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江流域文化特色文献馆藏的建设研究

2011-08-15刘晓莉

大众科技 2011年6期
关键词:乌江流域馆藏特色

刘晓莉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乌江流域文化特色文献馆藏的建设研究

刘晓莉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介绍乌江流域文化的概况、特色文献馆藏建设的现状,并以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地方特色文献建设为例,探析了乌江流域文化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思路,提出了建设乌江流域文化特色文献资源的具体措施。

乌江流域文化;特色馆藏;建设研究

特色馆藏是指一个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源有别于其他图书馆传统文献类型在内容上的独特馆藏,也可以指一个图书馆中独具特色的部分馆藏,还可以指一个图书馆的馆藏体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地方特色馆藏文献是认识某一区域的工具性资料,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对地方的各种资源做出了详细的记载,地方文献特别是地方志,对区域内山川、地貌、水文资料、森林矿产以及名胜古迹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对于矿藏的开发、水利的兴修,各种人文景观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乌江流域地处黔、渝、鄂、滇四省(市)的边远山区,高山险阻、河流百转、山川俊美、林海茫茫,立体的地形和立体的气候,不仅造就了那里生物的多样性,而且还造就了那里民族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因此,怎样科学地、合理地开发乌江流域的矿产资源及旅游资源,怎样有效地保护乌江流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都必须在深入了解其地方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乌江流域地方文献馆藏建设可为地方政府决策起参考和咨询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所以对特色馆藏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乌江流域文化特色文献的馆藏建设的现状

长江师范学院坐落于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涪陵,是乌江的门户,千里乌江孕育了长师人浓烈的“乌江情结”,使她们自觉地肩负起了传承乌江文化、发展地方经济和开发大西南的历史使命。为了彰显乌江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其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狠抓乌江流域民族文化的建设,打造乌江特色文化的品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所以进行乌江流域特色文化资源的馆藏建设是非常必要的。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们通过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经多种渠道,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现就乌江流域文化特色文献资源馆藏建设的现状作一概述。

1.地方志共收集地方志达320余册。这些地方志有前人所修的,如中国地方志集成中有关乌江流域各区县志基本全部收齐,有《光绪秀山县志》,清道光丁酉版的《施南府志》,清同治四年修的《利川县志》、《光绪彭水县志》,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道光补《石柱厅新志》等地方志。还有属于抢救性地方志,如清代傅玉书纂的《石柱厅志》。李退谷修,朱勋纂,公元1798年成书的《桑梓述闻》。1915年成书的《瓮安县志》。此外还有现代人修的乌江流域各市、县、区的地方志。还有一些镇志,如《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志》、《开阳县双流镇志》、《安顺市宋旗镇志》等等。

2.各民族的史志及文史资料,包含了乌江流域各民族地方史志及文史资料,其中有《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德江县民族志》、《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志》、《秀山民族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贵州少数民族文史资料专辑》、《太平天国时期黔西南白旗起义史料》、《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等等。

3.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研究资料,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其中包括如《土家族区域化通志新编》、《土家族白虎文化》、《湘西墟场文化》、《近代贵州苗族社会的文化变迁》、《彝族毕摩文化研究》、《贵州彝学研究》、《布依族文化研究》、《水族文化研究》、《仡佬族文化研究》等等。还收集到抢救性文献:布依族古籍《古谢经》等。

4.乌江流域及各少数民族教育、文学、艺术、戏剧、语言方面的文献资料包括的范围广,种类多,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贵州苗族教育研究》、《土家族地区教育问题研究》、《武陵地区民族教育的历史与现状》,《鄂西谚语集、湘西谚语荟萃》、《苗族巫辞》、《彝文文字学》、《土家语探微》、《土家族汉语词典》、《武陵苗族古歌》、《苗族理辞》、《思南傩堂戏》、《安庆地方戏论文集》、《土家族传统花灯集》,《恩施堂戏》、《贵州侗族民间歌谣选》, 《布依族酒歌》、《侗族大歌》、《梯玛歌》、《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土家族地区竹枝词三百首》等等。

5.有关乌江流域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论文共收集了2800多篇, 按乌江流域政治、经济、自然地理、教育以及各民族文化分类装订成册。此外, 还有中文刊物56种和一定数量的音像、图片、考察报告等第一手资料。

6.从2002年以来以乌江、渝东南、涪陵等冠名的各类课题共计112项,其中“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乌江流域历代移民与民族关系研究”、“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史研究”,系国家级科研项目。有关乌江流域经济文化研究已硕果累累,已发表有关学术论文272 篇,出版专著、编著19部;获各级各类奖共62项。如具有代表性的专著有《乌江经济文化研究》共两部等。

