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寓管理模式探究*

2011-08-15顾添瑜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学生公寓公寓宿舍

顾添瑜

(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高校公寓管理模式探究*

顾添瑜

(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高校公寓管理作为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点,一直以来便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高校公寓管理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国内高校公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高校公寓管理模式的研究方面,提出了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学生参与公寓管理模式、管理、育人相结合模式、公寓管理规范化与安全化以及“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等。

公寓管理;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1999年国家开始对高校实行扩招,导致大多数高校招生规模空前扩大,学生人数增加的结果是学校需要配套增加足够多的公寓以满足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需求[1]。同时,随着民办高校的异军突起,更多的高中生可以走进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这部分生源的增加也使得民办高校的公寓数量急剧增加。因此,无论是传统的普通高校还是新兴的民办高校,作为学校后勤保障机构和管理人员都必须将公寓的管理纳入正规化管理中。

高校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对于高校公寓的管理需要采用恰当的管理模式。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探索和深入,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出现了多样化,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新问题。因此,高校公寓管理模式的研究将一直是公寓管理人员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高校公寓管理国内外情况

1.国外高校公寓管理情况

德国高校公寓管理由大学生服务中心管理,其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财产主要由政府划拨。中心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机制以及学生导向的服务原则为学生提供价廉物美,靠近大学的后勤服务。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收入主要用于其日常运行管理和后勤服务的支出,利润以用于社会公益活动为主,同时也用于改善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外部社会条件。其中心建造并经营的大学生宿舍建筑500余栋,10多万个床位[2]。据统计,1998/99学年,全德国大学生能住上大学生宿舍的学生只占12%,合住套房20%,租私人住房9%,自有住房36%,与父母同住23%。

英、美国家的高校专门设有后勤事务管理机构并由校方直接参与其运作。英、美国家高校的学生宿舍的管理在专门后勤机构的直接参与下或以学校直接举办为主。一些办学历史长、规模大、后勤管理经验丰富的高校采取“自办食堂、学生宿舍”的模式。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服务;一方面满足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在美国比较正规的私立的大学一般都有学校宿舍,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宿舍称作“书院”。美国的高校为了保证宿舍能更好的为师生服务,一般都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学生可以向主管部门递交申请,确认好房价、住房条件后与宿舍管理部门订立合同。公寓管理上,学生应遵守宿舍管理的制度,一般包括会客及客人留宿制度、安静时间制度、家电及电器使用制度以及清洁卫生制度等等,同时禁止吸毒、赌博、携带枪支等行为[3]。在公寓管理方面制订完备的政策以及规章、条例、程序等作为指导原则,并有一定的专职人员来实施监督和管理。

2.国内高校公寓管理情况

国内对高校公寓管理的研究比国外相对要滞后,然而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国内各高等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高校公寓管理方面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4]。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高校公寓管理的基本宗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以往宿舍管理中的“供给制”的思想,充分发挥后勤部门及宿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参与到公寓管理中,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化民主管理行为,加强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为学生构造一个健康积极、环境优美、舒适开放的生活学习环境。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学生宿舍管理都行使的是行政管理体制,即管理人员和学生各自为政,缺乏工作人员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健康公寓环境的建造,也给学校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高校公寓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弊端

以管理者为中心一直以来是高校公寓管理中的一项规章制度,该制度在短期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其本质上的问题会使得学生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矛盾激化。多数学生会存在抵触情绪,表现为对管理者工作的不支持,常常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唤起管理者的重视[5]。管理者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一方面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另一方面会将己方利益放在前。因此,在实行这种管理制度时,势必会使学生处于被教育和服从的地位,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也将得不到学生的支持,步履维艰。另外管理者通常以“管”自居,在对公寓管理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以刚性管理作为手段,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的条款办事,严重伤害了学生的感情。即强制性、粗暴式的管理方式带来的诸多隐患问题。

2.管理效率低引发的问题

高校公寓管理普遍采取“齐抓共管”的思路,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所谓的“齐抓共管”,即由学校宿舍管理中心对学生提供日常生活服务、水电管理、房屋维修,并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提供硬件保障。由学校保卫科对学生宿舍实施安全保卫工作。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宿舍文化活动工作[6]。“齐抓共管”的体制尽管取得过好的成绩,但是它本身存在着弊端。“齐抓共管”的体制往往使学生宿舍不同程度地存在权责不明晰,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造成管理和教育的脱节。这将导致高校公寓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手段无法有效运用,管理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的问题。

