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到灯塔去》看伍尔夫的女性观及其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2011-08-15杨明辉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到灯塔去拉姆齐伍尔夫

杨明辉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从《到灯塔去》看伍尔夫的女性观及其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杨明辉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通过分析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两个女性形象,简要分析了伍尔夫的女性观。她把女性定位在家庭和事业两个方面,一方面肯定女性在家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也希望女性有自己的事业。但是如何寻找两者的平衡点是她面临的窘境,也是现代女性的难题。

伍尔夫;女性观;家庭和事业;现代女性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最有代表性的意识流作家之一,她既提倡现代主义小说,又为女性主义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在长期从事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同时,时刻关注女性的精神与内心,将女性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淋漓尽致。并且还在创作中不断寻求女性的自我,试图让女性解开家庭的枷锁,在家庭与事业之间找到平衡点。她的小说对于后世研究女性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到灯塔去》出版于1927年,被认为是伍尔夫最出色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文章描写了拉姆齐一家,讲述他们在十年后实现了去灯塔的愿望。伍尔夫在小说里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家庭天使的形象——拉姆齐夫人。她温柔,善良,为家庭奉献,由此得到社会的尊重。而书中另一个女性形象莉丽则截然不同。莉丽始终坚持自己的绘画事业,终生未嫁。在长期的摸索中她最终成功画出了心中的景象,但她不被社会所认可,因为当时的社会标准是女性必须以家庭为中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伍尔夫评判女性的标准是家庭和事业两个方面,但是她那个时代的女性很难兼顾两者。这个窘境给现代女性一个警示,他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家庭和事业之间找到平衡点。

一、伍尔夫对女性的家庭定位

伍尔夫非常肯定女性在家庭的中心地位,而女性的家庭定位主要是妻子和母亲。正如这句话所言:“每个普通人都会这么认为,在所有的中产阶级和底层社会中,母亲是双亲中最有机会影响一个家庭的道德教育的人。”所以伍尔夫首先将拉姆齐夫人定位为一个慈爱的母亲。文章一开始就描述了一幅温馨宁静的母子亲情的画面:他们的小儿子詹姆斯缠着要去灯塔,拉姆齐夫人很慈爱的说“如果天气好当然没有问题”。两个人安静地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可是拉姆齐先生的突兀出场破坏了这种场面,他粗暴地说“明天天气不会好”。母亲的温柔慈爱给孩子带来了希望,而父亲的冷酷与理智打破了孩子的希望,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女性温柔的特质和光辉的形象更加生动地体现出来。母亲的慈爱温柔与父亲的冷峻严厉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母爱积淀成了孩子心中最细腻的温柔,而父亲的冷酷造成了他与孩子之间的隔阂。这种隔阂直到最终到了灯塔才得以化解。

伍尔夫对于妻子的定位也有自己的标准,她非常欣赏良好的夫妻关系。于是她将拉姆齐夫人的另一个角色塑造成温柔贤淑的妻子。她对丈夫百般体贴,为丈夫以及家庭奉献了所有的青春和精力。她容忍拉姆齐先生的暴躁脾气,为他打理家务,照料那么多朋友的食宿,甚至默默忍受着家庭经济的重负。不仅如此,她非常尊重拉姆齐先生,发自内心地为他的成就自豪。他们夫妇相爱很深,拉姆齐夫人最尊重拉姆齐先生,而拉姆齐先生最能在夫人面前收敛暴躁脾气。虽然生活带给他们很多痛苦,但是他们靠着深切爱情排除了一切困扰。所以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家庭幸福的重要条件。

伍尔夫的这些观点都是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关的。首先是她成长的环境,她的母亲温柔慈爱,而她的父亲则严厉冷峻。所以拉姆齐夫人则很像她的母亲。而对于婚姻的描写则与她自身的婚姻相关。1927年该书出版的时候,她与丈夫已经结婚15年。正是丈夫的大力支持使她能够全心创作并且取得骄人成绩。父母和自己婚姻的成功让她拥有乐观的婚姻观。所以伍尔夫不是一个极端的女权主义者,她充分肯定了女性的家庭地位,认同了女性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二、伍尔夫对女性的社会定位