7.重庆涪陵白鹤梁题刻群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其不仅被列为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题刻群记录了自唐以来1200多年间长江中下游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为利用长江进行灌溉、航运、发电以及城市、桥梁建设等提供了可靠依据。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又是珍贵历史文献,不仅可补史书阙误;还具有较高书法和文学艺术价值,是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

(二)建设乌江流域文化特色文献的具体措施

在乌江流域文化特色馆藏的建设中,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应根据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与优势,根据读者的需要及本馆的服务宗旨和馆里的软件、硬件的实际状况,以及地方藏书协调组织的分工安排等实际情况,制订特色文献建设的基本规划和措施,以本馆为中心,以计算机信息处理为手段,以自身资源为依托,可以优先选择与突出、强化乌江流域文化特色文献为本馆的特色文献资源。

1.收集文献的方法

由于乌江流域文化文献资源建设的内容很多、涉及地域范围广,收集时结合收集的方法,全面开展工作。收集的办法有:(1)是实地考察收集,即深入乌江流域沿江各区县收集地方文献资料。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先后有20 多人深入乌江流域考察,收集了乌江流域50多个市、区县的地方志、以及其历史、民族、民俗、民间音乐等地方文献资料;(2)是征订或购买地方特色文献。通过此方法来增加本馆的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馆藏量。再从馆藏的有关资料中获取, 即从史书中摘取有关乌江流域地区情况的记载。如从二十五史中摘录有关西南土司资料;(3)是与地方政府、博物馆等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缴送制度;(4)是募捐和代征;(5)是从网上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中下载有关的文献资料;(6)是通过交换、复制、析出等。

收集地方特色文献时应该注意的以下几点:(1)坚持调查研究、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找准目标并持之以恒。(2)科学合理分配有限的经费。在文献资源建设上要精心策划、选择馆藏文献,抓住重点,突出特色。(3)学院领导、馆领导要高度重视、亲自抓起。成立组建一支科研队伍,合理分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好特色文献的收集和管理工作。(4)利用网络条件开辟地方文献收集渠道,建立地方文献信息网。(5)积极与市、县(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宣传部、区域志办、党史办、政策研究室、新闻出版等单位建立横向联系,拓宽信息面,形成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收藏地方文献的工作网络。(6)加强对地方文献的宣传力度,争取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2.整理特色文献

首先对已经在馆的纸质、电子数据的乌江流域文化特色文献资源进行整理、确认。可以以名人为主线、以名胜古迹为研究对象,把名人与名胜古迹相结合,历史与地理相结合为特色。并且切实立足于古迹和史料,充分体现历史和现代结合,做到科学性、知识性、文献性三者兼备;其次对收集到的地方文献要及时进行分类、编目等整理工作,根据地方文献资料的不同内容和形式,做好其书目、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工作;第三为了保证乌江流域文化特色文献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使用便捷,应实行统一、集中的馆藏布局,不论文献的类型和分类如何,应单独增设一个特色文献馆藏室。考虑到特色文献资源相对较少、价值较高,除了有较多复本可以投入流通书库供读者借阅外,其他的特色文献资源应在阅览的状况下,不对外借阅,主要是为了对特色文献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3.数据库的建设

建立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高校图书馆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一项基础工作。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考虑完善发展自己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这项工作是长期的、有计划的艰苦工作。首先,要把本馆特色文献资源数字化,通过组织程序,建设书目数据库,也可以编制索引文献、字段、述评、指南等,而且要尽可能地保持图书期刊的原貌。其次也可以对数字化地方特色文献资源进行直接购买,此方法是建设特色数字化文献资源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投资大,却见效快。第三还可以利用网络的搜索和组织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搜索、筛选自己有用的各种信息资源,来充实拓展自己的特色馆藏,达到特色馆藏和资源共享的互动效应。实现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既是提高地方特色文献工作质量,又方便读者的检索和充分利用丰富的地方特色文献资源,让读者进行研究和参考。

综上所述,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展示乌江流域特色文化的民族风情,发展区域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是势在必行。也正如邹华享先生所言,“是一个有始无终、任重道远的历史过程”。

[1] 耿正萍.高校图书馆特色建设和核心竞争力[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2):6-9.

[2] 舒和新,等.皖西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8):15-18.

[3] 吴家芸.乌江流域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状况及作用探析[J].情报探索,2008(7):48-49.

G253

A

1008-1151(2011)06-0223-02

2011-04-29

刘晓莉(1971-),女,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

猜你喜欢

乌江流域馆藏特色
馆藏
特色种植促增收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中医的特色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乌江流域34县市共商保护和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对乌江流域径流影响分析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乌江流域降水径流响应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