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秦始皇的素养、风度与政治品格

2011-08-15高自双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嬴政吕不韦李斯

高自双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8)

论秦始皇的素养、风度与政治品格

高自双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8)

秦始皇的素养、风度与政治品格堪称一绝:青少年时代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高贵文雅,雍容大度,表里不凡。爱才识才惜才,尊重知识分子,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善于接受各方面意见,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即改,从不文过饰非。处事刚毅果断,君臣关系和谐,情同鱼水。勤政敬业,夙兴夜寐,为了中国的统一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秦始皇;素养;风度;政治品格

要了解秦始皇的素养、风度与政治品格,只读《史记》的《秦始皇本纪》是不够的,必须仔细通读《史记》才能勉强得到一个影影绰绰的印象。与秦始皇的素养、风度与政治品格直接有关的文字记载,至少涉及《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礼书》、《乐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燕召公世家》、《白起王翦列传》、《吕不韦列传》、《李斯列传》、《留侯世家》、《刺客列传》、《蒙恬列传》、《匈奴列传》、《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列传》、《萧相国世家》、《魏豹彭越列传》、《滑稽列传》、《货食列传》等。上述所列各篇,或多或少都与秦始皇的素养、风度与政治品格有关。

一、良好的文化教育

秦始皇少年和青年时代接受了最优秀的文化教育。嬴政小时候读过什么书?是怎么读书的?是谁教他读书的?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老师是谁?这些问题,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一个字也没有记载。我们只能凭借相关的有限的文字记述去推测,去想象,甚至去猜测,也许偏巧我们猜对了也说不定。嬴政生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他的母亲是赵国国都“邯郸诸姬绝善舞者”,是色艺双绝的美女兼舞蹈家,是大商人吕不韦献给正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的礼物。嬴政的父亲子楚,是“秦诸庶孽孙”,被派往赵国做人质,在大商人吕不韦雄厚财力的支持与包装运作下,“约以为適嗣”,是秦太子的继承人,“请吕不韦傅之”。秦昭王五十年,秦重兵围邯郸。危急之下,赵国欲杀子楚,子楚在吕不韦的策划下,重金贿赂看守官吏,得以逃脱,回归秦国。赵国追杀嬴政母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史记·吕不韦列传》)3岁的嬴政与母亲相依为命,直到秦昭王五十六年,9岁的嬴政才与母亲到了秦国。一个9岁的孩子,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应当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两千多年前在邯郸藏匿下来的嬴政,9岁之前这一个年龄段是如何启蒙读书学习的?《史记》没有记载。但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嬴政完全是有优越的读书学习的条件和家庭环境的。理由有三条:第一,嬴政身在文化高度发达的赵国都城邯郸,邯郸有的是一流的名师可以聘请。第二,作为“赵豪家女”的嬴政的母亲,完全有充足的经济条件请到最优秀的老师。第三,嬴政的身份是秦太子適嗣的儿子,秦国的法定继承人,未来的君王,神圣的使命和重大的责任,都要求他必须从小就要接受最优秀的文化教育。

9岁,嬴政与母亲到了秦国,嬴政读书学习的条件更加优越。如果说9岁之前是作为“赵豪家”的一家在给他提供读书学习的条件,那么,9岁之后,正当一个人最佳读书学习的年龄阶段,繁荣强大、人才如云、最具人才优势的秦国给他提供的环境和条件,是再优越不过的了。秦国完全可以举全国之力,挑选最优秀的老师来教育他,哺育他,培养他,教导他。“年十三,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吕不韦为相”,“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直到“九年”,“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间整整九年的时间,从13岁到22岁,没有一个字提及秦王在干什么。我们因此也无从知道秦王从13岁到22岁这9年在干什么。我们不妨推测一下:从13岁的少年到22岁青年这九年的时间,前期秦王可能重点在于继续完成他的学业,学习历史、地理、天文,学习文化,学习政治,学习军事。后期可能主要侧重于观察、考虑“灭六国”、“并天下”的大计,同时在观察、留意、观摩政治家吕不韦、李斯等大臣的行政方略,在考察、研究蒙骜、王齮、麃公等将军的用兵之道,以秦国高层诸位文臣武将为“师”。我们这种推测也是有一定根据的。请看,秦王“王冠”亲政的第二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岁余,诸侯宾客使者望于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严厉指责,逼吕不韦“饮鸩而死”。可见吕不韦的才能给秦王嬴政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不然的话,以秦王地位之尊,以秦国实力之强,秦王嬴政何必“恐其为变”?这只是从一个侧面证明秦王嬴政是注意观察政治家吕不韦行政的一个实例而已。

