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理论视角下的自译研究——萧乾自译作品《栗子》个案分析

2011-08-15姜智慧

关键词:萧乾栗子译者

姜智慧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功能理论视角下的自译研究
——萧乾自译作品《栗子》个案分析

姜智慧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功能翻译理论视翻译为跨文化交际行为,在这一交际过程中,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媒介可以根据两种文化的差异适当调整译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对等。在文学自译这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译者作为原作的作者,更能根据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对原作进行灵活的处理,同时又能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精神内涵。本文将尝试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来研究萧乾的自译作品《栗子》的自译方法,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对自译这一特殊形式翻译的实际指导意义。

自译;功能理论;目的

相对于萧乾研究的其他方面,学术界对其翻译方面的研究关注并不多,对其自译活动及自译作品更是鲜有涉及。林克难称得上是中国翻译界关注萧乾自译的第一人,通过研究其自译作品,林发现萧乾的原作和译作之间有很大的不同,萧乾根据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对原作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可以说给中国文学翻译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1]。作为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萧乾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旅英期间翻译了自己曾经发表过的短篇小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又将大型报告文学《土地回老家》自译成英文。在自译过程中,萧乾在词语、句子和段落层面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随意、洒脱、变化,对原文进行了一定的增删,但是总的来说,在翻译过程中,他所担当的仍是译者的角色。自译是一种复杂的翻译现象,与他译活动相比,译者在自译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和自译研究的指向性形成特殊的理论视域。中国文学史上不乏优秀的自译作家,如张爱玲、林语堂、白先勇、萧乾,但是中国译界对之却鲜有涉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本文将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萧乾的自译作品《栗子》的英译本作相关研究,以期拓宽自译研究领域的视角。

一、关于自译

自译 (Autotranslation or self-translation)到底是不是一种翻译?曾经有学者提出过质疑。有些学者认为自译之所以不同于真正的翻译,是因为译者在自译过程中对原作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改,而这恰恰违背了文学翻译中的“忠实”原则[2]。自 20世纪 8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学者们开始摆脱传统译论的束缚,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重新审视翻译,并开始关注翻译中的各种现象,从此,自译就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斯洛伐克学者波波维奇(Popovic)肯定了自译并非原作的一种变体,而是一种真正的翻译。他给自译下的定义是:原作者自己将原作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作品的行为“the translation of an original work into another language by the author himself”[3]。法国学者 Grutman认为,自译可以指翻译的过程也可以指翻译的后果,并且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自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对译者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非任何人都能从事自译,自译者需要有着双语言背景,双文化背景以及双文学背景,否则其译文根本无法达到翻译的要求,因而不能称之为翻译[4]。

二、功能翻译理论及其与文学自译

出现于 20世纪 70年代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摆脱对等理论的束缚,将翻译纳入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框架中,为翻译理论界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是译文目的论 (Skopos Theory),由德国功能派代表费米尔提出,Skopos一词源于希腊,意指目的。实际上,在目的论中,这一词指“译文目的”(或功能)[5]。其主要思想为:为适应译文的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文读者的立场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功能得以很好地实现。译者要视其目的而决定采取哪一种翻译策略,即“翻译”、“意译”、还是“编译”,而不是盲目地忠实于原文[6]。

功能翻译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文学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在文学交际环境中,文本的信息发送者通常就是作者,文学文本的交际目的是由作者的意图决定的。原作者的意图能否得以在目的语读者中实现,就要看译者对原作者意图的把握与否。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作为众多可能的读者中的一个,他对原文有自己的见解,并把这种见解当作翻译的出发点。文学翻译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媒介,除了要把握原作者的意图以及译文的预期功能外,还要了解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在其文化知识、情感活动、社会文化环境和阅读视野等方面的差别,然后在自己的翻译中对原文做适当的调整。由此看来,文学交际的成功实现要跨越重重障碍。而在文学自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由于原文作者和译者是同一个人,因而对原作意图的把握不存在理解的困难,只要译者能够把握两种文化读者不同的文学期待视野,文学作品的功能在目的语读者中就可以成功实现。本文将从功能理论着重探讨萧乾的自译作品《栗子》中的翻译方法。

