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答辩互动会话的目的交际模式阐释*

2011-08-15柯贤兵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会话层面话语

柯贤兵

(咸宁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答辩互动会话的目的交际模式阐释*

柯贤兵

(咸宁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人类的言和行都是受目的驱动的。发生在特定工作场所的互动话语如学位论文答辩会话更是以鲜明的目的为导向的学术机构话语。基于目的原则交际观,对答辩互动会话的四个目的交际层面进行分析和阐释,揭示出答辩互动中目的实现与会话效果的内在关系和表达,为把握话语目的如何在话语互动中的实现方式进行有益尝试和提供借鉴作用。

答辩互动;会话分析;目的原则;目的交际模式

学术话语的研究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但大多数研究关注书面学术话语,尤其关注书面学术体裁分析居多,对口语学术话语研究关注不多,学术答辩话语互动的研究更少。答辩互动是一种具有很强交际目的的话语互动:答辩人希望通过答辩互动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而获得学位完成学业;答辩老师则希望通过答辩互动有效检验答辩人的学术水准,衡量答辩人是否达到授予学位的水准。答辩交际的过程是答辩互动双方追求答辩目的的过程,其成功交际是依赖于答辩交际双方共同进行的一种创造努力和活动。

目前答辩互动的现实是学位论文答辩的互动不尽人意,“造成原因多种,原因之一是答辩应答者对于答辩发问的类型和功能缺乏必要的认识。”亦即答辩人不能很好地把握答辩老师的发问意图,如下文分析的,当答辩小组发问“你看过韩礼德的原著吗?”,答辩人未能很好领会答辩老师的发问目的,使答辩互动不能朝着顺利交际的答辩方向发展。答辩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性的判断标准是答辩互动双方的交际目的是否被有效理解和成功实现。鉴于此,本文基于目的原则交际观,探讨答辩会话4个层面的目的互动,阐释答辩互动目的的实现与答辩会话效果的内在关系和表达,以期加深对答辩互动会话机制的理解和运用,指导答辩双方有效把握答辩互动的话语意图。

一、目的原则交际观

基于法庭问答话语的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的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廖美珍提出了颇有影响的目的原则交际观认为“交际参与者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有目的的保证”;“交际的产生首先是目的驱动的,追求目的的过程”;“说话人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是一种目的驱使下的创造性努力”;“交际过程中双方的理解和解释本质上是对对方话语目的的理解和诠释,而不是恣意地把听话人的目的和意图强加给对方”;“由于言语行为的不可分离的目的性,因此,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目的的互动关系,是目的的互动,或者围绕目的的互动,这是人类交际互动的核心和本质特征。”

目的原则下的交际模式“不是设定交际的意向性或者目的性,而是以意向性或者目的为核心来展开交际的研究,论述目的原则和交际过程与交际解释的模式问题。”并认为“交际是一种有层面的互动或过程,任何一个交际行为从交际双方各自的角度具体化,可以分析为四个层面:基础层面——目的的预设;第一层面——目的的表达理解;第二层面——目的的实施和领悟;第三层面——目的的追求和反应。”目的原则交际模式详细阐释见下文,至少它向我们充分说明了目的原则下的交际是目的催发的,或者目的驱动的,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体间的以目的为主导的追求目的的言语互动过程。

交际的互动式目的的互动,是以目的的实现与否为结果的互动。说话人表达目的、实施目的、追求目的和听话人对目的的理解、领悟和反应与言语行为的关系,最终说话人的言语行为目的是否实现取决于听话人对目的的反应。交际中听话人对说话人的目的会做出不同的反应,选择“目的采纳、目的拒绝、目的协商、目的搁置、目的忽视等。”“目的原则交际观承认交际过程的复杂性,最终的成功与失败,过程的复杂与曲折,都与话语双方目的互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答辩互动会话的目的交际模式阐释