足以证明秦始皇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受到良好文化教育的,有两个例证。第一个例证,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完成统一中国大业时,他发表的那篇总结讲话。那篇总结讲话精彩极了。那篇讲话历数韩“倍约”“与赵、燕合从畔秦”;赵王“倍盟”,“反我太原”;“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荆王“畔约,击我南郡”;“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齐王“绝秦使,欲为乱”。所以“兴兵诛之”,“举兵诛灭之”,“遂破之”,“兵吏诛,虏其王”,“灭其国”,平定其地。(《秦始皇本纪》)并且说,我认为这样很好嘛!可以息兵革,使人民安居乐业嘛!通篇讲话,高度概括,文字简约,婉转洗练,逻辑严密,理足辞胜,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行云流水,轻松自如,不动声色,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平铺直叙中富于变化,遣词用字准确而文采斐然。这篇总结讲话,就像秦王扫灭六国、并吞八荒一样漂亮,一样干净利索,丝毫也不拖泥带水。更为可贵的是,这篇讲话,虽洋洋得意,然而得意而不忘形,临近终篇不忘说:其实我政某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何德何能?我是太渺小了啊,“兴兵诛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是秦国多少代先贤先烈长期流血奋斗的结果啊!两千多年后,毛泽东曾在他的《沁园春·雪》词中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汉武”“输”不“输文采”,这里我们不去讨论他。但从这篇总结讲话来看,“秦皇”似乎还是颇富文采的。

第二个例证是秦始皇要大臣们“议帝号”无果而不得已自己给自己起帝号。秦始皇统一天下,要给自己的“秦王”称号“更”“名号”,要大臣们“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引经据典,翻箱倒柜,挖空心思,搜索枯肠,拍脑袋,皱眉头,还找来一大群很有学问的读书人“博士”召开研讨会。可是,一大群人议论来,议论去,也没能给秦始皇“议”出个满意的帝号。最后,还是秦始皇自己给自己起了个帝号,“号曰皇帝”。(《秦始皇本纪》)从此,中国,第一次有了“皇帝”的称谓。此后,历朝历代沿袭“皇帝”这一称谓,历两千多年始终都没有改变过。读过李斯《谏逐客书》的人都称赞李斯的才华。但从“议帝号”这件事来看,秦始皇对于历史知识、历代政制沿革的熟悉程度,丝毫不在李斯之下,更别提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及其饱读诗书的所谓“博士”们了。

二、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即改,从不文过饰非

这一点,表现在对待王翦的态度和收回逐客令上。王翦“少而好兵”,是秦始皇喜欢的天才军事家,先后为秦始皇平定了赵国、魏国、燕国,下一个是要灭楚国了。秦始皇问“年少壮勇”的将领李信,我要灭楚,李将军你估摸一下派多少军队才能满足需要?李信说,“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不以为然,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于是就派李信统兵二十万人南下伐楚,王翦则干脆请求辞职,回到老家频阳。李信带着二十万人进入楚国后,楚军诱敌深入,后来发起反击,把李信打得大败。秦始皇听到李信失败的消息,非常震怒,急忙驱车飞奔频阳,亲自找到王翦家里向王翦虚心做自我批评,请求王翦出山统兵伐楚。王翦仍然坚持“非六十万不可”。始皇说:我听将军你的。王翦率军出征的时候,始皇还亲自送至灞上,再次为错待王将军表示歉疚之情。(《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秦国发生了丞相吕不韦操纵下的嫪毐叛乱,而参加叛乱者及吕不韦的门客多为六国入秦的客卿。由于秦灭六国已是大势所趋,入秦效力的客卿逐渐增多,影响了秦国宗室贵族的权力,于是秦国的宗室大臣们借机对秦王进行挑拨说:“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于是秦王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时为秦国的客卿,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谏逐客书》呈交秦王。李斯从秦国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指出“逐客”是错误的,要求秦王收回成命。秦王被李斯的充分说理和真情深深打动,承认“逐客令”错了,果断收回了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此事遂成千古美谈,从而也成就了秦统一天下的大业,也为秦王留下了万代流芳的美名。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天子金口玉言,国王说出去的话、发出去的命令是神圣的,收回成命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弄得不好会影响、损坏国王的权威和威信。但秦王丝毫没有顾忌自己的威信受损,毅然收回了成命。这里表现出来的,一是胸怀。没有求贤若渴的热望,没有知错即改的勇气,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抱负,一位铁腕君王岂肯收回成命?二是眼光。李斯谏逐客书,讲得入情入理,更为重要的是谈到了人才关系到统一大业。如果没有识人之明,秦王岂肯甘心收回成命?三是度量。收回成命,即意味着发出的逐客令是错误的,意味着承认自己做错了,意味着自己在国人面前“丢丑”,这对中国古代君王来说,最为困难。如果没有宏大的度量,只一味顾忌自己的“龙颜”,是很难收回成命的。由此可见秦王头脑清醒,志存高远,既有博大的胸怀,又有识人的慧眼,还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和度量,这些正是他成就一番统一大业的不可或缺的素养。

