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下管窥体育系统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2011-08-15史英新
刘 芳,史英新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
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下管窥体育系统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刘 芳,史英新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
通过对体育系统科学及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梳理,深度挖掘两者的思想契合点,提出了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为文化基点下的体育系统科学的再发展,旨在为体育系统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可行的指导思想。
体育;系统科学;中国古典哲学思想
一、体育系统科学的理论爬梳
20世纪80年代初,系统科学开始进入体育科学技术领域,不仅给体育领域带来了有效的工程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我国体育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正是来源于成熟的系统科学基础,如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科学观和方法论,对工业社会自然科学的发展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学术界。不过,“20世纪以来,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无论在宇宙观、微观乃至宏观世界都遇到了应用界限,暴露了它的局限性,同时近代科学文明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危机,这一切使20世纪成为科学革命的世纪。”导致这场科学革命的主角正是系统科学,当代的系统科学研究可以分为西方与中国两大派别。
(一)西方流派的系统科学研究
系统理论在西方的研究诞生于20世纪40—60年代,主要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自组织理论及非线性科学。
1.系统论。“系统论一般指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运动规律及其演化机制;它围绕系统这一基本概念为中心,探索能够更适应和更有效地处理系统复杂性和动态性的基本框架和方法。”系统论从整体性出发,通过分析系统、要素和环境及其相互关系,来探讨系统的整体性规律。
2.信息论。“信息论是系统科学的技术基础学科,是一门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处理和传递的科学。”其中信息与信息量是最基本的概念。信息论是现代社会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
3.控制论。“控制论主要解决系统究竟靠什么把部分协调起来,从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问题。”它的两个基本概念是信息和反馈,其中信息变换和反馈控制规律是其中的重要理论。
4.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是将“组织看作是由相互依赖的变量所组成的一个系统”,也就是说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受到外界的特定干预,系统就是自组织的。自组织理论主要是研究和揭示系统是如何创生,如何利用信息交流将不同部分组织起来形成整体等问题的。
5.非线性科学。“混沌是一种关于过程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状态的科学,是关于演化科学而不是关于存在的科学,是一种非周期的动力学过程。混沌中蕴含着有序,有序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混沌。”混沌揭示了自然界的非周期性和不可预测性问题,包含蝴蝶效应、分形与奇异吸引子三个基本概念。以此为基本原理的的系统科学,倡导横向的跨学科研究,探索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不可逆的、自组织的客观过程,从而创造出处理复杂性、不确定性、演化特性的新方法。
(二)中国特色的系统科学研究
系统科学在中国的研究,彰显其特色的即是系统科学体系结构的构筑。鉴于系统研究的迅猛扩张和混乱局面带来的问题,从60年代末起,系统理论家就着手构筑它的科学体系以消除乱相。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钱学森框架。该框架的主要贡献在于:用“三个层次一个桥梁”的框架揭示出这个新学科固有的有序结构,使系统科学成为一个有准确含义的科学概念;完成了研究系统现象的各学科的整合,使原本“人各一词,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澄清为“分门别类,共居一体”的有序知识体系,系统科学从此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现代科学部门。
二、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关系学说
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奠基于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中华文化的全面开拓创新时期。中华文化为什么绵延两千多年而历久不衰,并且随着社会变迁,在同各种文化的交流中具有强大的融合力,不断创新而博大精深呢?首先应得益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基本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包容性,其中以探索天人关系的学说突出表现了这一特性。先秦时代,“究天人之际”主要就是对神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之间关系的探索,其中又以探索自然与人的关系为重点,由此形成了“天人合一”、“天人之分”和“与天地参”等天人关系的三种主要学说。
1.天人合一思想。该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和庄子等,强调的是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息息相通。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命题,认为人性天道是统一的,人心是能感通的主体,人们只要尽量发挥自己的本心,就能了解自己的本性。而人的心性又为天所赋予,因此知性也就能知天。与孟子强调扩充与发挥人的本心与本性不同,庄子主张人们应当收敛心性,“常因自然”,“不以人助天”,要求人们克服知识、理性引起的狂妄自大,使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的法则;提出消除一切人为的建构,重新回到自然的怀抱,恢复天人关系的和谐,达到“天人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2.天人之分说。该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荀子。