1.答辩会话互动的四个阶段

我们认为,学位论文答辩会话是以目的为导向的学术机构话语。基于会话修辞学视野下的答辩互动会话分析表明,考察一个答辩会话互动的会话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会话修辞学视野下的会话互动一般也涉及会话互动4个层面,关注的是在会话双方交易过程中的会话效果,最终要达到的会话的修辞和超语言目的实现。

2.答辩互动会话四个阶段的目的交际模式阐释

(1)答辩预备阶段的目的互动

据目的原则交际观,任何交际涉及到一个基础的交际层面,预设了话语双方的话语目的,驱动说话表达,其言语行为带有目的的保证,也是实施言语行为的前提;目的驱使说话人说话,言语行为带有目的的保证,话语值得加工的前提条件。[10]一旦确定答辩的话语行为,客观上就预设答辩会话互动双方的话语目的。答辩互动准备阶段本身就构成了目的原则交际观论述的交际的基础层面,预设了话语的交际目的,驱使话语双方实施说话,即答辩行为的实施,确保答辩的顺利进行。

(2)答辩小组发问并由答辩人解读发问目的互动

据目的原则交际观,任何交际在基础层面,即目的预设得到保证后,就进入到交际的表达、理解层面,亦即对应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发话行为而言,说话人的目的得以表达,同时听话人表达对说话人的目的表达的理解。[10]随着答辩互动开始,要确保答辩行为的实施,促使答辩的顺利进行,答辩双方必须进入到真正意义的会话互动层面。对于答辩小组发问,答辩人必须作出积极地应答和辩论;否则,答辩互动就是不能顺利进行,谈不上取得好的答辩会话效果,如例(1):

Q1:——Ok,next question,have you read some books by Halliday’s in the original?Halliday’s?

R1:I have read Cohesion in English in the original work.Also I read the register theory and got it from Dai Wei- dong’s book.

Q2:I mean the original?

R2:I got it from Dai Wei- dong’s.

Q3:Why don’t?You read the original?

R3:I get the Chinese book easily and I didn’t find the book.And I think---I think---I the original theory I get---Halliday hold that view language is used to perform function.I think I can get the idea from Dai Wei- dong’s books.

Q4:This is something strange to me.

答辩小组的发问Q1讨论论文参考文献的问题,答辩小组的发问不是韩礼德诸多的原著一般意义上著作,而是围绕论文撰写过程中引用的原著。这从后面特意重复的“Halliday’s?”窥见答辩小组的问话目的。答辩人接收到发问后,需要做的就是仔细解读答辩小组表达的目的。在此答辩会话语境下,针对Q1-R1答辩互动的目的原则交际观第一层面互动分析如下:

目的的理解:预示了答辩人对答辩小组的发问做出应答话语,如答辩话语R1:

I have read Cohesion in English in the original work.Also I read the register theory and got it from Dai Wei- dong’s book.

目的表达:答辩小组对于论文写作的疏忽行为的质疑和批评。

发话(问话)行为:指出答辩人论文写作不严谨或要求对没读作为论文框架的韩礼德原著的原因给出解释,潜在地预示着答辩人主观上存在多种应答的话语形式和答辩策略。

答辩话语 Q1:——Ok,next question,have you read some books by Halliday’s in the original?

Halliday’s?

在目的原则交际观的第一层面,仅Q1——R1这组答辩互动来看,答辩小组针对答辩人论文写作不严谨或要求对没读作为论文框架的韩礼德原著的原因并予以给出解释实施了目的的表达,同时预设了答辩人针对答辩小组的发问而做出的目的理解的话语表达R1。

(3)答辩小组发问并由答辩人应答的目的互动

据目的原则交际观,任何交际在经历完话语目的的表达和理解层面同时,也进入到对应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行事行为而言的话语目的实施和领悟层面,说话人的目的得以实施,同时听话人对说话人实施目的领悟。亦是说,话语信息交换的互动过程中,说话者向听话者发出信息,听话者针对说话者的信息作出信息的反馈,这样一次信息的互动就包含了两轮的发出/解读信息:第一轮是说话者/会话起始者发出信息与听话者/会话的回应者解读得到的信息互动;第二轮是听话者/会话的回应者提供反馈的信息与说话者/会话的启始者解读得到的信息互动,如例(2):