三、善于听从劝告,并不一意孤行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后’”。 嫪毐作乱,始皇杀嫪毐,把太后迁到雍,不让她在都城咸阳居住。齐国人叫茅焦的劝说秦王:“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认为茅焦说的有道理,虽然自己对母亲仍然窝着一肚子的恼火,但考虑到迎回母亲对统一大业有利,就听从了劝告,到雍迎接太后,把太后接回咸阳,重新安排进甘泉宫。

始皇曾经计议想要扩大射猎的区域,建一个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的广大苑林,放置珍禽异兽,以便游乐射猎。秦国身材矮小的歌舞艺人优旃笑着讽刺秦始皇说,好哇,这样可以多放些禽兽在苑林里边,敌寇从东方来犯,只要命令麋鹿用触角去触敌人就足够了。秦始皇听了优旃连讽刺带挖苦更隐含着劝止的话,就果断地停止了扩建苑林的计划。(史记·滑稽列传))

上述两个事例说明,秦始皇有着广纳谏言、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的素养,并不一意孤行。为了完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自己如果做错了事,“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他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他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统一天下大业有好处,他就照你的办。把太后从雍迎回咸阳这一条意见,就是齐国人茅焦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统一天下大业有好处,秦始皇就采用了。讽谏秦始皇停止建造大苑林的是秦国的一个侏儒歌舞者优旃,按说这样的人上不得台面。可是,侏儒歌舞者优旃停止建造大苑林的意见提得好,对统一天下大业有好处,秦始皇当即就采用了。秦始皇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坚持好的,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改正错的,所以,六国湮灭,天下统一于秦,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四、爱才惜才,用心良苦

秦始皇用人的眼光、胆识、手段都非同寻常。他与人相处时,能屈能伸,有时候表现出相当浓郁的人情味儿。一是任用笼络尉缭。尉缭是来自魏国的军事家,名缭,史失其姓,因其后来在秦国为国尉,遂称其为“尉缭”。著有兵书《尉缭子》。他给秦始皇建议,劝秦始皇不要吝惜金钱财宝,要舍得花钱去收买东方各国的大臣,让他们故意搞乱自己的国家,暗中为秦国效力。这样,顶多花不了三十万锭金子,事情就可以搞定了。为了争取到尉缭,秦始皇不惜以帝王之尊“与之抗礼”,“衣服饮食与之同”(《史记·秦始皇本纪》)。虽然尉缭对秦始皇的为人屡有微词,始皇也充耳不闻,继续大力笼络他,其用人的胸襟气魄,远远超出常人。二是不杀郑国而让这位水利工程专家发挥专业特长。郑国是敌国韩国派到秦国的奸细,潜入秦国被发现后,秦始皇不但没有诛杀,反而予以重用,让他主持完成了引泾水注洛的著名的水利工程,而且还以郑国的名字为这一工程命名,把工程的冠名权送给了郑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三是用赵高与赦赵高。赵高本来是生于隐宫、地位卑贱之人。“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史记·蒙恬列传》)不管赵高出身多么卑贱,只看赵高身体强健有力,并有“通于狱法”的专长,秦王就“举以为中车府令”。后来赵高犯有大罪,依法应判死罪。“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史记·蒙恬列传》)秦王看重赵高平时勤恳敬业、工作踏实,就赦免了他,并且还恢复了他的官爵。至于赵高后来的所作所为,人是会变化的,则另当别论。四是任命音乐演奏家高渐离为宫廷乐师。高渐离曾为荆轲刺杀秦王击筑奏乐壮行,是刺杀团体的成员之一,在荆轲刺秦失败后流亡民间。“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史记·刺客列传》)。秦始皇爱惜他的音乐才华,任命他为宫廷乐师。如果高渐离不再次刺杀他,秦始皇是不会杀他的。五是仰慕韩非,杀之而又后悔。《史记·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列传》:“人或传其(韩非)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蠧》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来韩非到了秦国,秦王见了他非常高兴。李斯、姚贾毁陷韩非,秦王“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遣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秦王爱才惜才、良苦用心,叹为观止。

