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交流模式
2011-08-15朱燕
朱 燕
(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5)
《西游记》的交流模式
朱 燕
(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5)
交流是人类的原始欲求,同时也是文学传播史上必不可少的一环。《西游记》作为一部通俗小说,既有文本价值,又有商品价值。《西游记》的作者与读者所提供的文本交流经验,希望对于当代企图新建中国文学话语体系的人们有所裨益。
《西游记》;交流;传播;文本价值
当代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陷入低谷,许多文学期刊停刊,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却是古典文学名著一版再版。可见古典名著具有很强的可解读性。但这并非是当今“文学何以出局”和古典名著风头正健的症结。毋庸置疑,问题出在交流上。批评家指出:“90年代诗歌的命运恰恰是以读者的缺席与批评家的失语作为存在的标鉴。”“一方面读者指责作家们遗忘了时代和社会,另一方面作家抱怨读者不能变更审美习惯,以适应当代文坛的变化。”交流是人类的原始诉求,虽然彼此都不缺乏交流的愿望与诚意,但由于交流语境的消解,交流障碍便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值得庆幸的是那些古典名著,能够跨越时空,依靠自身特有的交流机制,继续保持不朽的艺术魅力。
《西游记》是部通俗小说,其间带有太多的民俗、民族色彩。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架构、叙事话语的选择等殆合理想美学、感情美学而居其上乘,期望与读者共鸣;同时《西游记》的受众们也表现出对它的喜爱和加工,虽然“读者识鉴之粗精,赏会之深浅,其间差矣,有同天壤”,但毕竟是在被动接受时完成了主动地二度创造。作者与读者完成了一种双向交流。
一、作者层面
首先,《西游记》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颠覆,以一个挑战者的形象与主流社会发生激烈冲突。这应是作者的交流模式之一。
作品寄寓着下层民众对官僚阶级和官府的仇恨心理。“中国专制主义的官僚政治,具有延续性(持续之久几乎与中国传统文化史相始终),包容性(宗教、法律、财产、学术、文艺等文化事相都为官僚政治所包容,并作为工具服务于官僚政治核心),贯彻性(官僚政治的支配、贯彻作用造成中国人的思想活动乃至整个人生观都拘囚在官僚政治所设定的樊笼中)三大特殊表象,形成了中国官僚欺下媚上的官僚作风。”一切为宗法制度服务而忽视民生疾苦是中国等级制度下的特有矛盾。所以《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的确令人痛快淋漓,拍手称快。百回本以前的西游故事、西游作品,都以唐僧为主要人物,百回本的《西游记》则以孙悟空为主要人物,作为“孙悟空传”,本身就是反抗等级秩序的一种代言。孙悟空以一个叛逆的斗士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激发了读者共鸣的热情。
其次,表现为对新兴思潮的认同,反映下层民众主体意识的觉醒。有明一代,心学由潜学崛起为显学。从南宋创立时的“孤行独滔,其传不远”,而变为“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王阳明以哲人的敏锐抓住了程朱理学“心”与“理”为二的病根,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倡主体能动作用。觉醒了的下层民众把对尊严、自由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视为理想人格,由潜意识浮向思想表层,开始呼唤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
孙悟空自他出世以来,就有着不受人管的个性,“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为了要获得绝对自由,他跟从须菩提祖师学习本事。当玉帝安排他做未入流的“弼马温”时,深感“玉帝轻贤”,于是“打出御马监,直奔南天门”,反下天宫。他第二次大闹天宫的理由更为简单,蟠桃盛会王母娘娘请来各路神仙,唯独没有他这个浪得虚名的“齐天大圣”,“有官无禄”受人轻视的际遇再次惹恼了自视颇高的孙大圣,于是“先偷桃,后偷酒,搅乱了蟠桃大会,又窃了老君仙丹”,好不热闹。正因为他的性格,是一般民众所热切企盼的,所以他对抗天庭,嘲笑佛祖,大耍无赖的“弥天大罪”,也就不再被视为丑人丑行,反而被歌为英雄壮举,获得了空前绝后的重要的文学地位与丰富的文化意蕴。
最后,作者总在追求叙述语言的个性化,完善着自己的叙述风格。语言是体裁的一种表达形式,不同体裁有不同的载体。于小说而言,叙述是其思想、艺术表达的主要交流方式。
《西游记》讲述的是一个取经故事,在大悬念中又包含着众多小悬念,叙述是线性的,故事是雷同的,这很容易使人厌倦与麻木。可是作品却被叙述得情趣盎然,千变万化,起伏跌宕,令人匪夷所思,着实得力于戏言寓诸幻笔的语言魅力。
戏谑笔墨的运用,使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滑稽诙谐的喜剧氛围,既能解颐,也充满对世道人心的深刻洞察,耐人寻味,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格调。鲁迅评:“作者禀性,复善谐剧。”胡适云:“《西游记》有一点特长处,就是他的滑稽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把那神话‘人化’过了。”第十五回,孙悟空戴上紧箍咒后气得七窍生烟,闻说“菩萨来也”,便“急纵云跳到空中”,对观音大叫:“……伏侍唐僧便罢了,你怎么送他一顶花帽。哄我戴在头上受苦?”游戏笔墨有时也能讽刺世态人情,将神魔世俗化,人情化。七十七回,唐僧受困狮驼域,悟空往灵山哭诉,当佛祖说出妖精来历后,行者接口道:“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一句俏皮话,将佛祖从神坛拉到了人间。
《西游记》虽写的是奇诡荒诞的神怪,但它们却有活生生的人情味,这种手法真幻参半,奇正相生,令人感到熟悉而亲切,阅读时又被妙趣横生所吸引。
当作家的写作着力于对生活进行表现和描述时,当作家将本土生活作为人们的情感寄居地和生命归宿地来写作时,作家便获得一种象征意义上的“民族身份”,以一种民族认同的方式获得强大的现实表现力。
二、读者层面
