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外人才发展经验探索咸宁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共享机制*

2011-08-15何国松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咸宁市科技人才武汉

潘 倩,何国松

(1.咸宁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2.咸宁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从国外人才发展经验探索咸宁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共享机制*

潘 倩1,何国松2

(1.咸宁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2.咸宁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发达国家积极引进人才已经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人才理论正逐渐发展成熟,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探讨了咸宁市融入武汉城市圈人才共享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人才共享的政策建议。

科技人才;共享机制;咸宁市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知识,科技成果等已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衡量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科技人才的强弱,因此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取决于是否拥有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随着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共享机制的逐步建立,咸宁市作为武汉城市圈重要的一员,抓住科技人才共享的机遇,借鉴国外经验,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促进咸宁市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科技人才共享的理论基础

科技人才流动与共享能发挥科技人才更大的作用,国内外早有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勒温通过研究,证明一个人能创造的绩效不仅与他的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处在一种不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中,其聪明才智很难发挥出来,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较少。而且一般来说,个人几乎不能改变环境,能改变的是:离开这个环境到另一个更适合他的环境去工作,从而形成人才流动。卡茨通过大量统计调查发现1.5—5年是科研组织的最佳年龄区,组织寿命的长短与组织内信息沟通情况有关。在1.5—5期间,科研人员之间信息沟通水平最高,成果最多,在不到1.5年或是超过5年的时间里,成员信息沟通相对降低,因为在工作初期对工作环境或人际关系不适应,沟通信息源不多,交流有限,而工作5年以后与工作初期相比人际和环境相对就更熟悉些,正因为如此,组织人员之间失去初期那种交往新鲜感,有所保留,可供信息交流不多。信息沟通水平下降,组织成果也必然会减少,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人员流动,卡茨指出,数年流动一次,一生流动7-8次为最佳选择。美国学者库克研究发现:一个研究人员到一个单位工作创造力较强的时期大约有4年。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开辟新工作领域的实践中,来激发和保持自己的创造力,所以为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应及时变换工作岗位和环境,或流出企业。

二、国外发达国家科技人才流动现状和启示

(一)发达国家人才流动现状

发达国家从某一方面来说也是实行科技人才战略成功的国家,21世纪是知识爆炸,科技人才竞争的世纪,各国也出台各种政策吸引别国高科技人才,美国一直通过借助移民和引进国外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经济繁荣和科技发展。美国的科技人才流动政策主要体现在移民政策以及设立教育交换局,制定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政策吸纳科技人才永久居留美国;建立科学园区,吸纳各国优秀专家;通过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与渗透,挖掘人才,利用经济援助和弹性外交手段获取科技人才等。美国的科技人才政策与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迅速成为世界头号科技与经济强国。1996年以来,法国采取了支配使用、调动使用、随意使用等政策措施,鼓励法国科研中心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流动。德国马普协会坚持学术带头人的外部聘用原则,即从协会外或国外聘用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科技队伍中的流动人员主要是国内外的博士生、博士后、访问学者、合同制研究人员等。

综上所述,西方发达国家把促进科技人才流动当成发展本国经济,提高本国国际地位的一个重要政策。西方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绝大多数采取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科技人员流动,吸引国际科技人才,不断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为其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从2000年到2005年,各个发达国家科研人员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平均增长率最高的是意大利,为4.67%,科研人数居首位的是美国,为139.47万人,远超各个发达国家人数,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也说明了美国是非常重视人才的发展。

(二)发达国家人才流动启示

1.鼓励人才流动

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绝大多数采取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以此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才能,欧盟采取的行动包括全面支持大学和研究机构,完善人员流动的管理制度,重视人才的发展流动;而从1996年之后,法国采用了调配,支配等政策鼓励科研中心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流动;德国马普协会坚持学术带头人的外部聘用原则,从协会外或国外聘用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国内国外人才相结合,引进和培养各种人才,形成了人才各展优势,取长补短,科技人才趋于国际化。

2.合理的科技人才管理制度

发达国家都有出台保障人才劳动力权利的相关法律,具有国家效力,从招聘,解雇,奖励,晋升各项政策都很规范,公平,公正,公开。其用人制度也很灵活,比如任期制,终身制和合同制等多种任期制度。在美国的政府研究机构多采用任职年限制;在德国,国家科研机构多采用任用期限制度,科研人员一般分为长期聘用人员和限期聘用人员;在法国,科研人员则实行相对稳定的长期聘任制,而日本近年来正在打破对科技人员普遍实行的终生制,推行任期制。这些人才管理制度为科技人才竞争,科技人才的流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良好的科技人才竞争环境

