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初探*
2011-08-15石智生
石智生
(泉州师范学院 软件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初探*
石智生
(泉州师范学院 软件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随着网络的日趋发展,网络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网络世界中的道德失范和其他种种弊端。本文试图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入手,从而寻求解决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原因;对策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
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现。
(一)道德情感冷漠
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单调的计算机语言,我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的形式在屏幕上传播,我们成了数字化的存在。因特网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网络的多彩使得许多大学生沉溺于网上交际,而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了,家庭成员之间,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了,从而导致了道德情感冷漠。
(二)道德意识弱化,自律性下降
大学生在无边际的网络空间中,无法感知自己有能力对任何行为负责。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和法律的权威性在网络中均被弱化,部分青年大学生极易利用网络的自由隐蔽特征弃传统道德不顾,放纵自我、塑造虚拟理想的自我,在网络中寻求自我表现,满足本能及虚荣需要。于是出现种种道德行为的失衡与异化的现象。如:网络犯罪的滋生、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干扰破坏网络正常运行等。这都是网络道德意识弱化,自律性下降的表现。
(三)道德心理发展错位
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们遵循着快乐的原则,追求着感官的刺激,自由的发表观点可以不考虑社会规范和道德。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接受来自社会法规舆论的监督,按照社会人的标准和道德原则生活和行事。网络内外的这种“双重道德标准”极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思想意识模糊。在虚拟的空间追求低级而无限的刺激,甚至沦为网络的奴隶,无法在网络中自拔,甚至形成青年学生的人格发展错位。
(四)价值观迷失
因特网信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交汇,特别是西方国家借助于网上优势,倾销西方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这就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间道德、文化的冲突。这当中不免有西方国家腐朽的思想包含其中,大学生思想激进,容易也渴望接受外来资讯,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道德文化,若取舍消化不当,便会在正确价值的人生观、价值观上产生扭曲。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社会的实质及其本身所固有的特点是引发大学生道德问题的根本原因
第一,自由开放性,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各种制约因素,自由发表言论甚至可以使自己的言论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如此松散的网络社会给大学生以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轻松感,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成了网络交往中最突出的表现。第二,时空无局限性,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登录网络,就可以和你素不相识的人聊天、游戏。个人的社会活动空间和交往领域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广,地域、民族、身份等现实的羁绊和障碍被突破,大学生极易因这种隐蔽性而产生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第三,控制弱化性即他律性降低,在网络世界,没有严密的管理机构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只有管理员和版主,然而,他们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这就使得对网络活动的控制远远没有对现实社会中人们活动的控制那样有效,各种失范行为相继发生。
(二)网络信息多维性使大学生选择判断产生误差
网络的超民族和跨国界以及多元快变的特征,使网络信息呈现出多维性。不同文化信息的传播、碰撞和交融在这里显得十分激烈。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们不再简单的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但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尚不能完全运用正确的导向对信息进行理解和判断,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因此,这使他们的思想常常处在矛盾、冲突、迷茫和困惑之中,在信息爆炸面前感到无所适从。
(三)网络不良信息及西方文化渗透也容易使大学生身心受到污染
在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污染信息。冗余信息、盗版信息、虚假信息、过时信息、错位信息、西方文化信息侵略等等,都是信息垃圾。这些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一种毁灭性的侵害,对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人格必然带来负面影响。同时,青年学生固有的特点也可能引起电脑和网络行为的出轨,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沦为“网络黑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大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由于自制力差,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但也把握不了“度”,因而容易沉迷。他们长期在网上冲浪,逐渐失去自我,改变个性。在感情方面,网络爱情的虚拟性和诱惑力,会使上网者不知不觉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网络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限制,弥补了传统交往方式的不足,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和快捷性等独特的优势。在这里,大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到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终极关怀。当在网上获得的快乐比现实多时,他们就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世界中;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就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慰藉,而消极地对待甚至逃避现实的矛盾。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以网络为平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网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和教育对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先进工具,弘扬主旋律,抢占主战场,利用网络媒体宣传的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和穿透力,在网上建立大学生生活社区等新型大学生组织,使其成为“两课”教育的重要补充,从而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效果。
(二)加强网络伦理理论研究,提高高校网络伦理教育水平
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将注意的焦点从网络技术转向人自身。第一,积极借鉴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完善高校网络伦理教育体系。目前国内外对网络伦理问题均进行了深层次研究,并制定了各种网络伦理规范。如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制定了简明通晓的《计算机伦理十戒》及12项信息伦理准则;欧共体制定的《信息社会的版权绿皮书》等。国内先后出台《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我国网络伦理理论研究应充分借鉴国内外丰富的资料,结合我国国情,开展网络伦理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理论体系,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网络伦理教育,服务于社会网络伦理建设。第二,积极开展高校网络伦理道德理论研究。要规范网络伦理行为,开展网络伦理规范的可操作性研究,提高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教育质量,建设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网络伦理准则。
(三)慎独内省,唤醒、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道德意识
网络规则和秩序有其脆弱性,法律法规及行政手段的约束力有其“鞭长莫及”之虞。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网络道德教育要依靠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和自主意识。人们的道德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网上的道德行为,因而对于大学生的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就成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理想的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人们内心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要求,当一个人具有了强烈的道德修养愿望,并具有了自我修养的能力时,道德认知冲突就能够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四)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第一,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积极探索网络伦理教育的新途径,在网上占领思想阵地,使正面声音成为网络信息的主旋律;组织网上思想教育栏目,以健康、正确、科学的交互信息,压倒各种反社会主义非主流文化的信息;建立一支网上宣传队伍,加强对相关思想教育工作者网络知识的培训,使每位学生工作者既是思想教育工作者,也是信息收集、发布、传播者和网络管理者。第二,建立健全的校园信息网,建立网上伦理道德教育新阵地。利用网上“论谈”、“交友”、“电子信箱”、“科教馆”、“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德育软件,直接上网竞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和强化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教育方式的现代化、多媒体化,从而大学生形成既具有民族性又富有时代感的更高的伦理道德水准。第四,培育和优化校园小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要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吸引大学生来参与。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文化品位,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使其不受消极网络信息的影响。
(五)强制控制、文明办网、依法治网、强化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技术控制和法治建设
第一,以疏为主。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事关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互联网对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因而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积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新风。第二,以堵为辅,运用技术手段来控制网络上不文明的言行,保障网络的健康运行与发展。防止重要信息的流失、破坏、删除、歪曲。同时必须借助法律法规的威慑力量,完善网络规则,健全网络法制的建设,这样才能杜绝、减少违背网络道德规范的网上行为,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
(六)加强信息化校园的综合管理和控制
第一,利用防火墙和加密等技术手段,尽可能地对各种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加以预防,从而确保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维护网络安全。第二,在信息化校园建设中注入人文关怀,摈弃纯经济主义的价值目标,以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元价值,把价值理性、伦理精神融入网络技术发展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善、美、利的统一,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出和谐的空间。
尽管网络的发展伴随着一系列负面影响,但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应扬其长避其短,充分重视并利用网络技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从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
G64
A
1006-5342(2011)09-0088-02
201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