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综合视角思考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
2011-08-15梁丽霞
梁丽霞
(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 人文基础部,广东 广州 510440)
从综合视角思考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
梁丽霞
(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 人文基础部,广东 广州 510440)
试图结合相关理论,从综合视角对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进行探讨,认为翻译电影片名应传递其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
片名翻译;信息功能;美感功能;接受美学
电影是传播最快最广,具有国际性的艺术形式。随着世界范围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欧美电影涌进中国。而电影片名,作为影片的眼睛,它的翻译直接影响到影片的宣传与推广。目前电影片名翻译中“一名多译,良莠不齐”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美片Ghost,大陆译为《幽灵》或《鬼魂》,香港译为《人鬼情未了》,台湾译为《第六感生死恋》;美片Pretty Woman,大陆译为《漂亮女人》,香港译为《风月俏佳人》,台湾译为《麻雀变凤凰》;又如欧片The House of the Spirits,大陆译为《英华世家》,香港译为《第六感之恋》,台湾则译为《金色豪门》。这种同一部英语影片片名的译名不统一,甚至于一部影片同时出现多个中文译名的现象给不会英语或者会英语、而事先却不知道原语片名的观众造成了误解,这从浅层次上来说影响了影片的票房收入,而从深层次来说,阻碍了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翻译要使“译文读者理解译文达到这样的程度,即译文读者能够想象到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欣赏原文的”或者要使“译文读者理解、欣赏的程度与原文读者理解、欣赏原文的程度基本一致”。笔者认为翻译电影片名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传递其功能,因此,首先必须分析其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电影片名的基本功能是突显影片内容,传达其主题信息及文化内涵,确立全片感情基调,提供审美愉悦,吸引观众,增加票房。片名翻译就是要尽量实现这几大功能,造成的语观众类似于源语观众的反应”(贺莺,2001),也就是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
一、翻译电影片名首先要传递其信息功能
Peter Newmark在他的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到,“语言的信息功能以外部形式为核心,所谓外部形式,纽马克解释为主题的实质,包括所表达的观点及理论”。通过电影片名,观众能大致了解电影的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例如,电影Dail M for Murder(1954)(电话谋杀案)讲述的是一位丈夫如何利用电话谋杀妻子的故事,即使不知道电影故事情节的观众也很容易从片名判断出这是一部恐怖电影。其次,一部电影的片名应暗含着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背景、主题或线索,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应该是主题鲜明的,或讲述警匪之战,或描写爱情、或反映社会伦理、或展开科学幻想等等。不同主题的影片风格各不相同。警匪片一般惊险刺激,给人以悬念,如《生死时速》(Speed)、《石破天惊》(The Rock)、《法国贩毒网》(The French Connection);爱情片或浪漫缠绵,或哀婉动人,往往给人以回味,如《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钢琴别恋》(The Piano)、《人鬼情未了》(Ghost)、《恋爱中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 in Love);社会伦理片主题严肃,予人以警示或启迪,如《克雷默夫妇》(Kramer vs Kramer)、《雨人》(Rain Man);而科幻片常常集荒诞、幻想和恐怖于一体,描写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的幻想世界,如《外星人》(E.T.)、《蝙蝠侠》(Batman)、《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译名应能很好地反映原影片的内容,体现其主题,突出其风格。因此每一部影片就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语篇,而片名就是这个语篇的标题。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标题与语篇互相关联,标题的信息内容来自于整个语篇并由语篇阐释,翻译标题不能脱离整个语篇独立存在。因此,翻译电影片名不能脱离影片的内容胡译、乱译。
在片名翻译中,音译(即使用一种语言读写出另一种语言的词或词组发音的翻译方法)这种方法使用较少,但又不可或缺。对于片名中涉及到人名、地名,如果为观众所熟知,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则应当音译。反之则可予以归化,采取意译、另译的方法加以处理。音译保留了原片名的韵律节奏,以其浓郁的异域特色吸引广大观众。如:Titanic《泰坦尼克号》、Casablance《卡萨布兰卡》。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许多片名中英重合程度惊人,几乎可以达到字对字翻译。如将Schindler’s List译为《辛德勒的名单》,Four wedding and a Funeral译为《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the Jurassic Park译为《侏罗纪公园》,以上几部影片名采用的是直译法,也就是在片名翻译中根据源语、目标语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当源语与的语在功能上达到重合时,这是最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另一些则须根据译语特征,略微改变源语的词序或结构,在总体上仍趋于同源语形式保持一致。如:Men in Black译为《黑衣人》,Ambush at Bospherus译为《博斯普鲁斯伏击战》,the River Wlld译为《狂野之河》。