五、勤政敬业,夙兴夜寐

秦始皇素有勤政敬业的工作作风。《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秦始皇心系天下,事无论大小都亲自过问并及时作出决定。他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书写文件的竹简的重量,每日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规定一天看奏章(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范文澜:《中国通史》)夜以继日,从不懈怠,“不看完不休息”。工作可谓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然而,秦始皇也并不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批阅文件奏章,他还要到全国各地实地视察。统一天下后,为了把中央朝廷的方针政策主张传布宣示四方,了解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巩固新兴的国家一统的政治局面,秦始皇先后于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二年、三十七年五次巡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东到东海、渤海,西至陇西、北地,北到上郡即今之鄂尔多斯一带,南至衡山、会稽,浮江涉水,翻山越岭,一次巡视往往要用几个月的时间。最后一次巡视,十月出发,盛夏时节病死在沙丘巡视途中。为了中国的统一和富强,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高贵文雅,雍容大度,表里不凡

遍读《史记》,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秦始皇从来没有骂过一个人。这也许与他从小生活在“赵豪家”的文明家庭环境有关系,与他自幼接受绝美的母亲赵姬抚育有关系,与他9岁之后生活在秦宫廷和并吞八荒的秦国有关系。也许他从小就没有学会骂人?再看看与他同时代的汉高祖刘邦,刘邦几乎是张口闭口污言秽语,不骂人不说话。郦生作为汉王刘邦的使者说魏豹,“豹谢曰:‘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史记·魏豹彭越列传》)骂詈,就是我们常说的骂骂咧咧的样子,想想看,那是一副啥模样?而秦始皇面对“要挟”自己的将军却露出的是灿烂的、无比亲切的、非常友好的笑容!在秦国大举攻楚受挫失败后,秦始皇请出了老将王翦。王翦因为自己统帅了全国兵马生怕皇帝怀疑自己的忠心,所以反复索要赏赐:“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问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他在笑什么呢?难道他看不出王翦的用心?他这一笑,正是因为看穿了老将军的用心。所以为了安抚他,秦始皇是自愿“上当”的,这也代表了君臣间的一种默契。否则被臣子如此要挟的反复索要封赏,身为君主谁能不愤怒痛斥?从这一笑,更看出了秦始皇的高贵文雅,幽默睿智,雍容大度,和对于自己的爱将的发自内心的赞许和喜爱。也许,正是秦王灿烂的笑容,才激励老将军王翦发挥出了超人的智勇而夺取了攻楚战争的胜利,谁知道呢?

