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作品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2011-08-15龚好玲
龚好玲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从文学作品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龚好玲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中英两国都具有悠久的文学历史,也产生了很多影响世界文坛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涵盖了两国历史、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这给我们从文学作品来分析两国文化的差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关于这个问题,本文截取了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文化差异;文学作品;隐私;血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发紧密,中西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而在一系列的交流过程中,文化冲突事件屡见不鲜。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和西方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而英国作为西方文化,尤其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和中国文化的差异显得很有代表性。与此同时,英语又是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国家遍布全世界,正是由于此,中英文化的差异近年来成为了我国文化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关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国内外的研究都很多,有不同的切入点,而以文学作品为载体进行文化差异的研究,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还具有艺术意义,所以这一研究方法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兴的研究方式。
中英两国都具有悠久的文学历史,也产生了很多影响世界文坛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涵盖了两国历史、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所以对两国文化的体现和展示可谓是淋漓尽致,这也给我们从文学作品来分析两国文化的差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截取几个方面来进行了解。
一、个人隐私方面的差异
中国2000年的封建专制对整个国家的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强调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的利益通常得不到重视,而中国历朝历代也一直强调国家利益、忠孝礼仪,为了忠君忠国,个人应该奉献自身的一切来实现国家大义,因而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个人隐私这样的说法。英国君主专制时间不长,且议会制度和三权分立的实行有很长的时间,在英国最早的《大宪法章程》中就明确规定了个人隐私不可侵犯,所以在这方面中英两国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在《茶馆》中,王妈就经常说“他二爷,给李娃相的那个小媳妇中不中啊”,而老张和老王在聊天时也经常谈论双方儿子的收入,老王就曾说过“老张头,你那儿子现在可是吃皇粮扛枪靶子的主了,咱家那个败家的一月那点散碎银子可比不得你家的现大洋哦”。这些问题涉及到收入、婚姻等问题,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但在作品中却丝毫看不到掩饰或是保护的痕迹,读者看来也并无不妥。而在鲁迅的《孔乙己》中,周围的人更是肆无忌惮地嘲弄孔乙己并揭露他内心不愿提及的旧事。在《祝福》中,张妈甚至在遭受刺激之后自己讲述自己早年对神像“犯下的罪行”,将自己内心最隐秘的东西毫无保留的暴露出来,这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社会公众不关注个人隐私,而且个人自身本就不重视自己的隐私。近年来大量不雅照、视频事件在中国的爆发以及网络“人肉搜索”的失控都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英国的文学作品中则将个人隐私话题作为了一种禁忌,在《Vanity Fair》(名利场)中,主人公参加一个宴会,在席间James偶遇儿时的玩伴,交谈之余问到了对方的现状,James询问这名儿时玩伴在哪里工作,对方闪烁其词,James由于当时有些醉意便不住询问,结果惹得对方勃然大怒,这就是因为James的问题触及到了他的隐私。而在《Mrs Dalloway》(达洛威夫人)中,Mrs Dalloway爱上了一位TOM先生,但是她不清楚这位先生的家庭情况,所以向周围的人打听。值得注意的是,Mrs Dalloway的打听仅仅就是为了了解TOM先生,增加对他周围环境的熟悉程度,并不是想以此作为是否与TOM先生交往的判断依据,但即使这样,当TOM先生得知此事后仍然逐渐疏远了她。《The Shadow of a Gunman》(枪手的影子)更记载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两个男主人公是无话不谈的铁杆好友,Casey一直想给肖恩介绍女朋友,但肖恩老是以各种理由推脱,最后Casey才得知,肖恩居然早就结婚了,而他却一无所知。这种略带夸张的手法也非常犀利地揭示了英国社会个人对自身隐私信息的保护。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英国社会中个人隐私是不容许去打听和强行了解的,而整个英国社会的窥视欲和好奇心一直以来也都得到了较为严格的控制。以英国娱乐圈为例,在英国娱乐圈完全没有“狗仔队”一类的词汇,人们见面之间也基本都不提及收入、婚姻、政治倾向等敏感性个人问题,而由于英国天气多变,人们见面之间经常用“It’s a fine today,isn’t it”,“I think it’s going to rain”之类有关天气的话作为交流的客套话。
