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概念考辨
2011-08-15杜凌飞
杜凌飞
(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哲学与政治学研究
意识形态概念考辨
杜凌飞
(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意识形态概念有着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它的提出者托拉西是把这个概念作为一个“观念的科学”提出来的,因此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哲学意义。它在不同的哲学家思想里有不同的内涵,西方哲学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热衷到终结的变化。当代的政治意识形态越来越向世俗化、多样化和文理互渗化发展。
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终结
两个世纪以来,意识形态的概念在社会和政治思想的发展中一直占据中心地位,“意识形态”概念最初包含欧洲启蒙运动的一切信心和积极精神,但同时它也承受了空洞无物和晦涩诡辩的谩骂。在意识形态概念诞生的两百多年里,其具体内容被不同哲学家赋予不同的内涵,并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一、从“假相批判”到“观念的科学”:意识形态概念的诞生
(一)“假相”与“偏见批判”:意识形态概念的前奏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自哲学产生之初就存在于哲学家的思想王国里,而此时意识形态还只是以“猜测”的形式出现,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就是对意识形态的最初思考。培根的“四假相说”开启了对科学知识的推崇和思想内涵的关注,他认为在“种族假相(Idols of the Tribe)”中,人类依靠主观感觉而得出错误结论;而在“洞穴假相(Idols of the Cave)”中,由于人们的天性、教育差异形成偏见,犹如洞穴中窥测而不得全貌;“市场假相(Idols of the Market Place)”是指在交往中的用词错误导致交往误解;而“剧场假相(Idols of the Theater)”是指各种思想体系就像舞台时髦剧的不真实布景,而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阻碍了人们正确的认识。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了“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的说法,他指出,通过人类理智的集合把“简单观念”合并成“复杂观念”,从而人类可以利用理智批判四种错误的尺度,获得科学的观念,即:“(1)我们认其为原则的各种命题,本身如果不确定,不显然,只是可疑的,虚妄的,则我们的尺度是错误的。(2)第二种错误的尺度是传统的假设。(3)第三种错误的尺度是强烈的情欲或心向。(4)第四种错误的尺度就是权威。”[1]洛克同培根一样,也否定传统的权威和错误观念,他们都认为只有通过假相批判和正确观念的理解,才能获得真知。
法国启蒙学者继承了培根和洛克的观点,并对此作了更为深刻的批判。孔狄亚克认为,观念不能使人认识事物的本性,这种彻底的感觉主义立场学说对意识形态概念产生了影响。爱尔维修“对偏见的分析具有某种政治作用”[2],他认为偏见产生的原因在于利益,而观念来源于肉体的感受性和记忆。霍尔巴特延续了这种感觉主义,把偏见归咎于上帝的虚幻观念,他认为人类创造了上帝,而上帝具有虚幻的观念,所以是人类创造了这种偏见。“偏见批判”遵循彻底的感觉主义立场,而意识形态概念诞生之初就具有感觉主义的色彩,这个概念扎根于英国经验哲学之中,“四种假相”和“偏见批判”成为意识形态概念诞生的基础。
(二)作为“观念的科学”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发明权归法兰西研究院士特斯杜·德·托拉西所有,他长期从事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批判,在研究孔狄亚克和洛克思想的实践中,继承了彻底的感觉主义立场。他遵循洛克追求客观科学的精神,希望建立一种基础性的哲学理论。在《关于思维能力的备忘录》一书中,他首次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他试图通过“从观念还原到感觉”的方法,摒弃各种偏见,重新阐发各学科的基本观念。在这一概念被创造出来之后,引起了各种关注和非议,虽然这个概念引发了漫长的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讨论,但意识形态被称为“观念的科学”却是共识。
托拉西认为,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科学”,具有以下四种涵义:第一,人的精神活动的四种概念。“知觉”、“回忆”、“判断”、“意愿”是托拉西用来表示人的精神活动的概念,他认为这些概念是人的感觉创造的,是神经系统的活动。第二,宗教意识和其他权威意识的批评。宗教意识和其他权威意识作为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应该被摒弃,在摒弃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观念向感觉还原的方法。第三,其他学科观念与意识形态。判断一个学科是否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就看这些学科中是否可以借助观念向感觉还原的方法来还原,不能还原就不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第四,人与道德。真正的道德观念应该是人本性的善和自由,而人只有追求自由才能在自由中生存和发展,从而保证人们利益上的协调和关系上的和谐。托拉西创造的这个概念无疑是认识论上的巨大革命,但是他在某些方面的空洞和不切实际也遭到了批判。
二、“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发展起集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为一体的科学理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随着他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有所侧重,早期研究一般为意识形态理论,随后批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晚期,马克思将目光转向东方社会和人类社会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研究又转向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最先提出“意识形态”一词,马克思在该文中批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非批判性,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效忠于统治阶级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3]而且,德意志意识形态局限于黑格尔的繁杂体系,只限于宗教批判。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总是掩蔽或者扭曲现实的关系,主张观念统治世界,颠覆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时,马克思批判了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理解为永恒关系的观点,批判了将鲁滨逊式的人物作为研究政治经济出发点的观点,同时,在《资本论》中批判了剩余价值和利润的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但是社会意识形态有自己的独立性,即与历史发展的继承性、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和特定阶段的超前性。
当代学者莱蒙德·格斯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概念:一是“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即对意识形态的中性解释,二是“贬义的意识形态”,即对意识形态从否定的意义上解释和评价,三是“肯定意义的意识形态”,即对意识形态从肯定意义上解释,认为它能客观地反映社会存在。按照这种分类,马克思多半是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的概念。在马克思的概念中,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树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的特征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4]这一概念体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掩蔽性,它总是不能反映社会存在。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观念总和,具有阶级性,意识形态也是指向现实的,人们出于实践的目的与意识形态认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对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关注。
