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及走向研究*

2011-08-15张祖晏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现代化信息化改革

张祖晏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及走向研究*

张祖晏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这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本文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要使“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和“自下而上”的治理路径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在,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对农村地区而言,信息化建设应是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提高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程度,缩小“数字鸿沟”是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当务之急。

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一)“自下而上”的农村治理路径

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就是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内生性增长,挖掘农村内部生产要素的潜力,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方面依靠政策环境的变化,即“城市反哺农村”的自上而下的路径,依靠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自于农村内部,即经济体的内生力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自下而上”的转变。对于前者,是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城乡互动,城市化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治理模式。以苏联为例,在苏联建立初期,注重城市发展,轻视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即前苏联的工业化非常强大,但是农村建设却非常落后,农村一直在追赶城市,直至苏联解体,这种情况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前车之鉴,犹在眼前。

农村治理中“自下而上”的方式是我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成功的法宝。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农村开展革命,坚持“农村包围城市”,这实际上就是一条“自下而上”的革命途径。事实证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适合于以农村占据中国大半壁江山的现实,最终可以取得成功。我国改革开放也是源自于农村,可以说也是在走一条“自下而上”的路线。相信农民,支持农民,帮助农民是农村改革成功的法宝。农民的智力因素在农村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比如说,是农民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成为中国改革成功的摇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新的农产品购销制度的实行,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的面貌迅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79-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9%”。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变化就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可以说,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农民的创造精神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费孝通对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历史相对照,草根工业无疑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了不起的创举。西欧工业的发生,一股出自城市侵入农村的力量把农村作为工厂的猎地,农民变成工业发展的猎物。而中国的农民却发自一股自身内在的动力,驱动他们去接受工业。他们有力量冲破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初期的老框框,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去改变工业的性质,让工业发展来适应自己。在草根工业中,农民表现了充分的主动性,这不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大特点么?”这里的“草根工业”主要是指乡镇企业。直至1985年城市改革开始后,这条路线才“改弦更张”:城市建设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旋律。可见,农村经济增长是农民的创造,要相信农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挖掘农村的智力因素。

(二)“自上而下”改革路径

马克思在资本积累一般规律中着重论述了分工协作等管理因素和制度要素的作用。制度和管理因素关系到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的成败。实现农村经济增长的全面性和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经济改革正在经历一条“自下而上”治理转向“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十二五”规划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作为重要的战略举措。实质上就是用城镇化战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一大前提下,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这一逻辑前提就是,城镇化必然会带来农村的现代化。有很多论者对农村的现代化问题进行过论述。应该说,以中国社会进步的大历史视角来看待中国农村的改革与进步,不难发现,农村的经济发展转型与农民关系密切,而“三农问题”的出现与农村的现代化进程相生相伴。徐勇教授在对各种“现代化之祸”的批评责难进行批判时,从中国历史的视角分析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取向是现代取向”,这是颇有见地的。这种取向恰恰是在国家的宏观战略指导下所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三)“双向结合”模式路径

资本增值规律总是呈现出周期性循环。马克思解释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根本矛盾所决定的。现代工业的发展,使经济的增长从属于工业经济和科技革命。农村经济的增长似乎难以逃脱这个“魔咒”。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轨迹并没有体现出这种特性。而是体现出我国改革的城乡“二元”经济的“两极互动”态势,农村和城市循环拉动,互相推进。这场改革的过程中,一开始是农村改革带动城市改革,发展到后来就成为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历史任务来看,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重蹈了西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覆辙”。我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因循了“先污染后治理”、“重增长轻保护”的老路——近代工业化社会的通病。特别是在以矿产等资源禀赋占“绝对优势”的城市和城乡结合地区,这种现代化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从而导致同类型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遭遇“转型战役”。以资源型城市为例,“镍都”金昌市因为拥有大量的镍铜矿而“缘矿设企,因企建市”。这种资源型城市往往环境污染重,又受制于资源有限,难以走出“矿竭城废”的困境。在2003年至2004年,全国113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金昌市被列为十大重污染城市之一。到2005年,该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金昌市的环境容量只允许排放5.5万吨二氧化硫,而2005年,金昌市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12.26万吨。”“与全国绝大数矿产城市类似,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过度依赖资源,产业单一,产业链短,缺乏接续产业,而且环保欠账多,‘顾得了嘴顾不了鼻子’”。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困境”不一定会在农村出现,除非农村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依靠这种传统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只是死路一条!因此,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城市。世界各国和我国30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对今天农村现代化建设路径提出了一道难题,传统的工业化带动农业化模式是在“自上而下”的路径指导下的发展模式,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路径是不是要继续走下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不是要偏离这条“自上而下”的路径?“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约束,农村经济如果继续走传统工业化模式,将愈加艰辛。

