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与网络化教学的理论渊源与整合

2011-08-15吴国英侯清峰刘丽香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学分制网络化建构主义

吴国英,侯清峰,刘丽香

(1.河北经贸大学 图书馆,河北 石家庄 050061;2.北京友信联合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研究部,北京 100102;3.马尼拉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马尼拉 1008)

●教育教学研究

学分制与网络化教学的理论渊源与整合

吴国英1,侯清峰2,刘丽香3

(1.河北经贸大学 图书馆,河北 石家庄 050061;2.北京友信联合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研究部,北京 100102;3.马尼拉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马尼拉 1008)

从我国高校学分制的现状看,多数高校学分制和教学计划缺乏弹性、课程设置不合理、导师制没有落到实处、教学资源紧张等;从我国高校网络化教学的现状看,信息化和网络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并逐步实现了校园信息资源的整合。学分制与网络化教学的整合,是通过网络选课系统、E-learning等促进师生互动,实现学分制所强调的学习者作为教学主体的自由学习。

学分制;网络教学;理论渊源

一、引言

学分制的实施和网络化教学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但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当前对于学分制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制度层面,关注的重点是教学制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会导致对于学分制的认识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外在表现形式上,而忽略了学分制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诉求。二是国内对于网络教育、网络化教学的研究还不成熟,研究的层面比较多而且分散。三是国内对于学分制和网络化教学的研究还相对独立,二者是否有联系,以及如何联系都没有深入研究;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如何使二者有效整合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二、学分制与网络化教学的理论渊源

(一)学分制的理论背景

1.以学习自由为核心的大学理念。大学理念是对大学本质属性的抽象思考,学分制是大学本质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1]。大学的本质也即大学的价值诉求在于追求真理,学术自由为这一诉求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学习自由作为学术自由的应有之意,其表现形式就是学分制。如果把学分制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制度,那么衡量这种制度有效性的终极标准应是其能否体现大学的本质,实现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

学分制是以学习自由为核心的大学理念在形式上的一种表达。理念在高校的教育中更突出表现为学生的学习自由。选课制为这种自由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分制进一步确立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自由学习中学会如何探索真理,并且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格和能力。

2.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作为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是人们在“后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了一种人性化的教育观,它给予学习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批判意识,从而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并且为了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变革自己和改变生存的环境。后现代主义的教育哲学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以及“去中心”的边缘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这不但是学分制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学分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向。

(二)网络化教学的理论背景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通过其他外部渠道单纯地记录所学习的知识,而是自主构建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的主要因素等。

2.认知灵活性理论。美国心理学家Spiro提出来的认知灵活性理论又称认知弹性理论,是基于认知学习理论设计学习环境的一个概念模型,被认为是基于网络教学系统设计最合适的理论模型,目的是促进复杂或非良构领域高级知识的获取。认知灵活性理论接受了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但它与极端建构主义相比采取的是较为折中的观点。它既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接受;同时也反对极端建构主义只强调学习中的非结构的一面,忽视概念的重要性。它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所需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学习策略。

3.分布式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现象是一种由多种分析单元参与的社会化的过程,尤其是强调认知个体与技术工具之间为了执行某个活动而发生的交互作用。与以前的认知理论相比较,分布式认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分析单元不是认知的个体,而是以所有参与认知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功能、关系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分布式认知不再局限于个体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而是研究探索认知的生态系统,研究知识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通过不同元素的交互作用,借助媒介和工具对知识内部和外部的表征来实现对知识的社会化传递、加工和共享;认知活动贯穿知识内部表征和外部表征的交互作用,因此不同的表征体系和表征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都会影响最终知识的建构。

(三)学分制与网络化教学整合的理论渊源

作为学分制的理论基础,学习自由和后现代主义直接指向最根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而建构主义、认知灵活性理论以及分布式认知理论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根本性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演绎出的多种形态,是为实现教育使命和目标而进行的最优路径探索,而网络化教学正是这种探索过程中最有优势和生命力的具体形式。

