定的文化、民族认知心理等因素则导致了差异性的存在。
隐喻;“愤怒”、“快乐”情感隐喻;英汉“思维碰撞”
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工具,强调它的修辞功能;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是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语言中的概念系统,强调它的认知功能。“隐喻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
认知语义学认为约定俗成的语言在探讨情感概念的结构和内容方面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英语语言中,关于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中的功能,已经有许多学者如Fesmire,Lakoff and Johnson,Lakoff and Kovecses等都进行过深入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得出的中心观点就是本性抽象的人类情感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喻来实现概念化的,并且这一过程是基于体验认知的。但是这个观点的主要支撑材料大都来自于英语,我们试图证明下在什么程度上,这个观点在其他语言当中也能站得住脚呢?
一、“愤怒”、“快乐”情感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人类都具有情感。而情感却是一个抽象概念。我们究竟该如何达到清晰合理地理解情感?情感乃是人类最普遍的人生体验,而且人的认知心理和情感概念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情感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因此对情感的研究就成为研究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情感在本质上是抽象、难以理解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通过运用隐喻来进行表达和理解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愤怒、快乐是人类极其重要的两大情感,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呈现出来的基本情感。因此到目前为止,有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情感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研究。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尤其是从概念隐喻角度进行英汉对比分析研究的空间也尚为充足。
1.“愤怒”情感隐喻之英汉研究对比
在相关的研究当中,宇宁是较为突出的研究者。他对汉语当中“愤怒”,“快乐”的隐喻表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它们共同享有几乎同样的中心概念隐喻——“愤怒是热”。与之相应的是,考夫西斯(1990)指出,人在生气时,呼吸急促,使人感到有一种气流从肺部生起,同时还有可能血压升高,使人感到体温升高,所以人们认为生气与“热”有关。这种生理上的变化构成了“愤怒”情感隐喻的基础,因此,有中心概念隐喻“愤怒是热”(Anger is heat)。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这个中心隐喻有两个派生隐喻。其中第一个就是“愤怒是火”这个隐喻。但是,它们的区别在于在第二个“热”隐喻的使用上。对英语而言,这个隐喻表达为“火是装在容器里的一种热液体”;而对于汉语而言,这个隐喻表达为“愤怒是装在容器里的一种热气体”。我们首先看一下概念隐喻“愤怒是火”。以下是英语中关于这一概念隐喻的一些日常隐喻表达式:
(1)“愤怒是火”(Anger is fire)a.She was breathing fire and fury.b.His indifference just added fuel to the fire.汉语同样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式。
(2)“愤怒是火”a.他正怒火中烧呢。b.他火冒三丈。
(3)英汉在概念隐喻“愤怒是火”上的相同点。
根据隐喻的跨域映射以及两域的划分,在本例中“火”是源域,“愤怒”是目标域。人们通过具体形象的原域“火”的特征便能够更深刻清晰地理解抽象的目标域“愤怒”。英语和汉语的例子都证明了“愤怒”的隐喻表达式大多与人发怒时生理所表现出来的变化,如脸红、发热、不安、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有关。从而可知关于情感的认知和语言表达都基于相关的生理、心理现象,因此情感隐喻源于共同的身体体验,具有相同的心理和生理等体验认知基础,那也构成了隐喻普遍性的存在的原因,展现出了英汉两种语言间的共性。
(4)英汉在概念隐喻“愤怒是火”上的不同点
从英汉的语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汉在概念隐喻“愤怒是火”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与英语相比较,汉语在表达“愤怒”时会往往使用更多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语,尤其是更多地使用内脏器官,这主要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个在后面再做详细分析。其次对于“愤怒是装在容器里的一种热液体”以及“愤怒是装在容器里的一种热气体”这两个隐喻也是不容忽视的。
(1)在英语中,“愤怒是容器中的热液体”(Anger is the hot fluid in a container)
a.I had reached the boiling point.b.His behavior makes my blood boil.