但是,有些片名直译过来并不能反映影片内容,从而造成了信息功能传递的失败,这主要是由于中英两民族在文化,风俗等诸方面的差异导致的片名命名方式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功能派的奠基理论— —翻译的目的论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译文应该由其在目的语中所起的作用决定,译者应该使用最能实现这一目的的翻译策略。原文只是提供了一种信息,译者应该选择其中最适应目的语的环境的因素进行翻译。Gone with the Wind译成《飘》,即“随风而去”,既准确生动,又简洁明了,恰到好处地直接表达原文标题内涵。而它的另一标题《乱世佳人》,更能表达影片的信息功能,原来“乱世”是指爆发于1861年-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而“佳人”自然是指女主人公郝思嘉了。
二、翻译电影片名应“最大限度”地传递其美感功能
在翻译英语电影片名的过程中,仅仅传递原语片名的信息功能不是终极目标,成功的片名翻译还要体现其美感功能,因为只有“最大限度”地传递其美感功能,才能吸引观众观看该影片。片名的翻译讲求摆脱原文词语束缚,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美学内容,以艺术家的匠心对待原片,进行新的艺术创造。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传达原作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从而将美感经验传导读者。实现美感功能首先要讲求炼字,选词时应力求音意俱美,达意传神。正如毛姆所说,“词有其力、其意、其形;惟有考虑这些,方能写出醒目入耳之句”。炼字则首先讲求传神。用语言创造一种意境、气氛,浓缩源语观众的感受,并将之传导于语观众。比较以下两组英语片名的汉译:
Egl:You Can’t Talk It With You
《你无法带走》/《浮生若梦》
Eg2:A Man from Snowy River
《来自雪河的人》/《雪河男子汉》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第二种译能够充分发挥汉语优势,选词精当,意境深远,切原片主题,因而更胜一筹。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读者的接受,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不可能得到完整的体现。实际上读者在读任何作品都是带有一定的期待视野,它不可能被看作是固定的、不变的或者是封闭的立场。接受理论使我们在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上有了一个新的思维视角,在片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考虑到潜在的观众,充分把握译语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先在知识、心理需求等,注意译语观众的接受性。所以在翻译英语电影片名时,为了传递其美感功能,我们应该在不脱离影片内容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追求遣词造句的优美,注意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口味,注重美感的传递。美国1939年拍摄的电影Waterloo Bridge讲述的是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伦敦的一次空袭警报中,年轻的上尉军官罗依·克劳宁与芭蕾舞演员玛拉相遇于滑铁卢桥上,他们一见如故,很快坠入情网。然而,由于战争有情人终未能成为眷属。最后女主人公在滑铁卢桥上葬身于车轮之下,香消玉陨。译者将片名译为《魂断蓝桥》既切合影片的内容,又体现了原片的悲剧色彩,可谓恰如其分。而且,译名也很雅,“魂断”二字“颇具文学意境”(李全安,1990),另外,译者变通借用了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蓝桥相会的传说(包惠南,2001:92),使之更易为我国观众所接受,精彩的片名与精彩的内容,使这部影片在我国长映不衰。再看一个例子,有一部美国校园生活片,片名叫Mr.Holland's Opus。影片讲述了一位平凡的音乐教师贺兰先生的故事。贺兰先生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干了30年,他“不富有,也不出名,但他的成就超过了名和利”,他所在学校的每个学生都受过他的影响,他就是交响乐团的指挥,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音符,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作品(opus)。片名直译应该是《贺兰先生的作品》,现在译为《春风化雨》,译名比原名有更深刻的主题意义,展示了影片看似平凡实际上不平凡的故事让观众去体会一个教师水滴石穿、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蔡东东,2000:104~105)。这个译名的妙处还在于它寓意深刻,得影片之神髓,让观众产生美好的联想。“春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常用于比喻良好的教育(《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9:201)。看到这个译名,中国观众很容易联想起古典诗词名句“润物细无声”,还会联想到“园丁”,从而对影片中的老师肃然起敬。同时,美妙的译名也像一件艺术精品,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以上两例都是电影片名翻译中的佳译,翻译时能和我国的传说或成语相结合,注重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口味,传递了美感。
总之,电影片名的翻译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通过再创造,使语言能够在传达原片信息的同时,沟通观众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这也要求译者在充分研究分析原片内容、片名来源、语言功能、风格特征的基础之上,以表达片名的信息功能为基础,“最大限度”地传递其美感功能,这样的译文才是最终理想的译文。
[1]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1).
[2]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李全安.文学翻译275问[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何跃敏.当前西片译名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1997,(4).
[6]蔡东东.英美电影鉴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H059
A
1006-5342(2011)09-0077-02
201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