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拜物教”思想——对“拜物”思想的批判及其治理方法的探究

2011-08-15刘欣华

关键词:拜物教恩格斯马克思

刘欣华

一 马克思“拜物教”思想的本质

从客体维度上来看,“拜物教”不过就是把人的社会劳动的本质属性反映成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把由人们通过劳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转换成了劳动之外所产生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但从社会历史维度和阶级层面来看,这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本质正是资产阶级通过物来对无产阶级的统治和剥削的深刻反映。这种关系从林木盗窃案也可充分表现出来,即“人们的社会关系变成‘崇拜物’(即死的事物还继续神秘地统治着活的人);自然的支配和占有关系被颠倒了,人被林木左右,因为林木只是客观地表现了社会政治关系的一种商品。”①

因此,本文认为,所谓“拜物教”就是一种对物欲的崇拜,这种欲望驱使着人们去追逐,或是在无主观意识的情况下的被迫追逐。在当时的市民社会生活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别人看做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成为外力随意摆布的玩物。②这一切都是因为“钱是万能的”普遍价值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马克思曾论述道,“钱成为了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本身的价值。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他膜拜。”③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拜物行为促使着贪婪物欲的人们创造新的产品和财富,使劳动生产率在无形中得到提升,为社会带来了经济繁荣。然而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今天,片面追求经济的“量的积累和扩张”的行为已经使金钱、权利变成了衡量一切物的价值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它在为整个社会宏观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成为一种普遍的世俗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的个人行为和社会关系。

二 我国“拜物教”思想的表现形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虽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发展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但也不免出现一些有悖于社会发展的逆流。例如,拜金主义、权钱交易、道德泛经济化等等。

1.社会的精神文化、道德发展的“泛经济化”。

虽然我国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我们也决不能忽视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异常”。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领域界限的模糊不清,以及片面追求经济“量的扩张”,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触及到了一些非经济的重要领域,忽视了经济发展“质的飞跃”。例如,精神文化领域、思想道德领域等等。精神、文化以及道德被披上了“经济”的外衣,在利益和经济的促使下,逐渐使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而变得麻木不仁。例如,2008年9月的“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另外,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人们的道德实践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本自发性的道德实践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则是必须通过经济手段来使人们的道德实践表现出来。例如,有偿救人。“拜物教”思想对经济发展的负影响让我们不禁惋惜我国“重义轻利”传统文化的流失。

2.腐败问题日益猖獗。

虽然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已经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福音,但社会的繁荣是需要不断地刺激人们的需求来支撑的,与此同时,人们也需要在这种进步的浪潮中被迫接受这些成果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人们为了满足这些无止境的需求,就不可避免地掉进了追求金钱和物质的“无底洞”中。政府人员也不免于此,一些欲望未得到满足的人们就会找上这些有着权利的政府人员,他们互取所需,这便提供了腐败滋生的土壤。另外,在“拜物”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取向以及社会法制建设存在漏洞和滞后的前提下,人们便会基于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即权利与金钱的双赢局面而进行选择,这就导致了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顺应而生。正如俞吾金教授所说:“在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里,不但人成了物、商品、货币、资本、机器和技术的奴隶,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由于被变形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变得晦暗不明了。”④

三 我国“拜物教”表现的治理对策

我国的“拜物教”现象虽然不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但在现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却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它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客观存在有碍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

1.政府应加大对公民的道德教育,激发人们内在的良知,从而抵制“拜物教”思想的滋生。

在资本主义制度时期,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利用基督教麻痹着那些正处在充斥着自私和利己主义社会中的“非社会存在物”——人。通过基督教,资产阶级将其利益关系包裹于其中,以基督教所宣称的至高无上、平等的人权为表现形式,达到资产阶级以利己主义和自私为需要的人与人之间的隔绝的物物关系代替人的一切类联系,从而教化人们要安于现状的最终目的。

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府应该担当起公民道德教育的重任。这种教育并非是像资产阶级一样麻痹人类思想,而是一种注重人的权利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的宣传。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拜物教研究和批评的投入,加强宣传,不断唤醒人们对“拜物教”思想所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的抵制意识。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强调个体的自我潜能和特性的发展,使其达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人类解放才能完成。”⑤最后,政府应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的衡量标准,让人们了解人的价值不是物化了的外在本质,不应该用物来衡量人之间的关系。

2.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从而消除“拜物教”思想的产生机制。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才能最终消除“拜物”思想。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类所需要的各种产品的使用为人们所满足,达到共同的富裕,从而打破“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怪论。此外,人们也不会被“物”所奴役,那种非自愿、非自觉、非主体能动的劳动和社会分工也会随之消失,因此今天人们对物的私人占有行为就已经显得毫无意义了。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使物质生产达到高度发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道路曲折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长此以往地坚持走这条道路,不能动摇。

注 释

①戴维·马克莱伦.马克思传(第4版)[M].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文1版,第1卷.第4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文1版,第1卷.第448页。

④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H].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文1版,第1卷.第44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39。

[1]郑又贤,杨新华,王之波,朱人求,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

[2]戴维·马克莱伦马克思传(第4版)[M].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拜物教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资本论》视域下马克思自由观的再探讨
从商品拜物教到景观崇拜: 德波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新推进
张异宾(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