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客家廉洁文化对于井冈山斗争时期廉政建设的影响与促进
2011-08-15杨帆
杨帆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人力资源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论客家廉洁文化对于井冈山斗争时期廉政建设的影响与促进
杨帆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人力资源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井冈山斗争时期虽然条件艰苦,但由于成功地开展了反腐倡廉工作,对红军和群众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井冈山地区属于客家聚居区,流传千年的客家廉洁文化必然对红军的廉政建设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与促进作用。
客家;廉洁;文化;井冈山斗争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了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井冈山斗争时期,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艰苦,而队伍还保持了旺盛的士气和较强的战斗力,这与毛泽东领导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到了井冈山后,毛泽东除了领导队伍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之外,还对反腐倡廉进行了“前无成法”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给其后中央苏区的廉政建设带来有益的启示。
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从浏平岳到文家市经萍乡到永新再到宁冈、井冈山这一带是客家人聚居区;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从三河坝到天心圩,再到湘南直至井冈山,经过的地区也大都是客家人聚居地。在历史长河中,客家先民在不断的迁徙、同其他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客家廉洁文化。客家廉洁文化是客家人关于廉洁的知识、理论信仰和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的文化总和。清廉律己,至公无私,爱国爱乡是客家廉洁文化的精神内核;奖惩分明,倡廉肃贪是客家廉洁文化中的制度规范;廉洁爱民,廉政固本是客家廉洁文化的重要目标。具体表现为:
首先,崇清廉。客家人讲求身正行端、廉洁奉公。客家人对为官清廉、为民忠正的故事口口相传,历代赞誉。如客家杨姓门榜书写“清白传家”、“四知家风”,宣扬了东汉杨震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故事。东汉杨震为官清廉,一生高洁,曾有人夜怀十金,向杨震行贿,杨震不接受。那个人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怒答:“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终不受贿,以其清廉扬誉古今。这些门榜故事反映出客家人抵抗丑恶事物、崇尚廉洁的精神和情操。
其次,重修德。客家传统文化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注重通过人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同时,客家人遵循中原法制传统,把“礼”与“法”结合起来,辅之以客家人独有的家法乡规,以族规族戒的形式约束、规范人的思想言行。如客家田姓门榜写上“紫荆传芳”,据说隋朝时田真、田广、田庆兄弟三人欲思分家,见屋前三荆同株,接叶连荫,议将紫荆劈为三份,当晚紫荆顿萎,天亮后三兄弟见此情景大为感慨:“木犹欣聚,况我而殊哉!”三兄弟从此以和为贵,成为世代佳话。这些传闻轶事,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团结、友善、尚义崇正的道德教育。
最后,恶贪腐。在客家社会,存在贪腐现象人人喊打的氛围。如客家民谚云“莫做亏心事,莫贪不义财”,告诫人们要取财有道;“贪字头、贫字脚”意含人必然是贪念开始,贫穷告终。又如清光绪年间赏巴图鲁称号并赏穿黄马褂的张锡卿,其座右铭“人生十务”之一是“临财务求戒贪污”。客家人严格区分是非善恶,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形成了“克己”、“节欲”、“自省”、“慎独”、“知耻”等主流传统操守,贪腐之道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
可以说,毛泽东、朱德这两支起义部队给客家人撒播了革命的种子,帮助客家人争取了当家做主人的权利,而客家人、客家廉洁文化也必然对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廉政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促进。
一、客家廉洁文化有利于促使党和红军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客家人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客家廉洁文化的本质内涵。由于长期的迁徙,环境的恶劣,生活的困境,铸就了客家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质朴,吃苦耐劳成了客家人的生活态度,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客家人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追求,客家人总是用这些思想教育后辈,并代代相传。在客家地区,日常饮食、衣着家用无不体现着这一理念,并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客家人特别喜欢的客家山歌中就有很多是表述这一思想观念的:“人生在世晤怕穷,最怕睡到日头红。老人言语都讲过,早起三朝当日工。”又如“做来做去天会红”、“汗水落地出黄金”、“双手挖出清泉水,辛苦做来水也甜。 ”[1]还有:“正月立春雨水到,年那过了是元宵?劝你少年莫惊苦,开荒掘田做起头。十二月小寒连大寒,农闲上岭去掘山,齐齐副业做一点,手头有钱好过年。”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客家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反映了客家廉洁文化的思想内涵。由于生活所迫,许多客家人举家迁移,扎根山区,正是凭借这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才在人生地不熟、甚至是举目无亲的恶劣环境中努力奋斗,艰难创业,历经挫折,最后得以生存发展,有的则功成名就,成为当地著名的人物。
当时的井冈山,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基本上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决定了井冈山斗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加上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井冈山军民遭受的经济困难是空前的。首先是吃饭这样的基本问题都成了大难题。尤其是湘南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以后,有三个师九个团,加上妇女和娃娃,突然新增了上万人。这在“人口不满二千,产谷不满万担”的井冈山,是很难解决吃饭问题的。其次是缺少冬衣冬被。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这个报告是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部队的冬衣问题,一直到1929年1月部队出击赣南闽西的时候都没能解决。再次是日用必需品的极度匮乏。毛泽东在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谈到经济问题,感叹地说:“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这是当年红军官兵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尽管当年条件这样艰苦,但是井冈山地区的客家廉洁文化成为了党和红军克服困难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红军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把人民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成功地开创了第一农村革命根据地,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客家廉洁文化有利于增进红军、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党的价值观的认同,形成凝聚力,保持向心力