伍尔夫所在的维多利亚时代压制女性,把女性囿于家中,造成他们经济上对男人的依赖性。而实际上,根据女性主义的著名论断,“女人不是生就成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我们可以推断女性是逐渐成为第二性,成为男人的附属品的。作为一个有女性意识的进步作家,伍尔夫很注重女性的独立。所以在赞扬了拉姆齐夫人的光辉母性以外,她还在文中塑造了一个独立的女性形象——莉丽。

莉丽不具备拉姆齐夫人的美丽与温柔,她外表平凡,性格古怪,不像拉姆齐夫人那样受欢迎。并且,她一直没有结婚,到了44岁还是个一事无成的老处女,这一点是很不被社会所认可的。但是她敢于跳出家庭的束缚,追求自己的事业,最终在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后完成了自己心中的画像。莉丽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但是没有家庭的她注定无法抹去孤独,事实上她还非常羡慕拉姆齐夫人。所以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上还是很难找到平衡点。

伍尔夫的这种观点其实也是与她自身的思想相关的。“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巴认为:女性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往往是作者的替身(double)。她们认为,由于受到父权制文化传统的压制和禁锢,妇女作家纷纷采用“替身”来表述自己的意图和愿望。如果拉姆齐夫人代表了伍尔夫的母亲的形象,那么莉丽则反映了伍尔夫自己。伍尔夫跟莉丽一样,在追求写作事业的同时抛开了贤妻良母的形象。而当时的社会标准是把女人置于家庭之中的,所以她是不被社会认可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伍尔夫所塑造的两种女性形象中,拉姆齐夫人似乎是大家欣赏的完美女性,而莉丽则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女性。然而,现代女性主义者认为,“性别研究是一个遍布悖论的领域”。拉姆齐夫人虽然温柔善良,但是她的婚姻生活并非完美无缺,他们在很多方面依然有分歧,依然为着家事和经济负担而烦恼。莉丽虽然拥有了独立人格,但是因为事业放弃了家庭,难免孤独寂寞。所以他们两个都没有在家庭和事业中找到平衡点。

这种关于家庭和事业的选择,以及爱和社会认同感的追求不仅是伍尔夫时代的女性所面对的问题,也是现代职业女性不可回避的话题。女性的成功到底是在家庭还是在事业依然是我们的困惑。那么,我们从伍尔夫的小说和女性观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我们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活出真正的自我?

三、伍尔夫的女性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伍尔夫既没有完全肯定拉姆齐夫人,也不赞同莉丽的做法。说明她既不主张女性完全依附家庭,也不希望女性因为事业放弃家庭。她的这种观点正是现代女性所处的尴尬局面。现代女性的地位相对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不再被困于深闺中,能够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追求独立,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是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也日益增加。有段话说:现代女性不漂亮不行,就一张脸好也不行,要有气质有学识有能力,最好自己养活自己之外,还有财力上的富余。对父母要孝顺,对老公要体贴,还要承担传宗接代的任务。这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要求让女性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女性遭受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通常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首先会造成自己身心疲惫,他们在家务和工作的双重挤压下疲于奔命,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其次还会影响到夫妻的感情。女性忙碌一整天,还要回家做饭打扫卫生。这样的日子久了容易引起妻子对丈夫的抱怨,从而降低婚姻的质量。这些后果会危及家庭稳定,所以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细读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帮助解决现代女性的问题。

(一)转变女性本身的观念,实现家务的合理分工

广大女性朋友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能像书中的拉姆齐夫人一样,把自己困于家庭,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照顾好丈夫和孩子,做好家务。这种想法极易将自己推向苦难的深渊,让自己成为男人的附属。一旦依附男人,就没有了独立自主的机会,也就只能守住家和厨房了。拉姆齐夫人本身温柔貌美,素质很高,并且还会关心当时的社会问题,也曾企图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她不把自己封闭于家庭,也很有可能有一番作为。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

其次,要学会合理分配家务。现代家庭女性和男性都要参与工作,每个人都上班。如果妻子一个人做家务肯定很累,那么丈夫应该体谅妻子,积极主动地分担家务。一个做饭洗碗,一个做菜。两个人享受分担家务的乐趣还能增进感情。