(2)在汉语中,“愤怒是容器中的气体”(Anger is the gas in a container)
a.他怒气匆匆地走来了。b.他气得肺都炸开了似的。
由上面的例子可见,在英汉语中都运用具体的实物表达愤怒,英语里是通过将原域“容器中的热液体”的具体特征、体态映射到抽象的目标域“愤怒”;对于同一目标域,汉语里则是通过运用原域“容器中的热气体”这一具体可感触的事物来说明。通过概念映射,人们在谈论愤怒情感时,利用“液体”和“气体”这些具体事物的特征便能够更深刻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抽象的情感。不同的是,汉语里选择“气体”而不是“液体”来表达“愤怒”,原因何在呢?这要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精气神学说。根据精气神学说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气”构成,“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世界是“气”的产物,万物的变化都是“气”变化的结果。同时容纳“气”的部位也多是内脏器官,如肺,这一点也正和汉语里的概念隐喻“愤怒是火”较多地使用内脏器官的特点相一致。
除了愤怒,快乐也是人类极其重要的情感,在人们的日程生活中也会经常需要运用一些表达方式来体现快乐。接下来先看下“快乐”情感隐喻在英汉语的使用情况。
2.“快乐”情感隐喻之英汉研究对比
根据普通心理学,“快乐”是指由于达到所盼望的目的后紧张解除时,个体产生的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适。快乐的强度与达到目的的容易度和或然性有关。虽然英汉语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例如起源,发展,演变等,但快乐是人类都会产生的一种抽象的情感,因此英汉语里都有不少“快乐”情感隐喻。根据对前人研究及相关语料的查证发现,在对高兴进行概念化时,英汉语都共享有以下这些隐喻:“快乐是向上”,“快乐是装在容器里的一种液体”,“快乐是光”,“快乐是好天气”,“快乐是微笑或手舞足蹈”等等。
(1)“快乐是向上”。具体表达有:(a)They are feeling up.(b)The news boosted my spirits.(c)Thinking about her always gives Tom a lift.(d)His spirits rose.(e)这个电视剧提起了我的兴致。(f)战士们情绪高昂。(g)运动员兴高采烈。(h)他正在兴头上。“up”、“boost”、“lift”、“rise”、“提起”、“高昂”、“兴高采烈”、“兴头上”都有向上之意,运用它们来隐喻快乐和喜悦能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另外,隐喻的体验认知性也证明了这一点。当人们悲伤难过或情感低落时,他们往往垂头丧气,而当人们快乐欢喜时,往往会昂首挺胸甚至会情不自禁地跳起来。
(2)“快乐是装在容器里的一种液体”。在这个隐喻中,容器是指我们的身体,这是由认知的体验性决定的。(a)She is fullof joy.(b)Joy swelled up inside her.(c)She over-flow/burst with joy.(d)他心中充满喜悦。(e)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f)喜悦之情如泉水流入他的心里。根据认知心理学,情感的变化往往导致相应的生理反应:当我们快乐兴奋时,血压会升高,心率会加快,血液循环随之加速,血液上涌,体内的液体就会逐渐增加,直到液体满到外溢(overflow/burst)。
(3)“快乐是光”。生活的体验告诉我们“光”能给人带来明亮、温暖,能使人感到心情愉悦;同时“光”还可以象征美好和希望,所以经常与积极情感相联系,于是英汉语里都有“快乐是光”(HAPPINESS IS LIGHT)这一概念隐喻:(a)When he heard thenews,he lit up.(b)MissTang radiates joy.(c)Her eyeswas shining/sparking.(d)他笑得容光焕发。(e)见到地质勘探队,索南达杰眼睛亮了。人们常常凭借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快乐的情感也就会从人的身体部位或表情中无意间流露出来。我们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亲身体会:我们高兴快乐时,我们会“容光焕发”、“眼睛发亮”、“light up”、“radiate”、“shine”、“sparkle”。
(4)“快乐是好天气”。生活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怡人的天气使人心舒气爽,使人心情愉悦;阴沉的天气让人闷闷不乐:例如(a)She is breezy today.(b)她春风得意。(c)She has a brilliant/sunny smile.(d)她有着灿烂的笑容。(e)他阴着脸,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5)“快乐是微笑或手舞足蹈”。根据认知心理学,人们因客观事物或情境满足了主体的需要和愿望而达到了所盼望的目的时,人们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适。并且这种情感体验通常会伴随一定的外部表现:快乐时伴随着欢快的面容或手舞足蹈;悲伤时往往伴随着泪流满面、脸色苍白的外显行为:(a)They were all smiles.(b)She jumped/leaped/danced with joy.(c)She kicked up his heels.(她高兴得跳了起来)。(d)小翠儿喜笑颜开/笑逐颜开。(e)她高兴得跳了起来/手舞足蹈。
中国古代哲学及中医里的“五行”、“阴阳理论”与人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宇宁也运用这两个理论来解释英汉语在描述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他的研究暗示着汉语里愤怒,快乐等情感的概念隐喻化过程就是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同时还发现在汉语里,日常用语与医学用语存在着强烈的类似性。人们还相信这项研究的结果对莱考夫的下面的观点提供了启示和支撑。莱考夫认为,尽管也广泛存在非隐喻概念,但如果人们一旦脱离了客观实际经验来谈论抽象概念或情感,隐喻性思维便成了一种准则。在表达愤怒,快乐等情感概念时,隐喻是如此的普遍存在、不可或缺,以致于它在人们的思维和言语中都扮演着基本的角色。
同时,这项研究的结果也为Lakoff and Kovecses 1987年的预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他们认为愤怒隐喻不是随意分布在世界的各种语言当中的;愤怒这一情感,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热以及内部的压力等方面的术语来理解的。虽然英汉语在选择以下两个主要概念隐喻(愤怒是装在容器里的一种热液体;愤怒是装在容器里的一种热气体)方面存在差异,但很明显这两个隐喻都与热以及内部的压力有关。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与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文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中国古代哲学以及中医的“五行”,“阴阳理论”塑造了中国文化模式下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它们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共时性内容,是中国文化模式的构成要素。这项研究也表明了这两个理论显著地影响着汉语里隐喻的选择。但至于这个问题——对文化或文化模式的共同的理解本身是否能够脱离隐喻,又或者它们是否是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隐喻来构建的,还有待以后深入的研究。
二、结论
综上所述,“愤怒”、“快乐”情感隐喻的表达方式在英汉语里存在异同点。相同点体现了隐喻的普遍性,人类的认知、心理、生理等因素在本质上相同,促使人类对某些事物如情感会产生相似的认知,从而表现出英汉语间的共性,从而证实了对情感的认知和语言表达都是基于一定的生理现象和心理体验的,而人类共有的身体构造和体验机制也决定着语言间具有共性。此外,由于各自不完全相同的文化思维模式,民族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特点,“愤怒”、“快乐”情感隐喻的具体表达在英汉语言里也会呈现出某些差异性。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H315.9
A
1006-5342(2011)09-0063-02
201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