三、萧乾《栗子》自译分析

萧乾在中国文坛上以多面手而著称,他集作家、记者、翻译家于一身,他从事文学翻译工作达 67年(1931~1998)之久,不论中译英还是英译中都能胜任,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与中西文化交流起了推动作用。萧乾的翻译以“得体、传神、幽默”著称,他的译作迥异于其他翻译名家,魅力独特。他反对机械地与原作对等,主张灵活的翻译策略,而这种灵活并非任意曲解原文,而是要在重视原作的基础上根据目的语读者的客观实际进行灵活的处理。他特别强调译者对原作精神内涵的理解。这与功能翻译观不谋而合。

(一)原著及其创作目的

《栗子》是萧乾于 1935年除夕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中的抗日先驱而作。1935年日军正在经济与政治上对中国加以扼杀,以便为军事侵略大开方便之门。国难危机的当头,北京大学生发动反抗游行示威,其中爆发于 1935年 12月 9日的反抗运动最值得纪念。当时的环境下,文学作品就成了呼吁民众拯救国家的武器。《栗子》的创作正具有这一功能。作者萧乾的创作目的在于再现当时场景,并借以表达作者对革命青年的怀念与崇敬,抒发对国名党反动派的憎恨。原文中的栗子象征着于若菁以及千万投身革命拯救国家的年轻人,而孙家麒代表着镇压学生革命运动并向日本侵略者屈服的国民党反动派。原文故事情节以于孙二人情感的转变为线索展开,向读者展现了一副当时中国的真实图景。

(二)译作及其预期功能

萧乾将《栗子》翻译成英文版的目的在于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当时的处境,以及中国人在面临日本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之下拯救国家的坚定信念,希望借助文学的力量唤起国际的关注,并以期西方读者能够帮助国人实现拯救国家的梦想。这一目的与原文的精神内涵并行不悖,译文只要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精神,并且让译文为目的语读者接受,那么其自身的功能也将得以实现。译者为了实现译文的目的,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对原文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对比原文与译文,萧乾在内容上压缩了 15%的篇幅。

(三 )语际连贯

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中的目的法则统领着其他两个法则:即连贯性法则 (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忠实法则指语际连贯 (intertextual coherence),即译文与原文应在某种程度上一致 (即忠实),而这种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共同决定。文学自译最应该遵循的就是忠实原则,这种忠实正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所提倡的忠实:即并非对原文的对等,而是要传达原文的功能,表现原作的精神内涵,在目的语读者中产生预期的反响与效果。

1.ST:刮吧,他仰视一下那风圈。他气恨这世界的炎凉。分明适才还烫手的栗子,这时竟冰凉到这地步[7]38。

TT:“Blow,you blasted wind.Blow me off this changeable earth,if you like,”he said to the wind,and to thechestnuts,“How war m you were a moment ago, almosttoo war m. But where is your war mth now?”[7]47

这是原文开头的一段心理描写。当时于若菁已经投身革命,与孙家麒因所走道路不同而情感破裂。孙家麒内心纠缠不已,悲愤而又无奈。译文将原文的间接引语改译成直接引语,使原作中的静态描写富于动态的活力,更加形象生动,表现力增强,将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表达了当时家麒对于若菁投身革命,背叛自己情感的憎恨、愤怒以及无奈的心态,其反革命的形象也被反衬得淋漓尽致。

2.ST:“家麒,你不能拉!国家到了这个地步,你还……”[7]40

TT:Stop,Jiaqi!The Japs have already crossed the GreatWall.W ill you stop that noise?”[7]48

于孙二人情感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于投身革命,与孙站在了完全对立的立场。原文中的“国家到了这个地步”如果不在译文中加以说明,而又无上下文交代的情况下,译文读者对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一无所知,会阻止其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所以译文中应该加上时代背景的详细解释,让读者更加明了孙、于二人之间情感转变的根本原因,突出原文的主题。

