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野下中国高校德育研究
2011-08-15张燕
张 燕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高校德育研究
张 燕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在国际化背景下,中国高校德育建设必不可少。随着各国联系、交流的进一步加强,各国的信息技术、文化等突破了国家界限,抢占了民众特别是高校青年的思想空间。在中国教育界,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实现的基石,所以中国高校德育建设不容忽视。针对这些情况,研究中国高校德育的出路势在必行。
国际化;素质教育;德育;出路
一、国际化的出现与影响
1.国际化的出现
15~17世纪,欧洲各国为扩展商业,开展殖民活动,满足对黄金的贪欲等鼓励航海业,促成地理大发现。荷兰、英国、葡萄牙等国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迫切向海外寻找市场和原料,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的出现。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进一步开拓了世界市场,拉开了国际化的序幕。
国际组织的思想源于18~19世纪一些智者的著作,比如圣西门提出的“欧洲议会”;本森提出的“国际法庭”;康德倡导的“和平联盟”;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到的“大同世界”等。有了思想为指导,再加上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交往的领域和地区不断扩大,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国际组织产生并发展起来。
2.国际化出现的影响
(1)抢占思想空间。随着科技、时代的进步,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现在信息接收达到全球同步化。中国改革开放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使高校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打上了国际的烙印。一些西方国家就是利用信息传输和商品流通等散布西方政治制度和灌输资产阶级思想,企图使我国国民丧失民族整体性、破坏本土文化之根,间接占领我国民众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空间。
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教导学生认真辨别,防患于未然。这需要高校进行强有力的德育建设,一旦丧失民族性,丢弃本土文化,其他教育都是枉然。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2)国际化人才德育培养的要求。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一直努力在多方面与国际接轨,教育提出“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在国际化背景下,中国高校被要求培养出多层次、多领域、通晓国际法律、法规并具有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的人才。现实生活中高校部分学生有欲望却缺乏理想,有知识却没有文化素养,这要求高校培养人才时,要把德育的培养放在首位。
中国公派留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2011年数量达1.2万创历年最高。虽然据统计公派留学人员回国率在97%以上,但是近3%的比例依然不能忽视。这意味着有360个人没有回国,这360个人是我国高校精选的人才,但是由于缺乏道德素养,对我国造成的损失无法估计。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时,应该教育学生先成人后成才。
二、素质教育要求德育为先
目前我国倡导的素质教育在高校搞得轰轰烈烈,高校培养的素质人才必须具备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素质教育在高校实现必须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首。
当前我国高校忽视人的培养,却把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高校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必须回归现实生活,表现于日常琐事之中。比如:开会后顺手带走没有喝完的水,上课保持课堂秩序,下课随手把垃圾带走等,这都是一种素质的表现。高校还肩负着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自身与他人、事业、爱情、社会、国家等关系的重任,否则会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树立的价值观不稳定,面对社会感到不适应,害怕承担责任,心理矛盾冲突,解决不好就可能造成大学生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等。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建设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高校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比有才无德的学生更重要。有才无德,其行不远,高校要以“先成人,后成才”作为教育理念。
三、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出路
1.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
(1)改革僵硬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贴近生活。“80后”、“90后”的大学生生活在新时代,有自己的想法。过去僵硬的、纯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校要在了解大学生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把一些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宣传时代精神的正面作品和事例在高校进行大力宣传。
(2)学校教育内容应该回归传统的道德意识。伴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高校大学生面对扑面而来的西方文化和道德观念,从茫然失措到兼收并蓄,再发展到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全盘否定。高校有必要采取措施,发扬传统文化,发起寻根活动,让更多学生接受、发扬传统美德。
(3)改革教学评估机制和学生考核机制,灵活多变,育人为本。中国教育考核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分数是实力的铁证。这种考核导致高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结果。德育是教育之本,高校有必要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估和考核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2.尊重学生情感,适当引导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塑造的关键时期。学校、教师和家长是对高校学生言行影响最大的人,当大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家长如果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那么久而久之教育只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形成软弱毫无主见的性格,另一种就是叛逆的性格。教师和家长面对学生征求意见时,应当尊重学生情感,适当引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交出选择权,两点之间直线不一定最短,人生阅历也是一种财富。
3.良好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条件。社会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稳定,社会上的反面现象和舆论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迷茫、动摇,从而很容易被反动组织利用。我们的社会环境有必要通过法律、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等各种渠道去改善,创造清新的社会环境。
在国际化浪潮下,中国高校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思想德育为先,找出正确的德育建设途径,再培养国际化人才。这才符合中国教育发展的规律,传播本土文化、保证民族的完整性,才能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
[1]牟文富,刘强.现代国际法律秩序的思想基础——卢梭、康德和凯尔森之和平架构的比较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8,(2).
[2]王南.中国十余年间公派7万留学生仅3%未归国[N].法制晚报,2010-12-07.
[3]丁建军.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Research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n Internationalized Vision
ZHANG Yan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Shanxi 030051,China)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es is indispensable in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With the increasing activities of contact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nations,each country’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break the national boundaries and preempt the ideological field of the public,especially young university students.In Chinese educational circle,quality education is taking place vigorously,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for quality education.Therefore,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annot be neglected.The study of the outlet of moral education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internationalization;quality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outlet
G641
A
1008-469X(2011)03-0101-02
2011-03-02
张燕(1985-),女,山西灵石人,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