发达国家很注重科技人才竞争环境的创造。科技人才竞争环境包括人文环境、人际环境。人文环境包括出台的各种保障政策,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氛围,多劳多得,这样人才更多的投入到科研中,人际环境是指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民主活泼的学术氛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激励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三、咸宁市融入武汉城市圈人才共享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弥补咸宁市科技人才的不足

咸宁市人才资源总量较低,目前拥有各类人才8.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3.01%。其中,科技人才仅仅5万人,拥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人才分别为0.48万人、1.7万人、3万人。和全国相比,咸宁市科技人才密度偏低,全国每一万个就业人员中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6.5人(科学研究开发机构中的科学活动人员),湖北省是每万人有34人,而咸宁市为5人/万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湖北省的平均水平,总体来说人才规模,特别是科技人才规模较低。而武汉市科教事业发达,现已形成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配套的教育体系。武汉市的科教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共21个,48所普通高校、50万在校大学生,45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36个科研设计单位。借助于武汉城市圈人才共享的东风,可以更好的利用其他地域人才特别是武汉市的科技人才,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融入武汉城市圈,有利于优化人才结构

咸宁市科技人才结构不太合理,主要表现为:科技人才地区分布不均匀,科技人才分布主要集中在市区,共集中了咸宁市科技人才的36%;在职业结构中,企业科技人才还不多,90%的只有大专及以下学历,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到了38%,而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只占到5%。技术人才中高级人才比例偏低,仅占人才比例的2%。因此,充分抓住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契机,共享科技人才,有利于咸宁市科技人才的结构优化。

(三)融入武汉城市圈,有利于推动咸宁市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咸宁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科技人才数量不足越来越成为发展的瓶颈,在可预见的未来,咸宁市科技人才缺口将达到1.45万人,科技人才的质量、科技产出水平不能满足两型社会的需求,两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但咸宁市科技人才还远远达不到要求,因此,融入武汉城市圈,共享科技人才,充分利用武汉科技人才的优势,促进咸宁市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四、咸宁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共享的建议

通过咸宁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人才共享机制,人才流动方面会实现从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的转变,形成网络化态势,更好的实现人才价值,互惠互利,实现多赢局面。

(一)建立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实现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共享

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鼓励人才流动,通过培育城市圈科技人才中心市场,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共享网络等,促进科技人才自由,充分流动,实现圈内科技人才资源共享。

(二)充分发挥武汉市科教资源,共育科技人才

整合区域内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采取联合联动的方式,分层分类培育各层次科技人才,实现圈内科技人才的共育。武汉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集,教学、科研力量强大。可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在科技人才的培养、培训中加强合作。

(三)积极推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引智用人环境

从科技人才配置和流动看,人才的国际化、一体化首先要求从区域内、国内、世界范围内寻找、使用所需的人才和智力;国际化的人才也可以施展各自才华,在武汉城市圈各地寻找用武之地。这种双向的关系,迫切需要咸宁市积极推进各项有关人才人事制度的改革,创造性地采取多种灵活措施,引导各用人单位引智、用人并举,按质、按劳付酬,解决区域内长期存在的地区科技人才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实现“集天下优才而共用之”的良好局面。

[1]彭惠青,涂晓雨,黄海茵.国外科技人才开发与管理研究的启示与借鉴[J].科技创业月刊,2008,(1):102~103.

[2]林兴岚.发达国家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模式比较及启示[J].特区经济,2008,(6):100 ~102.

[3]陈伟.法国科技人才发展状况探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8):126 ~130.

[4]袁娟.长江三角洲区域科技人才流动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5]朱颐和.论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流动机制的构建[J].当代经济,2009,(3):110 ~111.

[6]何国松,钟儒刚,黄莉敏,王蕾.武汉城市圈一体化视角下的咸宁市科技人才发展现状与对策[J].科技与管理,2011,13(1):117 ~120.

C962

A

1006-5342(2011)09-0038-02

2011-06-11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10d088,2011jyte146)

猜你喜欢

咸宁市科技人才武汉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工友艺苑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