秦始皇的相貌,司马迁在《史记》里是通过尉缭的口说出的:“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蜂准”,自唐代就开始通行的《史记·三家注》集解曰:“蜂,一作‘隆’。蜂,虿也。高鼻也。”《太平御览》直接作“隆准”,可见古人认为蜂准即“高高的鼻子”。“长目”,也就是细长的眼睛。另一解,则古人“长”也通“大”,《太平御览》也直接作“大目”。不管是细长的眼睛还是大大的眼睛,总之这双眼睛是一双漂亮的眼睛。“鸷鸟膺”,鸷鸟是一种凶猛的鸟,如鹰、雕等。《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家注》:“鸷鸟,鹘。膺突向前,其性悍勇。”形容一种如雪山上的兀鹰般的鹰视虎步,纠纠不群。“豺声”,豺狼之声也,想象中嗓音属于或凶残瘆人,或异常洪亮并略为沙哑之类。秦始皇的音容相貌,从司马迁所记尉缭的直观来看,就是高鼻梁,大眼睛,昂首挺胸,声音洪亮,气质上刚猛狠烈,鹰、狼、虎般的威武猛烈男子,是世间少见的阳刚型美男子。秦人择储君,并无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择勇猛者立之”,是一条重要的原则。秦始皇母亲为天下美人。“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史记·吕不韦列传》)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五周纪五也说:“吕不韦娶邯郸诸姬绝美者与居”,随后把这位“绝美”姬献给子楚,生子政。历史上中国的知名美人大多没有子女,知名美人的儿子成为皇帝的,似只有嬴政一人。再加上秦庄襄王是王族子弟,遗传基因优秀,而且在第一面见到华阳夫人就得到她的喜爱,女人对外貌是非常看重的,庄襄王若是容貌猥琐,他穿着再华丽也没有用。吕不韦是场面上的人物,想必容貌风度也差不到哪里去,否则怎么交际?总之,秦始皇的生父不管是子楚,还是吕不韦,其相貌之出众,就是当然的了。

秦始皇的风度,司马迁在《史记》里没有正面具体描述。但在《高祖本纪》里,这样记述:“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大丈夫当如此也!’”在《项羽本纪》里,有“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从刘邦、项羽这两句话来看,秦始皇表里不凡的气度,威严逼人的气势,令人仰慕的风采,不是跃然纸上吗?还有专业刺客荆轲,在秦王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况下拿匕首乱捅,也没有伤到秦王一根毫毛,他们两个一对一单兵较量,结果刺客荆轲反而吃了败仗,被秦王砍翻在地。还有那个做荆轲助手、十三岁时就杀人不眨眼、燕国贤将秦开之孙(《史记·匈奴列传》)的秦舞阳,一看见秦王就“色变振恐”,吓得战栗筛糠尿裤裆了。由此可见,秦始皇还是一位文武双全、八面威风的人物。在秦始皇面前,就连专业刺客也相形见绌了。

七、杀毐免吕迁后,处事刚毅果断

嬴政亲政之后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嫪毐叛乱。这件事非常麻烦:一是嫪毐与嬴政的母亲太后“私乱”,太后直接牵涉其中。二是太后还与嫪毐生了两个私生子,从血缘上说,这两个私生子还是他的同胞兄弟。怎么办?秦王嬴政迅速调兵遣将,歼灭嫪毐集团,车裂嫪毐,“灭其宗”。“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于雍”。事情办得干脆利索。显示了二十二岁的嬴政刚毅果决的性格和铁腕治国的形象。秦始皇第一次在政治舞台上的亮相,就显示了日后他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威严与果断。秦王嬴政以果决的军事行动夷灭了嫪毐的叛乱,嫪毐事件第一次展示了嬴政这位年轻君王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魄力和能力。

嬴政车裂嫪毐在秦王政九年九月。“九月,夷嫪毐三族”。但是,嬴政处理吕不韦却拖到了第二年的十月。“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两案相距一年零一个月。嬴政对吕不韦的处理也远不像对待嫪毐那样,仅仅是免去了吕不韦的相国之职,让他回到食邑洛阳赋闲。连母后都敢软禁的嬴政为什么对吕不韦如此仁慈?是不是不想杀吕不韦?不是。“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在这里,念吕不韦“奉先王功大”,显示嬴政的执法过程中浓浓的人情味儿。当然,为吕不韦说情的人众多,说明吕不韦的势力庞大,一下子除掉吕不韦恐怕会生出乱子,局面有失控之虞。欲诛杀而不立即诛杀,显示了年轻嬴政头脑清醒,深具策略眼光和手段,城府之深,深不可测。只是在“诸侯宾客望于道,请文信侯”,嬴政担心吕不韦叛乱时,便毫不犹豫,立即严词指责逼其饮鸩自杀。