1:Professor Zhang:As to your content——some technical terms!(发出话语信息)

Student A:(理解Professor Zhang的话语)

2:Student A:What?(提供针对Professor Zhang的话语的反馈信息)

Professor Zhang:(理解Student A,开启新一轮会话互动)

在例(2)中的第一轮“就论文术语内容发问”的答辩会话互动过程中,答辩老师发出并由答辩人解读信息的互动,实现了信息交换的互动:Professor Zhang发出话语——Student A理解话语构成一次话语交际过程,属于我们讨论的目的互动第二层面;Student A作出回应——Professor Zhang理解话语构成另一次交际过程,并引发出后续“指明错误”的答辩会话互动。属于我们讨论的目的互动第三层面。据目的原则交际观,说者发出话语就是说话人话语目的的实施,同时潜在地预示听话人对说话人话语目的的领悟。例(2)中Professor Zhang的话语传达了一个告知话语行为目的作为听话人的Student A理解Professor Zhang的告知话语行发话行为的同时,必须领悟该话语的取效行为的目的:是“告知”目的呢;是“仅仅告知论文术语内容”目的还是“借题发挥意在责备”目的呢?关键是Student A如何把握和领悟Professor Zhang的话语目的。

(4)答辩双方目的追求和反应互动

据目的原则交际观,相对于言语行为的以言取效行为而言,目的原则交际观的第三层面交际是实现话语交际的目的追求和反应,其中说话人目的追求的实现与否取决听话人话语的目的的反映。

例(1)中的Q1——R1这组答辩互动,答辩人的答辩话语R1针对Q1的目的领悟而言,尽管R1的发话(答话)行为“I have read Cohesion in English in the original work.Also I read the register theory and got it from Dai Wei- dong’s book.是针对发问陈述原著阅读情况,并补充论文框架理论——语域理论的文献来源,但其行事行为只是对答小组针对答辩人论文写作不严谨或要求对没读作为论文框架的韩礼德原著的原因给出解释,以言取效行为对于说话人的答辩人而言,其目的最求因没有反映听话人的发问目的,误解了答辩小组对于论文写作的疏忽行为的质疑和批评的目的表达,因而目的互动的追求和反应就失败。

还是看例2语料中的第二部分的后续答辩互动:

例3:1’Professor Zhang:In Chapter Three,the misuse of the original terms,and in Chapter Six,the same mistake.

Student A:(理解Professor Zhang的话语)

2’Student A:Yeah,sorry.

Professor Zhang:(理解A同学的话语,开启新一轮会话互动)

在1’—2’的 Professor Zhang– Student A的互动中,Student A的答辩话语“Yeah,sorry.”也是针对“Professor Zhang所陈列的由于没有阅读原著而导致各章节中的术语误用的批评”目的领悟而作出的“诚服的认可和道歉”的话语行为。显然,Student A的“诚服的认可和道歉”的话语行为反应实现了Professor Zhang在他的话轮中追求的话语目的,完成了答辩互动目的实现的第三层面——目的追求和反应层面。同样,对于Student A的答辩话语“Yeah,sorry.”而言,其话语表达的目的追求是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来获取 Professor Zhang的理解和谅解,从后续的 Professor Zhang的激发发问行为“Ok,Any more questions?”表达了其对Student在这一问题上的话语行为反应是认可的,从而也实现了Student A的答辩话语“Yeah,sorry.”话语的目的追求——目的反应层面。

3.答辩互动目的实现与否与会话效果关系

格莱斯(Grice)认为,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对话都是有目的的。现实中,除了合作外,更多的是冲突、对抗和博弈。目的原则把林林总总的目的关系归纳为三类:“(1)目的一致,(2)目的冲突,(3)目的中性”,并强调这种种目的关系式事先确定的,也可以是在言语互动中形成的。“每个参与人在某种程度上都能在交谈中识别出一个或一组共同目的,至少是共同认可的方向。这个目的或方向可能从一开始就是固定……,也可能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它可能是相当明确的,也可能非常不确定而留给参与人极大的自由度……”,

如:Q:——Ok,next question,have you read some books by Halliday’s in the original?Halliday’s?R:I have read Cohesion in English in the original work.Also I read the register theory and

got it from Dai Wei- dong’s book.

