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英汉语义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2011-08-15赵焉如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英汉语义现象

赵焉如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浅谈英汉语义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赵焉如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英汉交际中经常出现语义空缺现象,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这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语义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语义空缺;原因分析;对策

美国翻译家奈达(E.A.Nida)指出:“绝对准确的语言交际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同一语言中也是如此。因为对语言的理解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两人完全相同的情况,更谈不上在两种不同语言中会存在完全一致的对等关系。”事实上,语言的不对等性存在于任何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在分属两种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间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出现了语义空缺这个词。语义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完全对应或契合的词。通俗地说就是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这种“空缺”现象译界称之为“词汇空缺”(lexical vacancy),由于其常涉及到民族思维、概念方面的差异,因此也常被称为“概念空缺”(conceptual vacancy)。语言文化差异是引起语义空缺的根源。1959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时,sputnik一词在世界数千种语言中均出现词汇空缺。如果不了解语义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

由此看来,如果译者不了解语义空缺,就会给交际和翻译带来困难和障碍。因此,研究语义空缺产生的原因是寻求词汇空缺问题解决的前提。

一、原因

(一)因生存环境差异而引起的语义空缺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若某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义空缺就很有可能出现。

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人喜欢吃“饺子”,而英美人最初的食谱中却无饺子这种食品,自然也没有对应的词语。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开始了人类对月球探索的新时代,英语中便随之出现了moon craft,moon bounce,lunar dust,lunar soil等词语。这些词在英语之外的语言中也表现为词汇空缺,至少在短时间内是这样的。诸如此类的词汇空缺均是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或生活方式所导致。

再如,在中国人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中国人偏爱东风,故有“东风报春”,“借东风”之说。而英国的“东风”则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但相反,英国人喜欢“西风”,因为“西风”才给他们送去春天,正如英国诗人雪莱的千古佳诗:“Ode to the West Wind”。

所谓生存环境,还包括特定语言文化中的人或物。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其特定的人物形象。比如,汉语中的“精卫填海”,其中的“精卫”,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小鸟,据说炎帝之女在东海被淹死,其灵魂化作精卫,每日衔西山石子和树枝去填东海。这个习语比喻不屈不挠的精神。“精卫”是中国传说中的人物,这样的含义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同样,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也为西方所独有,其中一些已为中国人所熟知,如:garden of Eden(伊甸园,比喻乐土或人间天堂)、bear(or carry,take)one’s cross(背十字架,比喻忍受苦难)、Judas’s kiss(犹大之吻,比喻出卖、背叛)、A 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观其果而知其树,比喻观其行而知其人)。这些都已成为欧美人的文化遗产。在翻译此类作品时,译者往往要借助文中补充说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释清楚。

(二)因风俗习惯差异而引起的语义空缺

中国人把嫁娶、庆祝生日称为“红喜”,把老人过世称为“白喜”。而英语也把“喜庆日”称为“red-letter day”,所以欧美人一般能理解把嫁娶称作“红喜”。但把老人的过世也当成一件“喜事”,这就不太好理解了。再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龙”在汉语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我国古代就把“龙”当做皇帝的象征,由此出现了“望子成龙”、“乘龙快婿”、“龙凤呈祥”等把“龙”褒义的词语。而在欧美国家,龙仅仅是一般的爬行动物,有时甚至令人憎恶。与欧美文化相比,把“龙”褒义化,便是我国文化的个性。

(三)因宗教信仰差异而引起的语义空缺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欧美人和中国人宗教观念迥异的真实写照。欧美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一切安排也都是上帝的旨意,且基督教在欧美历史上曾一度占统治地位,教会的势力往往凌驾于国王,君主之上。而在中国,儒、佛、道三教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中国人心目中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更是根深蒂固。老天爷和上帝所代表的东西截然不同,是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各自所特有的个性。空缺便产生了。“天”同“上”一样,都表示中国古代人传统信仰中崇高的事物。汉语中常有“天意不可违”之说,而在西方没有这样的信仰。

(四)因社会背景、历史发展不同引起的语义空缺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长河中,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一些具有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社会制度的不同对语言词汇意义的影响在词的附加意义和感情色彩上充分体现出来。中国人对capitalist,bourgeoisie没有好印象,这些词都被认为是“贬义词”。但在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里,这些词所代表的概念并无贬义,而具褒义。又如,“丞相”、“龙颜”、“圣驾”、“千岁爷”等词语反映我国封建时代独有的国家体制、君臣关系;“鬼子”、“日寇”、“救亡”则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文化产物。欧美国家没有经历过这些,自然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了。