从嬴政对嫪毐、太后、吕不韦的出手可以看出,嬴政非常果断、残酷,天生就是一个执掌朝纲的铁腕人物。他对自己的亲生母亲敢于软禁,对自己的“仲父”敢于流放,因为他需要从太后、相国手中夺回属于他的政治权力。

八、君臣和谐,情同鱼水,不滥杀功臣

秦始皇时代的君臣关系,可以说是两千年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秦始皇用人的眼光、气度和手段,只有唐太宗可比,而远过于汉唐宋明其他君主。第一,从君臣关系的稳定性和亲密性上来看,秦始皇高人一筹。狡兔死,走狗烹,是专制政治下的常见现象。在统一全国,马放南山之后,秦始皇没有像刘邦和朱元璋那样大开杀戒,甚至也没有像宋太祖那样玩什么杯酒释兵权的小儿科。他对那些功臣宿将,继续委以重任,推心置腹,在一起研究国家大事。秦始皇与他的重臣李斯、王翦、蒙恬等著名将相都善始善终,关系相当融洽亲密。秦始皇与李斯君臣三十年,有始有终,千古美谈,最为典型。李斯诸女皆嫁始皇诸子,诸子皆尚公主。秦始皇对李斯用人不疑,李斯也鞠躬尽瘁。能使才智过人而又心术不正的李斯尽忠竭智数十年,且功勋卓著。还有后来演出“指鹿为马”闹剧的赵高,“李斯作《苍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母敬作《博学篇》,都是用小篆写的小学课本”。(范文澜:《中国通史》)赵高在秦始皇的驾御下性恶的一面没有发作,而学问、才能尽得发挥。可见秦始皇驾驭大臣的能力非同寻常。比一比汉武帝如何走马灯式地换相,如何不断诛杀宰辅公卿,就可以明白秦始皇的过人之处。在历代王朝中,秦始皇时代政治核心层的稳定性可以说是最高的。

九、焚书坑儒,铁腕维护华夏统一

从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825年期间,实行的是封国建藩的分封制度。周代以来封国建藩的制度,与专制皇权和统一国家是不相容的,所以必须加以改变。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认为李斯的意见有道理,是完全正确的。几百年来,分封诸侯王,各自为政,以邻为壑,驱使无数民众丢下锄耒,拿起刀枪,斗来杀去,死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生灵涂炭,社会动乱不已,生产力遭受极大破坏,人民不堪其苦。好不容易实现了天下统一,如果搞分封诸侯制,天下又要永无宁日了。秦始皇为了防止贵族割据的复辟,采取了许多措施。他把缴获的六国武器和没收的民间武器加以销毁,把六国富豪和强宗十二万户迁到咸阳等地,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等等。

秦始皇对分裂割据思想和政治倾向进行了激烈、坚决斗争。当时的一些儒生、游士如淳于越等主张分封制,他们“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引证《诗》、《书》、百家语,以古非今。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请求焚毁《诗》、《书》,消灭私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这就是焚书事件。第二年,为秦始皇求仙药的方士有诽谤之言,又相邀逃亡,于是秦始皇派御史侦察咸阳的儒生方士,把其中被认为犯禁者四百六十多人坑之咸阳。焚书坑儒对于古文献的保存和学术的传授,造成了颇大的损失。但是,在当时统一与分裂激烈斗争的背景下,秦始皇用这种手段来打击复活封建贵族政治的反动思想,又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事,对于始乱方治的秦朝社会非常必要,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也是非常必要的。

坑儒事件发生后,秦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秦始皇听了非常愤怒,意志坚定,丝毫也不动摇。扶苏的建议并不完全正确。秦始皇的坑“儒”既是依法办事之必然,也是人因愤怒而顺情理的自然反应。“暴虐”中潜藏大仁。尉缭对秦王嬴政有微辞,而“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尉缭不见杀而见用。侯生、卢生对秦始皇有微辞则见杀。尉缭和卢生同样对秦王嬴政有微辞,但命运却完全不同,此间的差别在于:尉缭以积极的态度提出治国方略,是出于公心,故微辞后而欲离去。侯生、卢生方术为骗,骗术将败露之际,微辞而亡,骗术为私心,微辞后而亡去,故见杀。可见秦始皇的政治品格昭若日月,是光明而高尚的。