3.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欠缺

高校中很多学生在一味追求知识和文化的同时,忽视了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来完善自己的意识。表现为在公寓建设中,只想为自己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不能与整个公寓建设保持一致。以自我为中心,只强调公寓管理部门要为其提供优质服务而忽视自己作为公寓的主人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无视公寓管理制度,不服从管理,不尊重他人,通宵游戏,甚至在公寓中赌博、酗酒,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生活[7]。

三、高校公寓管理模式探析

1.加强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公寓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学生管理的重要组织保证,公寓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是影响学生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国外高校中从事高校公寓管理者通常具备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硕士或博士学位。例如:美国各州都有一所大学设有高等教育行政专业,用来培养学生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这些管理的高层次人才提高了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我国在高校公寓管理方面需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思想,使得我国的高校公寓管理队伍改变过去将学生管理作为一种经历而不是一种职业的错误认识,走向专业化。在学生公寓社会化改革中,应找寻一条能够吸引高学历管理人员的路子,提升学生公寓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2.学生参与公寓管理模式

学生参与公寓管理,既是育人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一方面解决了在校的伙食费和房租费等开支;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强公寓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参与宿舍管理,拓宽在学生公寓或宿舍中让学生勤工俭学的渠道,是一种学生参与宿舍管理的有效途径。他们来自学生中间,可以及时地把学生在宿舍的表现向学校的有关教师反映,也可以把学生的心声带给公寓管理者,可以为学生排扰解难,防止矛盾激化。可以配合学校和公寓管理中心做好学生宿舍的管理秩序、安全卫生、寝室文明、文体活动等工作,起到桥梁作用。除了发挥学生的管理作用外,还要促进他们不断地鞭策自己,起到带头作用。只要调动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公寓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地开展下去。

3.公寓管理职能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学分制逐步实施以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学生越发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传统的行政化管理不再适合于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转变方式方法,减少指令性管理,强化服务性管理职能。

4.管理、育人相结合模式

该模式实施较好的英国,其教职员负责监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解决冲突并上传下达学生提出的问题。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和有教养的人。其导师与学生同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还指导学生修养之法。师生潜移默化的成为了良师益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与修养。这种公寓中实施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使得管理与育人高度结合,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5.公寓管理规范化与安全化

良好的公寓管理模式必然要求有科学、严格的法规制度和管理措施作保障。建立健全学生综合测评机制,把对学生在公寓内的综合表现的考核结果纳入到学生年度综合测评内容。对于公寓管理者和员工实行员工打卡制度,规范劳动用工,完善了公寓中心原有规章制度,做到公寓管理规范化[8]。

高校公寓是人群密集场所,也是最易发生安全性问题的场所。公寓管理中应加强公寓安全管理,保证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学生的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因此,公寓管理中心要不断健全防火安全长效机制,完善规章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杜绝违章用电等危险行为。建立夜间巡查制度,大宗物品进出楼登记制度。

6.“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校学生会、学生公寓管理科、学生公寓团工委应该联合起来一起负责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从而体现“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9]。在学生公寓管理科的管理下,成立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学生公寓区内的公益活动,及时、准确地将学生的意见、建议传达到有关部门,起到学生与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桥梁作用。配合学生公寓团工委、学生会和公寓管理科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考评工作。

四、结论

本文从国内外高校公寓管理情况入手,分析了国内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高校公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对高校公寓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部分想法和建议。高校公寓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管理者需要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实际工作。需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公寓管理面临的新环境,在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情况下,研究适应新形势、新问题的管理模式。高校公寓管理工作会不断地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探索新形势下的高校公寓管理模式必将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1]柯文进,陈金干,朱永明.高校后勤管理与改革[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

[2]肖竟章.社会化学生公寓中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3]吴正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4]韦筱青,黎平.以学生为本:美国高校管理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11).

[5]刁仁雪,许连启.构建公寓管理新机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2(6).

[6]王吉明.学生公寓建设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1.

[7]李胜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管理论评,2005.

[8]郝根彦.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2).

[9]李劲松.大学生公寓园区德育整体模式构建与实施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3.

G474.0

A

1006-5342(2011)08-0165-02

2011-05-06

猜你喜欢

学生公寓公寓宿舍
热得快炸了
前滩禧悦公寓
共享公寓
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模式探析——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学生公寓为例
末日公寓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数字公寓
热得快炸了
学生公寓“五进”工作法治化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