《西游记》的流传,在中国国内可以见到在不同阶层通过各种形式传播的景象。有说书者“:习熟稗官记,檐前说唱忙……拍得筠筒响,妖精又出场”;有演戏者“: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演唐玄奘西城取经事,谓之《升平宝筏》。”《红楼梦》也写到“: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远闻巷外”(第十九回)。有租贷者《,生涯百咏》卷一“:藏书何必多《,西游》《、水浒》架上铺;借非一,还则需青趺。喜人家记性无,昨日看完,明日又租。真个诗书不负我,拥此数卷腹可果。”有宗教崇拜者《,秋雨随笔》云“:闽楚多齐天大圣庙。”褚人获《坚瓠集》“:福州人皆祀孙行者为家堂。”孙悟空形象深入人心,甚至在庙前出现大量的乞食者。
这种传播的盛况与评点家密不可分。小说评点、序跋是中国特有的批评与交流模式。小说评论家通过眉批、夹批、回末总批等评点形式解读作品,并通过名家解读的号召力,为《西游记》传播起到了推波助势的作用。在批评视角上,批评家多注重文意的解析,章法、结构、文法之赏评。在批评功能上,具有文本价值和传播价值。
1.挖掘出作品丰富的内涵,提出了多种主题
按其主张可分为四种类型“:求放心”说“;三教同源”说“;教人诚心为学”说“;游戏三昧”说。
(2)“三教同源”说。代表人物是尤侗、刘一明和张含章。尤侗云:“若悟一者,岂非三教一大弟子乎?清代著名道士刘一明在《西游原旨》序言中说道:“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张含章在《西游记》“跋”中他说道:“《西游》之大义,乃明示三教一源。故以《周易》作骨,以金丹作脉络,以瑜迦之教作无为妙相。”
(3)“教人诚心为学”说。清人张书绅认定《西游记》“只是教人诚心为学,不要退悔”,所谓“心不诚者,西天不可到,至善不可止。”这显然是他本人的一种感受,但从某种意义上却也丰富了《西游记》的内涵。
(4)“游戏三昧”说。陈元之的《刊西游记序》即说,《西游记》“浪谑笑虐以恣肆”。《西游记》的李评本第十九回评,称《西游记》“游戏之中,暗传密谛”。20世纪20年代,胡适、鲁迅等学者认可了“游戏”说。尤其是胡适,他在1923年所写《西游记考证》的结论部分说道:“这部《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胡适和鲁迅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儒佛道三教持批判态度,更重视小说的文学性和娱乐性,所以才会有上述的理解。
2.在艺术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
幔亭过客在《李卓吾评本西游记题词》中阐释幻与真:“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关于小说奇幻特色,评点者肯定“蔓衍虚诞”、“纵横变化,赞美出人意表”。《西游证道书》九十七回评论一语中的:“从来叙事文学,巧拙从何而分?只是拙者说真为假,巧者说假成真耳。如此回所记载,宁必确然实有其人其事哉?而传神写照,咄咄逼人,令读者一读不敢疑其假,再读不容不信其真。”有的技巧分析也很细腻,如刘一明云《西游》在“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谈笑处,显露心法”。
《西游记》这样的“奇书”,自问世以来,其“原旨”和艺术特征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从阐释学的角度来看,正是这种种对“原旨”和艺术特征的探求,在不断丰富着《西游记》的价值。
三、结束语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作者抱有强烈的与读者交流的欲望,期望产生共鸣;同时读者也积极参与,将审美情趣、欣赏习惯和爱好融入其中,对指导阅读,提升阅读层次,推动《西游记》文化的共同发展,作用不可低估。应当看到,当代文人们企图新建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寻找新的言说方式时,《西游记》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成功的文本范式。对于作者来说,要提供精品;对于读者来说也要宽容,提高文学修养,避免因为隔膜太深而失去共鸣的机遇。但愿,我通过《西游记》与大家的交流是有意义的。
[1]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崔茂新.论小说叙事的诗性结构[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10).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上海:上海书店,1980.
[5]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The Communication Mode ofJourney to the West
ZHU Y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35,China)
Communication is the primitive desire of human being and also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transmission.Journey to the West,as a popular novel,has both text value and commercial value.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s ofJourney to the Westoffer the experience of text exchange,which provides benefit to those who attempt to create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discourse system.
Journey to the West;exchange;transmission;text value
I207.414
A
1008-469X(2011)03-0050-03
2011-03-16
注:本文为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河北省村落社区的傩仪研究》(课题批号:HB10ISH030),石家庄学院科研资助项目《西游记的传播研究》(课题批号:09YB025),河北省教育学会重点课题、石家庄学院教改课题资助项目《用心灵体味经典、让经典塑造心灵》(课题批号:XHXNO·12110140)的研究成果之一。
朱燕(1972-),女,河北邯郸人,文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