十、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

后人单凭“焚书坑儒”事件就断定秦始皇毁灭文化、排斥知识分子,其实是完全错了。秦始皇坑的侯生、卢生等其实装神弄鬼的职业骗子。秦始皇向来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在前面谈到他对于赵高、对于韩非的态度上已经看得很清楚。据《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经常主动向博士请教问题,就连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给皇帝上尊号时,也要说“臣等谨与博士议曰”,说明把博士们作为智囊团,听取他们的意见,汲取他们的智慧,请他们一起参政议政。秦始皇泰山封禅,邀请齐、鲁大批儒生讨论、请教。还有,“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的记载,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置酒,邀请那么多博士商讨国家大事,请问,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有几个皇帝可曾有过这么大的场面?可见,秦始皇对博士是高度重视的。当然,博士们有的建议未被采纳,这也属正常。

十一、崇富尊能,把企业家奉为尊贵的人

“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史记·货殖列传》)

鄙人:边鄙之人,即边民。鄙,边远之地。牧长:畜牧主。边远之地一个放牧饲养牲畜而致富的人倮,就因为靠自己的勤劳和善于经营,拥有了很大数量的马牛,秦始皇十分尊重他,给予他崇高的地位,让他比照封君的地位,与封君并列,按规定时间进京朝见皇帝。穷乡僻壤巴郡的一个寡妇清,靠自己的独立经营才能,守住了祖上的矿产业,并且还有很大发展,能够使自己的矿产业不受侵犯。秦始皇认为她是贞妇,认为她有才能,认为她了不起,很尊崇她,以宾客之礼待她,还专门为她建造了“女怀清台”。请问,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上,还有哪一个皇帝把一个边远之地的畜牧主、一个穷乡僻壤经营矿产业的寡妇看得如此尊贵,给予如此高的荣誉和尊贵地位,使之“名显天下”,并且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尊重企业家的皇帝。

十二、超拔群伦,宫掖国戚无法掣肘干政

侯生、卢生攻击秦始皇说:“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两个“皆”字,不但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知道秦始皇是如何勤政,有着怎样的充沛的精力,而更说明秦始皇有着超拔群伦的治国理政的才能。试想,一个打来斗去、争来抢去的、杀来伐去乱烘烘多年的局面,经过秦始皇短短10年左右的时间,就把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步入正常的轨道,若没有杰出的才能,能做得到吗?翻开一部二十五史,哪一个朝代没有留下皇后以及一大串妃子的名字?哪一个朝代没有留下一大片皇亲国戚的名字?哪一个朝代没有留下一群一群宦官的名字?更不要说后宫干政、国戚飞扬跋扈、宦官废立皇帝甚至于随便地轻而易举地杀死皇帝了。可是,独有秦始皇,他的皇后是谁?叫什么名字?国戚是谁?叫什么名字?宦官都有谁?叫什么名字?《史记》上一个字也找不到,更不要说他们掣肘干政了。也许是秦始皇太强大了,这些皇后、妃子、国戚、宦官在他的身影下渺小得不值得历史学家置笔?

十三、刚毅戾深,以法治国

秦始皇自律极严,为人行政处处守法,“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事皆决于法”(《史记·秦始皇本纪》)。他坚持有功才能封爵的商鞅原则,就连自己的皇子皇孙也不例外,直到临终时,仍然“无诏封诸子”。与严待自己亲人一样,他也极少任情越法,任意处理下民。章太炎针对这一点说:“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正是因为“庆赏不遗匹夫,诛罚不避肺腑”,“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所以秦始皇才能高速、高效地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并且开创了“一法度衡石丈尺”、“书同文字”、“车同轨”、“行同伦”等一系列惊人的治绩,奠定了中华民族大统一的文明命脉几千年延续不断的基础。

[1]司马迁.史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0.

[2]班固.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0.

[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6.

[4]范文澜.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5]翦伯赞.中国史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7]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K04

A

1671-2862(2011)01-0059-05

2011-01-08

高自双,男,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猜你喜欢

嬴政吕不韦李斯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long-snake moxibustion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due to kidney deficiency and cold coagulation
昙花一现的秦朝
靠投机发达亦靠投机败亡的吕不韦
图穷匕见
吕不韦之死
向嬴政索田宅
吕不韦之死不蹊跷
李斯自食苦果
吕不韦之死
只爱黑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