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信息化走向

(一)农村是信息化重点

可以看出,当前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是信息化的问题,即信息社会的建设关键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农村社会的信息化是建立现代化农村的必要前提。首先是因为农村落后,信息闭塞,需要信息化为农村带来现代化气息。其次是因为信息化可以跨越工业化、超越传统现代化建设进程。再次是因为农村的教育水平较之以前有较大提高,为PC机的普及和信息的自由传递提供了条件。最后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农村的信息化普及。此外,政府的“金字工程”实施后,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所以,从更为广阔和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也是建设智能型农村的必经之路。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依靠信息革命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当代“治理革命”的先进成果,在农村建立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主导的智能化农村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另一条途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模式的农村经济改革与治理途径,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路径和方法。那么什么是智能化农村呢?首先表现为农村生产生活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其应用程度和创新能力在不同的国家间和国家的不同地区间造成差别,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数字鸿沟”问题,成为学界研究城市治理和区域协调发展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究其原因,信息化和数字化已经渗透到现代经济增长体系之中。据统计,现代经济增长中有40%以上来自于信息产业的贡献。在美国,独立战争以后有90%的农业人口生产全国所需的粮食;然而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美国政府每年投入15亿美元的财政拨款来健全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电脑网。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推广取得了巨大农业经济效益:现在,占美国人口3%的农民生产着超过全国需要的粮食 。可以看出,农业的现代化意味着数字化和信息化。如果借鉴美国的农业模式改革,转变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就意味着对传统农村经济增长模式的“超越”和对农村经济增长路径的“流程再造”。借用新公共管理学的观点,就是用商业模式、技术因素来改造农业生产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技术结构的重新构造。

(二)信息技术提升集约化水平

一方面,农业生产模式的重新构造(也可以成为“流程再造”)来自于“自上而下”的政策改革,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革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从宏观上指导农村的信息工程建设,由政府投入资金改善农村的信息工程设施。这种想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呢?本文研究认为,对当前的中国而言,用农村信息化“重构”农村经济结构,进而实现农村的数字化改革相当具有可行性。第一,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农业信息化改革浪潮,不仅实现了农业经济的革命性变化,还奠定了美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增长结构中的基础地位,这为我们提供了先例。第二,我国已经基本上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中央政府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强大的力量,每年在农业方面的投入都是数字惊人,具备进行农村信息基础和数字化改革的实力。第三,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使我国遇上了进行农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革的一个绝佳的机遇期,这个机会一旦错过,恐难再觅。中国共产党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需要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其中,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是一个重大举措。这为农村经济社会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第四,目前我国的网络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为农村的智能化改革提供了“后台”技术支持。从互联网对现代社会数字化程度的影响指标来看,互联网完善指数包括了三个指标,即信息技术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法制环境,个人、企业和国家是否为应用信息技术做好准备,以及目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从这三个指标来看,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上而下”开展信息技术革命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智能化的基本前提。

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内部和国家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变使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巧遇了“自下而上”重构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机会。国民总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能力的提升为实现重构创造了条件。首先,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总体提高。在农村基础教育领域,我国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得我国成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最多的国家,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世纪90年代的7年提高到8年以上”。其次,农村居民信息化处理能力有所提升。在我国,网民的数量日益增多,农村网民数量的大大增加和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融合为农村居民信息化处理问题提供了基础。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世界经济论坛根据“互联网完善指数”对104个经济体进行分析后,公布的2004—2005年度《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在世界上的排名由51位上升到41位。之后,中国的网络建设进展日新月异。2009年7月,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到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高达3.38亿人,相当于每四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人上网;中国手机网民数量已经接近网民总数的一半。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中国网民数量的增长亦越来越快。2009年前半年,中国的网民数量较2007年年底增长4000万人,半年增长率高达13.4% ”。这是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F30

A

1006-5342(2011)09-0008-02

2011-07-09

猜你喜欢

现代化信息化改革
边疆治理现代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