二、血缘关系的差别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大力宣扬儒家思想,所以儒家的宗法血亲大礼仪系统对国人影响深远,中国人亲戚之间称谓的复杂在全球都是罕见的,兄弟连襟、姐妹妯娌必须严格区分,而“堂亲”与“表亲”更是有明确的界限。英国则不然,长一辈的男性统称为“uncle”,而女性长辈统称为“aunt”,这一巨大差异给两国的交流制造了不少的麻烦,在晚清时期,为了满足清政府和普通群众的要求,英国甚至不得不生造出了“brother in low”之类的词语来与brother进行区分。
在《红楼梦》中,先后登场的数以百计的人物其复杂的亲戚血缘关系往往看得人一头雾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理清,而后人还为《红楼梦》专门整理出了一张多达十余页的四大家族血缘关系图。在老舍先生的《天下太平》中,地主李老头有两个儿子,小儿子不论气质还是修养都远远胜过大儿子,但是当国民党在后方大抓壮丁的时候,李老头在被逼无奈之下却交出了小儿子,原因很简单,因为小儿子是姨太太所生,用李老头的话说就是“大娃子是咱家续香火的,不能让他去”。这些情景充分表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血缘和宗法利益的巨大影响力。
三、称谓和日常交际的差异
在这方面两国的差异更大,中国十分重视对方的社会地位和职务,往往会在其姓面后加上“局长、经理、科长”之类的词,而由此还引发了许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例如王小波的短篇小说《拜年》中就塑造了一个叫小王的角色,他找厂里的二把手张副厂长办事,自觉得所有细节都做得不错但事情还是迟迟办不下来,最后经过高人指点,他不应该称呼其为“张副厂长”,而应该直接称其为“张厂长”。小王一试,果然奏效。而在《Widower’s Houses》(鳏夫的房产)中,Widower出于拍马屁,对公司的董事长称呼为“尊敬的杰克董事长”,这种在中国普通到极点的举动却引起了周围同事的不解和反感,甚至连董事长也很不习惯,对他说“你可以叫我杰克先生”。
另一方面,中国还喜欢在人的姓氏前加上“老”或是“小”以表示一个人的辈分和资历,诸如“小张、小李、老王、老杨”等,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而在英国作品中,虽然也有Old jacket等类似的说法,但意义却大相径庭。在《Jane Eyre》(简爱)中,Mikye就说到“the old jacket,god damn it”,Jane Eyre马上说“天啊,你怎么可以这样诅咒他”,因为英国人十分惧怕衰老,所以old jacket在这里带有老妖怪、老不死的意思。而Little jacket之类的说话,在英国语言中则充满了不屑与鄙视的意味。因而老王、小张之类的称谓,在英国是万万不可使用的。
四、色彩含义的差异
色彩方面,中英两国的理解可以说有天壤之别,我们可以用黄红两个颜色作为代表来进行说明。黄色在中国一直是皇帝的专用色彩,是高贵和权力的象征,在很多地方几乎就是皇帝和皇权的代名词。例如《火烧圆明园》中,咸丰皇帝观看一场京剧,戏子有一句唱到“大圈圈里套个小圈圈,小圈圈里套个黄圈圈”,结果咸丰勃然大怒,下令将戏子全部抓捕,原因就是他认为黄圈圈暗指他,是在对他被英法联军胁迫进行讥讽。
而在英国中黄色却是懦弱、胆小的象征,在《George Eliot》中,主人公的口头禅便是“don’t be afraid,he is yellow”,意思是他很弱,不必怕他。而可能是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对晚清政府的摧残与轻视,在19世纪末期的大量英国作品中,都喜欢给当中的弱势群体添加黄色颜色,例如黄色的衣服、黄色的帽子和烟斗,以至于在英国文学中形成了专门的“黄色暗示”。
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专用颜色,《白毛女》中的唱段“扯回了二尺红头绳给我扎起来”就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对红色预示的吉祥吉利的执着追求。到了英国作品中,红色却成了血腥暴力的象征,《The History of Henry Esmond》、《Shirley》等诸多作品在描绘打斗场景时都特别写到了红色,而red tape在这些作品中也表示了拖拉和繁琐的办事流程。
中英文化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许多方面,从文学作品入手能给我们提供很好的一个研究切入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比较,一定可以以此为平台发现两国文化差异更深层次的元素,我们的研究也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1]贾彦德.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刘超先.中英称谓差异及其文化内涵[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8.
[3]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 ,2005,(3):31.
[4]毕继万.汉英社交礼仪的差异[J].语文建设,1997,(1):29.
[5]胡文仲.中英文学对比研究[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H315.9
A
1006-5342(2011)09-0165-02
201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