3.ST:但换上了蓝布褂、戴上了“纠察员”臂章的她,却冷酷无情,已变成了另外一种人[7]40。

TT:But now shewas distant andwore heavy bluewith a red ar mlet.What a terrible thing,politics,turning a sweet girlfriend into crocodile,a lmost overnight.[7]48

此处采用了改译的手法,蓝布褂、“纠察员”臂章都是当时特殊环境下中国政治 (革命)的标志,而在家麒看来,正是政治 (革命)让他心爱的人离他而去,译文用What a terrible thing,politics,turning a s weet girlfriend into crocodile,almost overnight.概括了主人公愤恨痛楚的心态。译者还增补了一个西方文化意象 crocodilede来说明革命在家麒心中是何等的“可恶”,增强了语气,刻画人物心理更加具体逼真。

4.ST:“菁,莫不成你变了!你别受他们笼络吧,我两是秤杆同秤砣,分不开的。”[7]42

TT:“How you've changed,Qing.Has some devil got into you,Qing?”[7]51

此处 Has some devil got into you,Qing?也属变译,原文中的“我两是秤杆同秤砣,分不开的”被省略,译者用了一个暗喻 devil非常深刻地刻画了家麒当时的心态,在他眼里革命分子就是魔鬼,让若菁背叛了自己的情感,而他自身站在国名党亲日反革命的立场却不愿放弃,这样更加烘托出家麒的自私与反动,二者鲜明对立的形象跃然纸上。

5.ST:“我没变,是日子变了,环境变了。家麒,我没工夫同你说傻话了。你闲着我不闲。我还有事情做。我得做。我再不做就永远做不成了。我们明天早晨要游行。我要去筹备。你走,我求你啦。”[7]42

TT:“I haven't changed. ”she said quietly,almost impersonally.“I have no time to exchange stupidities with you,when millions of our people are being enslaved.You may have leisure,but I have too much to do.If it's not done now,we may never have the chance.The Japsmay be in this city at any moment.Tomorrow we are going to have the biggest demonstration Beijing has ever seen.Go and tell your father.Tell him to trample us down...”[7]51

以上译文采用了增译的方法,增加了对当时时代背景的具体描述,让译文读者了解到:日本侵略者已经占领东北三省,正在向华北逼近,他们已经越过长城,随时有可能进入北京,多少人的生命危在旦夕,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将要发起一场巨大的示威游行,来抵抗国民党反动派,呼吁抗日,在这种危机的时刻若菁自然没有时间跟家麒纠缠。译文中增加的部分让译文读者对当时的中国以及北京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从而更能理解若菁当时的心情,唤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为了忠实地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涵,译者采用了增译、减译、编译以及改写等翻译方法,将原文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心理的描写以及社会背景的描述都一一再现给西方读者。以上所有这些翻译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原作的主题,传达原作的真实语气,实现原文与译文的语际连贯,从而更好地实现其在译语读者中的功能。

(四 )语内连贯

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语内连贯 (intratextual coherence),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在目的语文化以及译文交际环境中有意义。文学自译中,语际连贯影响着语内连贯,正因为要忠实于原文,所以才要照顾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才要使译文充分地被译文读者所接受。语际连贯和语内连贯都从属于目的法则,即译文一定要实现在译文环境中的功能。萧乾在自译《栗子》时,面对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西方读者,充分照顾了译者的期待视野,成功地实现了语内连贯。

6.ST:如今,栗子凉了,冰场除了少数来自椰林岛的华侨外,也没人照顾了。最可气的是那些小子们把宿舍用红绿纸糊满,说什么“禁止娱乐”![7]39

TT:But now the chestnutswere all cold.There was hardly anyone on the skating rink,and the most abominable thing was the poster outside every dormitory:“Hedonis m while the dwarfish Japs are nibbling at North China is TREACHERY.”[7]48

如果将原文中的“禁止娱乐”译成 prohibit recreation,会让读者莫名其妙。原文中的娱乐从当时的北京来看,应该是指资产阶级的享乐主义,置国家安全于不顾,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依然贪图个人享受的享乐思想,所以译成 Hedonis m(享乐主义)更加确切,而译文中用了 TREACHERY更加突出了原文所要传达的主旨,唤起读者对视国家安危于不顾只贪图个人享受的反革命分子的憎恨。