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而主张“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明确指出天和人各有自己的规律和功能,不能互相代替,应当“明于天人之分”。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控制自然,为人所用。天人之分,强调“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认为”的不同和区别。战国荀子《天论》首先明确提出:“明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为人而存亡,与人类社会的疾病灾难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不会主宰人的命运。并且强调人能认识和利用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3.天地相参说。此说有代表性的观点见之于《周易·说卦传》和《中庸》,肯定天道和人道既有区别又相统一,强调人可参与自然界的变化。《国语·越语下》中有:“王姑勿怪。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
上述三种学说,各有侧重,又不互相排斥。都注重天人之间的辩证统一,成为中国古典哲学处理天人关系的根本原则和主导思想。
三、体育系统科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博弈
(一)体育系统科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共同点
1.整体观的突现。系统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将事物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地分析问题,整体性原理同样也是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儒、道、名、阴阳各家都强调宇宙是一个整体,人和物也各都是一个整体。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部分的实质。而《庄子·天下》篇中名家惠施提出的:“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命题也正是中华文化思想体系中整体观的高度概括。祖先几千年前的观点与当代著名观点的不谋而合,说明着整体观在诠释与分析事物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2.对立统一的辩证。在钱学森框架中,哲学位于该体系框架的首位,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系统科学的指导思想代表着其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具体应用。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也得以体现,对事物变化的根源和规律,先秦诸子是用“对待的观点”来解释认为任何事物包括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指规律,即对立双方的联系、依存、排斥、转化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普遍和根本的规律。
3.变易观的显现。自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系统如何生成及演变的问题,体现出事物变易的思想。同样,先秦诸子认为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周易》的中心内容就是讲变易,认为变易是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变易的实质就是生而有生,不断地产生新的事物。
(二)系统科学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再融合
1.文化基点的不同。系统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着普遍适用性的特点,但是任何一门学科的背后都有其相应的文化背景作基点。系统科学源自20世纪的西方社会,是在近代科学文明带来文化危机的背景下展开的,这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弊病。于是,西方社会在寻求着一种可以完善牛顿力学的新的学科体系——即系统科学,系统科学的产生或多或少的撼动了工业文明的地位,人们开始尝试用整体观来衡量世界。然而,受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人类中心论”依然主宰人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类中心论的基本含义是站在人的立场上,以人的价值和利益去评判世界。所以,系统科学依然成为为人服务的“机器”,它只是局限性的运用到了生产生活当中。
中国传统文化,以老庄思想为代表,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宇宙和人生态度,这种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老子》最早论及宇宙的由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的出现也包括在“三生万物”之中。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人在自然面前要谦卑自持、顺乎自然。当然,这种文化根基的影响,可能造成人对自然的过度顺从,将自然神化,阻碍科技的发展。
2.“天人合一”的系统科学。系统科学以西方传统文化“人类中心论”为基点已经显现出其局限性,一味的为了科学而科学。伴随着机器的轰鸣、火车的奔驰、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付出的代价是:覆盖地表的森林将被砍伐殆尽,江河湖海将被污染无遗,南极冰层渐渐融化等等不可泯灭的灾难。因此,我们意识到,在与系统科学思想存有很多共同之处的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可以为系统科学思想建立更深厚远大的文化基点。所以,“天人合一”这一重视自然的古老思想与系统科学的契合,生就了系统科学的今生。
如果我们把系统科学的产生只归于为了系统的研究科学,那么不免显得过于肤浅。上面说过一种科学的产生都有其文化基点,没有文化思想作灵魂的科学只是一部供人类生产的机器。所以,我们将系统科学的今生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导,人类只有在真正领会到“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度,并将之运用到指导系统科学中时,才不会变成可悲的自掘坟墓者。
四、小结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一个经典的思想体系,西方系统科学的建立促进了科技的突飞猛进。而在已经形成地球村的今天,自然界遭受的破坏,资源的极度匮乏,人类的膨胀发展,让我们不得不重审科学。人们把希望寄托于以整体观为核心的系统科学中来,然而,西方世界的价值观造成了系统科学应用与发展的狭隘。当我们将系统科学放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博大摇篮时,它即将获得具有灵魂的今生,即“天人合一”观系统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G80-05
A
1006-5342(2011)09-0097-02
201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