其实,就本次答辩互动而言,在答辩话语系统里潜在地存在多种答辩人可能作出的答辩应答,如:

R1:Yes,I have read some of Halliday’s original works.

R2:I have read Cohesion in English in the original work.

R3:I have read Cohesion in English in the original work.Also I read the register theory and got it from Dai Wei- dong’s book.

……

种种应答话语形式和应答策略中,哪一种应答可以实现答辩小组的发问目的,追求到预期好的答辩效果呢?我们知道,不同的答辩应答话语形式传达不同的信息和信息结构。关于答辩应答中究竟采用哪种答辩应答话语形式,去实现答辩应答互动的话语目的,要根据答辩当时的环境而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对答辩小组的发问意图或发问目的的把握和理解基础上的。

作为答辩过程中的答辩人,有效地实现答辩小组的问话目的,实现答辩会话的最佳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答辩的成功与否。也就是说,答辩互动目的的实现与会话效果关系密切。如例(1)的答辩互动中,答辩人在第一轮的Q1——R1互动中将貌似选择问句实际是带有责备的指令式言语行为误解为一般的文献阅读的问话行为,导致目的互动的实现受阻,因而答辩的会话效果不理想,这从后续不佳的答辩互动中得以验证,遂不再赘述。

三、结 论

本文分析了微观层面上答辩目的互动,探讨答辩互动目的实现和答辩会话效果的内在关系和表达,说明了目的原则交际观下的答辩话语分析可以有效地阐释和指导答辩参与者实现对于答辩小组发问的发问意图和目的的把握,加深了对答辩互动会话机制的理解和运用。

运用目的交际模式来阐释答辩互动会话,可以把握答辩话语的目的互动性本质,避免话语互动形式和功能分析的不足,很好地指导答辩双方有效把握答辩互动的话语意图,有效运用答辩策略,提高答辩互动会话的质量;有助于指导答辩人准确地在答辩过程中把握答辩小组发问的意图和目的,实现答辩互动预期的会话效果。当然,基于答辩互动进行目的原则交际观的分析与实际答辩互动稍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是目前话语意图研究或是话语性反应在会话中的复杂性表现不可避免的一种尝试,具体的深入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推进。

[1]Hyland,Ken.Metadiscourse(《元话语》)[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2]柯贤兵.基于答辩会话发问类型的答辩应答策略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4):93 ~97.

[3]柯贤兵.会话修辞学视野下答辩互动会话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0):70 ~74.

[4]廖美珍.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廖美珍.目的原则与法庭互动话语合作问题研究[J].外语学刊,2004,(5).

[6]廖美珍.目的原则与语篇连贯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7]廖美珍.目的原则和目的分析——语用研究新途径探索[J].修辞学习,2005,(3):1~10.

[8]廖美珍.目的原则和目的分析——语用研究新途径探索[J].修辞学习,2005,(4):5~11.

[9]廖美珍.目的原则与交际模式研究[J].外语学刊,2009,(4):62 ~64.

[10]廖美珍.目的原则与交际模式研究[J].外语学刊,2009,(6):101 ~109.

[11]柯贤兵.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话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H13

A

1006-5342(2011)08-0100-03

2011-05-09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jytq160);咸宁学院校级科研资助项目(KY10009)

猜你喜欢

会话层面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QQ和微信会话话轮及话轮转换特点浅析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冲突语的会话分析研究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