7.ST:万物都为那残暴的风慑服住,寒风正愁没的可削时,街上发现一簇整队的群众[7]43。

TT:The roads were blocked by thousands of young people,defying a fiercer enemy than the Siberian gales.[7]52

译文将原文中的“残暴的风”改译成西方读者熟悉的文化形象 Siberian gales(西伯利亚飓风),比喻形象传神,寒风不仅仅表明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暗指当时的社会环境,Siberian gales象征着与革命青年对立的国民党以及日本侵略者,这样的比喻让读者更加了解到当时青年发动革命的坚定以及国名党反动派的残酷无情。

8.ST:平素一个连“爸”都不肯叫的孩子,这时委屈地竟下了跪。呜咽得才惨呢,他哭软了一颗杀人不眨眼的心。仓促间,作爸的披上军装,就来相看这姓名不详的儿媳妇了[7]44。

TT:He knelt before his father and wept and implored until his father put on his uniform and took his son down to the hospital in his new Ford.[7]53

译文中 Ford属于增译法,Ford为美国福特牌轿车,在当时的社会代表着奢侈富裕的社会阶层,这一信息能够让西方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家麒的父亲作为国民党反动派与革命青年所处社会阶层的对比,烘托出国名党自私腐朽,不顾国家安危的反面形象。

面对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译语受众,为了实现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功能,译者一定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让其理解并接受译文所传达的所有信息,实现语内连贯,从而实现译文功能。从以上译例分析可以看出,萧乾对一些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词语进行改译、归化或释译,其目的都是为了关照译文读者的需要。

四、结语

自译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翻译,因为译者与原作者作为同一个人,在对原作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译语受众的期待视野对译文进行自如的操纵,而这种操纵并非任意而为之,而是在“实现译文功能”这一特殊使命下完成。因此,功能理论对文学自译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译者根据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期待视野的差异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对译文做适当的调整与改动,从而充分地实现语际与语内连贯,最终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功能,进而成功完成跨文化文学交际过程。萧乾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完成《栗子》的自译,首先因为其自身作为《栗子》的原作者,对原作的精神内涵把握甚透,还因为其对两种文化的精通,能够把握来自不同种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各自迥异的期待视野,因而就能够根据自身的理解翻译出完全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译文,这正是文学自译与其他文学翻译的不同之处。

[1] 林克难.增亦翻译、减亦翻译—萧乾自译文学作品启示录[J].中国翻译,2005(3):44-47.

[2] Koller,Werner.Einführung in die übersetzüngs wissenscaft[M].Heidelberg:Quelle&Meyer,1992:197.

[3] Popovic,Anton.Dictionary for the Analysi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M].Edmonton:Depart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The University ofAlberta,1976:19.

[4] Gru tman,Rainier.Auto-Translation[C]//Mona Baker.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7.

[5] 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7-29.

[6] 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1:27.

[7] 萧乾.萧乾作品精选[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38-54.

A Research on Self-Translation Based on Functionalis m——A Case Study of Chestnuts by X iaoq ian

J IANG Zhi-hu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Hangzhou Dianzi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0018,China)

Self-translation,as a special type of translation,has its uniqueness and the research of it draws growing attention.Thispaper takes Ger man Functionalism as its theoretical basis for German Functionalism regards translation as cultural communication.And the translator,as the medium of this communication,can make some changes in his target text according to the target culture. In literary self-translation,since the translator is the source text author,he can fully understand the spirit of the source text and can make some adaptations in his translation in light of the expectation of the target readers.Based on Functionalis m,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lf-translation methods in the works Chestnuts self-translated by Xiaoqian.

self-translation;Functionalism;Skopos theory

H315.9

B

1001-9146(2011)01-0052-05

2010-09-17

姜智慧 (1975-),女,湖南安乡人,讲师,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萧乾栗子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自知
自知
“肾之果”——栗子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我坦诚相待,你随意
分栗子
萧乾和林徽因 65年的文字之缘
过关
小小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