(五)因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引起的语义空缺

不同的文化自有其不同的思维模式和道德观念。如色彩这种文化共有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意义相同,但表现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某些情况下,同种色彩具有不同的感情意义。如英语中的green,在表示“青春”、“青葱”、“未成熟”、“生机勃勃”时与中文里的“绿色”含义基本一致。但green还含有“嫉妒”、“妒忌”的意思,这在中文的“绿色”里却是空缺。所以,英语“green-eyed”译成汉语时便成了“眼红的”、“嫉妒的”。

色彩仅仅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在数字、时间、动植物、道德观念等方面也都有明显的差异。如: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

又如英语中的“flower”和汉语中的“花”,基本含义相同,都表示“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引申义也都表示为“精华”,但在实际交际中两者具有很大的差异:“flower”作为动词时,意为“开花”、“发育”、“成熟”、“繁荣”;但“花”作动词时,如花时间、花钱,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语义。另外“花”在汉语中具有比“flower”丰富得多的含义,如“花魁”、“寻花问柳”、“花心”、“花瓶”、“眼花缭乱”等等。

上述是英汉语义空缺现象出现的几个主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语言之间存在语义空缺,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

二、对策

语义空缺是形成文化差异的客观所在,要补齐这种空缺,就要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打破形式上的表面认同,灵活地对语义空缺的文化差异进行阐释。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阐释并不简单地等于添或减词。下面就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空缺浅析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

在英汉互译中,针对语义空缺现象,通常在词汇的借用、引用方面有三种对策:音译、意译、直译;此外,还有三种对策,即对译文进行解释性的加工、对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融会贯通和用一个长句释义来解释汉语。

(一)音译

音译对策主要用于固定词和特有的词,如人名、地名、一些表示新概念而本族语里又找不到对应的词,英译汉的例子有:sofa(沙发)、logic(逻辑)、engine(引擎);汉译英的例子有:磕头(kowtow)、荔枝(litchi);。

(二)意译

填补语言中的词汇、语义空缺,采用“并行对策”即意译对策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方法。如果某一语言现象,在译文语言中只用意义相同的不同语言形式即“并行”的词汇来翻译时,那么就等于说译文语言的形式中存在着一个“空缺”。翻译时,对于“词汇空缺”所造成的文化冲突应细心揣摩,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后,灵活转换角度进行语言间的转换。请看例文: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三回)

要将这段话汉译英,首先要了解其中个别词语的意思。“嫡亲”一家人是指自己儿子的子女,而女儿的子女只能算是外戚,不算一家人。然而在英语中,孙女和外孙女都是同一个词“granddaughter”。要想把作者隐含的“嫡亲”与外姓亲戚的远近疏密清晰地表达出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了解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世态习俗、宗法关系之后,才能理解作者意在说明:王熙凤此番话实际上是在讨好贾母。杨宪益老师的译文就非常棒:

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ished!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but looks like a Chia.

让贾母开心是作者的意图,也是原文的重点。译者转换角度,成功地表达出了原文的意思。

(三)直译

直译主要适用于一些生动的、含有鲜明的原文气息、文化特征的词汇和表达,若音译和意译,反而破坏了原文的生动性。

(四)对译文进行解释性的加工

对译文进行解释性的加工主要是针对于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而导致的词汇空缺,翻译时在音译或直译的基础上添加意义的补充,这个方法可以尽可能地保持原文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译文含义明朗,让读者一目了然。

(五)对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融会贯通

英语中,莎士比亚笔下的Shylock喻指那些债台高筑的赌徒不得不借高利贷还债;“Vanity Fair”指代浮华虚荣的社会;“Don Quixote”用来比喻充满幻想的理想主义者或者侠义而狂热的人;“Romeo and Juliet”则成为浪漫爱情的典型代表;Joseph Heller所著的“Catch-22”引申为“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等等。这些都为西方文化所特有,与中国文化互不相融,因此在翻译中,必须对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融会贯通后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六)用一个长句释义来解释汉语

“抓周”是中国古代的风俗,当小孩满周岁时,在他面前陈列各种玩物和生活用品,任其抓取,以此来预测他长大后的志向和兴趣,也相当于占卜其今后“命运”。这是中国独有的民风习俗,蕴含着“生死在天,富贵由命”儒家思想观念。欧美国家根本无此风俗,因此英语中不存在与“抓周”相对应的词语。解释时只能采用释义的方法,用一个长句来解释汉语“抓周”的语用含义,以使英语读者能理解“抓周”的文化内涵。

总之,我们只有深入研究语义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掌握其文化背景的条件下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消除语义空缺,使跨文化交际和翻译顺利进行。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戴卫平,裴文斌.英汉文化词语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惠宇.新世纪汉英大字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曹雪芹,高鹗.A Dream of Red Mansions[M].杨宪益,戴乃迭译.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

[6]王晶.从语义空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保山师专学报,2009,28(1):93 ~96.

[7]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H315.9

A

1006-5342(2011)09-0065-02

2011-07-28

猜你喜欢

英汉语义现象
语言与语义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