客家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干净干事、清白做人的优良传统,主张廉洁自律、操行高尚、俭朴节约、公道正派等,它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伦理文化、一种道德诚信文化和一种社会价值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客家廉洁文化的思想内容可通过客家山歌、谚语、童谣、名人故事等众多形式表现出来。如客家山歌中教人们如何做人处世的:“莫怕逆境、善交朋友、知足常乐、勤俭为本、珍惜光阴、破除迷信、戒除恶习、孝敬父母、生死莫愁、弃恶扬善。”[2]客家廉洁文化有利于增进军队、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党的价值观的认同,形成凝聚力、保持向心力。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世界上任何个人、组织或政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政党的价值观是政党的理论基础、阶级性质、政治目标、历史使命以及时代特征的概括和集中体现,它是政党对自己的利益、使命和需要的一种思想把握,也是对自己的历史合理性与现实合法性的一种回答。任何成熟的政党都有自己系统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自己先进的价值观。
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就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努力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理想,积极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一切为了群众的目的性与一切依靠群众的创造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历史创造性,充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认为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指出,面对困扰着现代化中国家的社会冲突和暴力,共产党人能够为保证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某种措施,“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奠定了合法性的基础,它们的政党组织为动员民众支持和实施政策提供了制度机制。”[3]
但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条件的艰苦,认识水平的差异,以及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各种价值观念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有一个被红军和群众接受和认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面对新的形势,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依靠客家廉洁文化的熏陶,加强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使忠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洁奉公、公道正派、以身作则、奋发进取,为党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思想和观念深入广大党员、干部,使党的价值观念得到广大党员、干部认同,并内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成为日常生活的准则,进而付诸于行动,从而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保证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
三、客家廉洁文化有利于坚定红军、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理想信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因而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共产党员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客家廉洁文化,主张勤奋刻苦、开拓进取、勤俭节约、廉洁自律、公道正派、爱国爱乡等思想,正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客家谚语“苍蝇不叮无缝蛋,野狗专钻破篱笆”,意指一个人一身正气,就不会给坏人钻空子的机会;“学坏三日,学好三年”,意指在客家农村的青年人,如果不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整天游手好闲,好逸恶劳,人就很快会变坏。如果要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的话,则要长期努力,艰苦地创业,才能发家致富。类似的谚语还有很多,如《客家谚语大全》中提到:做官买田,不如子孝妻贤。父正子不邪,母勤女不懒。花花假假,雷公会打。好子不贪爷田地,好女不贪嫁时衣。官清马瘦,官贪民穷。阎王不嫌鬼瘦,贪官不顾民穷。朱门出阿斗,茅寮出状元。食人介俸禄,工夫要做足。做官钱,一阵烟;生理钱,好眼前;血汗钱,万万年。人带面目树带皮。莫做亏心事,莫贪不义财等,这些谚语实际上都强调了如何做人的准则,抨击了贪官污吏。由此可见,客家廉洁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工农革命军来到了井冈山,开始进行工农武装割据。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处在敌人包围、分割、封锁的农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占统治地位,工商业比重很小,基本上没有任何外部援助,加上“围剿”和反“围剿”斗争的长期反复,红军吃饭、穿衣、住宿都面临着严重困难,根据地的物资供给面临着严峻考验。“除粮食外,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须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4]甚至在最初吃菜也依靠打土豪来解决。“红军初到井冈山时,不仅部队生活艰苦,群众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当时大小五井,物价为:肉4斤要1块银元;鸡1斤要200钱;蔬菜如萝卜、冬瓜、南瓜、青菜之类,1斤要100钱;米虽然比较便宜,但1石也要3块大洋;盐1元钱只买得4斤或2斤不等;茶油1元钱6斤多;布匹、棉花及日用必需品因由小贩自酃县偷贩过来,供不应求,价值更为昂贵。致使一般民众感到难以承受,革命战线发生严重危机。宁冈农民逃到酃县、茶陵的数目达4000人之多”。[5]
在此种特别艰难的情况下,井冈山斗争时期,加强军队和群众理想信念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残酷的斗争中,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经受住考验,而有一些人则叛变革命、出卖同志,落得可耻的下场,同一种环境,结果相反,原因是什么?关键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因此,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等领导人通过系统、正规和有计划的客家廉洁文化的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了解客家廉洁文化的思想内涵,更好地传承廉洁思想和理念,树立廉洁意识、营造廉洁氛围,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坚力量。
[1][2]胡希张,余耀南.客家山歌知识大全[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58-66.
[3][美]塞绞尔·亨廷顿.李盛平,杨玉生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17.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
[5]周榜师.井冈山时期的经济建设及其历史经验[J].求是,2005,(2):26-29.
D23
A
1671-2862(2011)02-0066-03
2011-04-08
杨帆,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人力资源部,主任科员,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