1.早期的行为主义主张通过外界的刺激和强化手段来塑造学习行为,实现预期学习目标。但学习自由的思想认为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内在的思想交流、对话、质疑和形成新见解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觉自愿和自由的,外在的强迫无助于启动和维持这一过程。建构主义也提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不是机械地、程序化地记录学习的知识,而是根据学习者个人独特的知识背景和结构,通过对他们自己有意义的方式来扩充或改变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结构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动态的平衡。

2.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消除文化权威对于教育过程的影响,反对限制知识,反对形式主义,理性成为追求真理的唯一合法途径。认为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传达知识”,更重要的是“转化智慧”,即要协助学生看到各种知识与意识形态及政治利益的关系,知识如何被利用。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要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甚至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给学生提出复杂的真实问题,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并激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观点。可见,无论是后现代主义还是建构主义都强调让学习者在真实的环境中面对真实问题,在引导和辅助学习者认知的过程中培养其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3.学习者在构建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多地面对复杂的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因此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需要对各种知识进行交互式的重复表征,来优化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分布式认知理论则更进一步提出在分布式的学习环境中对各种参与学习过程的要素整合,形成一个分布式的知识表征体系。网络化教学被认为是这些学习理念的最理想载体,也为学分制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学分制与网络化教学的整合

(一)我国高校学分制的现状

1.学制和教学计划缺乏弹性。尽管目前实施学分制的学校都宣称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为3~6年,但教学计划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的4年制定,3年能毕业的还是极少数。有些学校规定学生4年必须修满180学分,或者将总学分分配到既定的学年内,每学年只能在一个基本的计划框架之内进行“必修”和“选修”,这样学生很难提前毕业。教学计划规定着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而且必修课比例偏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很小,无法体现学分制的灵活性,说明教学计划刚性有余,弹性不足。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目标,向学习者提供预先计划好的教育内容,借以培养其品格、开发其潜能的教育内容和系统[2]。在传统课程理念指导下,课程体系的构建注重知识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按照内在逻辑组织教育内容并划分学科,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形成一种线性的和易于量化的系统。这样,实践教学过程就将理论置于实践之前,形成不切实际的教与学的问题。

3.导师制没有落到实处。首先,导师的职责不明确。由于缺乏对导师职责准确、规范的定位,以至于现在管理层、导师和学生都对导师到底“导”什么模糊不清。其次,导师的绩效难以客观准确地考核,对导师的激励不足。再次,师生比例过高。为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在导师和学生间要建立自由、融洽的关系,师生比例要恰当。国外著名高校的导师制一般是建立在较低的师生比基础之上的,大致在3∶1~9∶1之间浮动,而我国当前高校的师生比平均都在17∶1~20∶1之间,这样导师无暇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和帮助,限制了导师作用的充分发挥。最后,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互动意识不强。导师的工作应该与学生双向互动,但目前高校传统的师生关系仍然没有改变,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从,老师习惯于重复地灌输,师生之间很难有平等和深度的交流[3]。

4.教学资源紧张。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对教育教学活动起服务和支持作用的资源总和,主要应包括课程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通过整合、共建等方式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基本框架,连年扩招和办学条件的迅速改善,也在持续增加对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供需矛盾还在不断扩大。

(二)我国高校网络化教学的现状

1.我国网络化教学建设与应用的总体分析。《中国教育网络》杂志在“2009年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状况分析报告”中指出,我国已形成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CEBsat)无缝连接而成的“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教育领域的网络框架已经得到初步的建设和应用,采用纯IPv6协议的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的主干网已接入一百多所高校,并且几乎全部高校都已建成了校园网。