(二)完善有关女性权益的法律和制度

书中的拉姆齐夫人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那个时候的女性没有自己的正当权益,他们被看作是男人的附属,是第二性。他们没有跟男性一样接受教育的权利,也不被鼓励进入社会。他们一直都被教育如何成为合格的贤妻良母,女性只有扮演好家庭主妇的角色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被社会认可。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讲,即使拉姆齐夫人想要跳出家庭的枷锁,有所作为,也是不被当时的法律和社会所接受的。书中的莉丽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她一直坚持自己的事业,最后画出了心中的幻象,也算是事业上的成功之处。但是她40多岁依然孤身一人,没有家庭和孩子,仍然被大家排斥。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点就是制定法律,确保女性的合法权益有所保障。关于这一点,现代女性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跟男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和参加工作的权利。

虽然现代女性享有了一些基本的权益,但是他们在很多方面还是没有得到平等对待,比如就业。所以政府要引导企业建立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消除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众所周知,女性承担着哺育后代的重任,怀孕生孩子难免耽误工作。这就导致他们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女性一旦怀孕休产假,她原来的工作就没人接手。而且产假期间,公司还要支付女员工工资,而这部分的投资并没有得到国家的任何补偿或优惠,所以他们不愿意招聘女员工。因此,国家或者政府通过增加对用人单位的利益刺激来保障男女性平等就业十分必要。比如政府可以减免税收来补偿企业因女性生育所承担的损失,或者支付工资让企业聘请临时员工代替。这样一来,企业就不会觉得聘请女员工会损害自己的利益,那么女性在就业时也不会受到歧视了。

(三)社会提供更多家务和托育服务

如果承担家务和照顾孩子的任务有人分担,那么女性就可以抽出时间从事自己的事业。我们难免会为书中的拉姆齐夫人感到遗憾。她一生养育了8个孩子,还照顾拉姆齐先生的一帮朋友和追随者。可以说她最美好的时光都花在了生孩子和照顾孩子上,然后她还要承担一大堆的家事,打理好那么多人的食宿。纵使她有心去关心和解决社会问题,也没有足够的精力。一旦她的家务和育儿工作有人分担,她可能会从事自己的工作了。

正如日本学者竹中惠美子所言,妻子若想与丈夫在社会和经济上具有同等地位,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走向社会,获得独立的经济能力。如果社会能提供满意的家务服务,如创办信誉良好的家政公司,提供专门的家务培训,使从事家务服务的人具有专业资格等等,那么女性的劳动强度就大大减轻,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的事业。另外,提供完善的育儿服务也是让女性安心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有调查表明,有3岁以下的孩子在家的女性很难安心工作。虽然说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托儿所和幼儿园,但是大部分孩子也要3岁以后才能去幼儿园,而女性的产假就只有3个月。女性产假到孩子上幼儿园相差2年多,这段时间如果没人照顾孩子,女性就只好辞职自己带了。一旦这样,2年后女性很难适应职场的发展。基于这种情况,建立专业质优的托育机构显得十分必要。如果社会提供了专业的家务和托育服务,那么女性就能够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抱负,在家庭和事业之间找到平衡点。

四、结语

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塑造了两个女性形象——拉姆齐夫人和莉丽,通过对他们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女性观,思考了女性到底是属于家庭还是属于社会这个深刻的问题。虽然她自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事业,但是她也肯定了女性在家庭的重要地位。家庭和事业的选择也困扰着现代女性。只有当社会和家庭为女性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以后,女性才可能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自我价值。广大女性朋友如果能够吸取前人的教训,也许能够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

H04

A

1006-5342(2011)08-0057-02

2011-05-17

猜你喜欢

到灯塔去拉姆齐伍尔夫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分析
论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中的精神隐喻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英语翻译作品在我国传播与接受的成功原因探析
《到灯塔去》来洞见回忆的再现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到灯塔去》中的莉丽·布里斯科
浅析伍尔芙小说中的两性关系
大厨戈登·拉姆齐教你做牛柳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