三、图绘意识形态思潮:西方哲学家的意识形态概念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之后,西方哲学界出现了研究意识形态的三种倾向:一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注重意识形态的总体性和影响力;另一种是研究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关系,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意识形态和科学进入哲学家的视野,哈贝马斯认为,意识形态具有了科学的作用;还有一种思潮为了掩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提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企图为资产阶级辩护。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
葛兰西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一种在艺术、法律、经济行为和所有个体的及集体的生活中含蓄地显露出来的世界观。”[5]他强调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功能,在他看来,市民社会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所以经济基础决定市民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领导权实质是教育关系,无产阶级只有夺取了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葛兰西认为,“政治霸权”代表国家,而“文化霸权”代表市民社会,社会集团通过“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表现出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就要颠覆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是在肯定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
曼海姆提出了两种意识形态概念——“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和“特殊的意识形态概念”。“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指敌对者的各种观念的整个世界观,功能化活动涉及整个思想体系;“特殊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指敌对者的各种观念的一个部分,功能化活动涉及心理学层面。但是这两个概念有共同之处,它们都从特殊的或者集体的主体性的存在状况出发,有功能性的特征。
赖希提出“剪刀差”是指在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和日益扩大的阶层的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剪刀差。赖希认为,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而导致特定历史阶段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但是他试图按照弗洛依德的思路出发,寻找心理层面的原因,他认为性障碍导致了特殊的心理结构和性格结构,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和这种心理结构的中介。这种理论试图中和哲学和心理学,但是一味将这种现象归结为性障碍有失偏颇。
(二)意识形态遭遇科学技术
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逐渐侵占了人们的视野。工业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科技作为人手的延长,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技术的崇拜和依赖占据了主流,因此,哲学家们开始热心研究意识形态与科技的关系。
马尔库塞最著名的“单向度”理论中提出,由于过于强调技术的力量,追求“技术合理性”,物化和异化现象普遍存在,社会、思想和人都是“单向度”的,但是这些并没有使意识形态衰弱,反而“技术合理性”成为政治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意识形态的单向度需要通过追求理性的新观念,跨越现存的意识形态单向度,从而迈入“历史合理性”,使人们可以追求自由和潜能。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指“具有自己的逻辑和严格性的表象(意象、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它在既定的社会中历史地存在并起作用。”[6]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概念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神话性质和阶级性,科学技术必须要跳出意识形态的框架才能形成,也只有坚持与意识形态进行斗争,才能发展。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处在对立面,在两者之间有一条鸿沟,被他称为“认识论断裂”,他指出只有在实践中发展理性才能跨越这个鸿沟。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中,意识形态是作为认识的意识形式出现的,它和科学是对立的,一个在人的思想领域,另一个在客观世界领域。而在哈贝马斯看来,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作为非政治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推动劳动合理化的实现。哈贝马斯看到了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强调科学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将客观的科学纳入意识形态领域显然不科学。
(三)“意识形态终结了吗?”:浅议世纪争端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马克思所批判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论调纷至沓来。以丹尼尔·贝尔和弗兰西斯·福山为主要代表,他们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结构和政治制度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使得资本主义的矛盾有所缓解,意识形态作为“虚假的意识”,已不复存在。
丹尼尔·贝尔认为,“在西方世界里,在今天的知识分子中间,对如下政治问题形成了一个笼统的共识:接受福利国家,希望分权,混合经济体系和多元政治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意识形态的时代也已经走向了终结。”[7]而福山依据自由主义的盛行和法西斯主义的消亡来说明意识形态的终结。他们都看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现有矛盾缓和的现状而断定意识形态的终结。但是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体系,本身具有阶级性,它作为阶级意识的反映,始终与社会存在发生关联。只要还存在阶级社会,只要还有阶级分化,意识形态就会始终存在,不会终结。或许正如大卫·麦克里兰所说,“尽管在原则上,意识形态会有一个终结,但这肯定是看不到的,甚至是将来。”[8]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今的政治意识形态越来越向世俗化、多样化和文理互渗化发展,也许随着现代化的进展,哲学家会为意识形态概念注入新的血液,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始终不变,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意识形态不会终结。
[1]洛克.人类理解论(下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4][5][6]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8]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孔兆政,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Textual Study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Du Lingfei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has a history of over 200 years.The first proposer Destutt de Tracy put forward this concept as"science of ideas",which therefore has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Different philosopher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ncept.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ncept by western philosophers has experienced the crazy pursuit to cold ignorance.In current politics,ideology has deteriorated into secularization,diversification and mingling of science and arts.
ideology;Marx's ideology;termination of ideology
B022
A
1673-1573(2011)03-0076-04
2011-06-07
杜凌飞(1987-),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校对:艾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