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正在步入成熟期,信息化的教学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高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应用类型不断增多。53%的课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校园网安全问题向终端发展,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2.我国高校信息化基本应用分析。2009年9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和中国教育网络杂志进行了一项关于数字化校园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统计数据显示,从基本应用情况上看,65.43%的学校建有校园卡(一卡通)系统,36.43%的学校建有校内信息资源搜索工具;53.53%的学校建有辅助教学平台,27.88%的学校有校级统一建设的网络考试系统;20.45%的学校建立了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随着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相关的应用也将随之普及,并逐步实现校园信息资源整合和数字化校园建设。

3.教学科研的网络化应用。教学和科研网络化是校园信息化的核心,也是校园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它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实现教学过程科学化、教学方法现代化和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化。从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来看,超过一半以上学校建有辅助教学平台,多媒体视频教室较为普遍,有55%学校的视频会议系统是与教学系统共用的。科研网络化是通过建立一个科研信息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方便地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同行研讨和交流,实验设备的共享等,以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据调查统计,仅有20.45%的学校建立了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仅有15.99%的学校建立了科研知识共享平台。可见,对科研的支持仅仅停留在科研信息发布、科研项目管理层面,对科研服务的信息化支持还是很薄弱的。

(三)学分制与网络化教学的整合

学分制为网络化教学提供了制度规范和指导意见,网络化教学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完善学分制管理、实现学分制内在精神诉求的必然选择。学分制和网络化教学都是推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有价值的人才。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以及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和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是解决学分制发展过程中种种问题的理想途径。

1.网络选课系统。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基础,也是学分制改革的重点。基于网络的选课系统可以提供灵活的选课方式,全面实现在课程安排及课程层次上学生的自主选择。根据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引导学生进行选课,可以确保选课的数量和质量。管理员在客户端维护好学生和教师的信息,设置需要开设的选课课程任务及相关信息等。学生用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登录系统的WEB端,在开始选课栏目中进行预选课。在整个选课过程和系统里,学生可以随时查询全校的选课情况和自己已选课的情况。

2.借助网络优势发展E-Learning,促进师生互动。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高校中的普及应用,利用各种网络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正逐渐成为一种给高校教学带来突破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ELearning越来越受到重视。E-Learning是基于网络(互联网、局域网、卫星广播网)开展学习与教育活动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为学习者提供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题库、案例等数字化内容,从而有效促进学习者知识与能力的发展,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教学网站、博客、网络课堂、BBS、E-mail等,及时与学生交流,公布教学内容、计划、目标、作业和进度等。教师可以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网络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促进学生学习和科研。教师还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利用在线教室,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辅助和辅导学习的环境,有效缓解高校教学资源紧张的状况。

四、结语

学分制是一种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教育思想。学分制强调学习者作为教学主体的自由,是对教育问题在价值和道德上的哲学思考。网络教学是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对人类认知过程深入了解和对认知科学原理充分运用基础之上借助各种信息化工具对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是实现学分制教育思想价值诉求的方法、路径和技术条件。学分制与网络教学的整合是教育理论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工作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1]周冬梅.大学本质与学分制逻辑关系的学理分析[J].科教文汇,2009,(6).

[2]王正维,焦艳,唐安.课程体系的解构与建构[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魏平.学分制条件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思路[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4).

Credit System and Online Teaching:Theoretical Origin and Integration

Wu Guoying,Hou Qingfeng,Liu Lixiang

Judging by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credit system in China's universities,the credit system and teaching plan in most universities lack flexibility,and teaching resources,with irrational course arrangement and the poor implementation of tutorship.As far as the onlin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the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for information and online services have been basically completed,with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 the campus being integrated.The integr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and the online teaching through online course selection system,E-learning can boos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and encourage the autonomous study of the students.

credit system;online teaching;theoretical origin

G642

A

1673-1573(2011)03-0115-04

2011-06-03

吴国英(1964-),女,河北井陉人,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高教管理;侯清峰(1980-),男,内蒙古包头人,北京友信联合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研究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责任编辑、校对:马 斌

猜你喜欢

学分制网络化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