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之力作:评《多元文化社会的女童教育:中国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导论》

2011-08-15陆俊勇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1年6期
关键词:女童人类学少数民族

陆俊勇

(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巩固女童受教育权的基础性地位和提高女童受教育的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句话说:“教育了一个母亲,等于教育了一个家庭,甚至教育了整个民族。”

多年致力于教育人类学领域的资深学者滕星教授主编的《多元文化社会的女童教育——中国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导论》一书,于2009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本书以诸多专家、学者在云南省澜沧县举办的师资培训讲座资料为雏形,经过设计、讨论、整理、撰写修改、校对审阅,最终得以定稿。该书系美国福特基金会、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民族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之下,该书以全新的视角,运用不同的理论范式系统地阐释了女童教育,重点研究了中国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本书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实践上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其特点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内容新颖,从多元文化背景的角度审视当代少数民族女童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同样成果斐然。然而,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一些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其中,在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保障少数民族女童受教育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本书的整体结构、内容具有以下逻辑特点: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从整体到局部,从普遍到特殊。本书共十六章内容,第一章为“国内外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历史与现状”,第二章为“少数民族女童教育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第三章为“少数民族女童生存和教育环境分析”,第四章为“少数民族女童教育与政策法规”,第五章为“女童教育与机会均等”,第六章为“少数民族女童与多元文化教育”,第七章为“少数民族女童教育与双语教育”,第八章为“少数民族女童与学校教育”,第九章为“少数民族女童与低学业成就分析”,第十章为“少数民族女童与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一章为“少数民族女童的生理、心理特征与教育”,第十二章为“少数民族女童体质与体育”,第十三章为“少数民族女童教育与教师性别意识”,第十四章为“少数民族女童与社区、家庭教育”,第十五章为“少数民族女童与职业技术教育”,第十六章为“少数民族女童教育与妇女扫盲教育”。

从整体上看,本书内容浑然一体,各章节间的结构关系“藕断丝连”,清晰的结构使得读者对于书中熟悉的或不感兴趣的章节,可直接跳过,直奔想要了解或者喜欢的章节内容。全书整体结构连成一体,各部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各自独立成章。连而不乱、分而不散,这是本书结构体系的一大特点。

本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详细而有逻辑。本书以多元文化理论的视角阐释女性教育、女童教育和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整体内容、结构思路清晰可见,连成一线。书中重点在于叙述、阐释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所在,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并促进女童发展。由于我国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即中华多元一体格局,这决定本书必须从不同视角来全面剖析和透视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方方面面,然后给出不同的参考性、指导性建议和策略,使不同地区、学校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改善、实施。

在论述过程中,所有引用的材料和数据大多是第一手资料及实验项目里的材料数据。数据、资料不仅翔实可靠,而且具有推广性。这也是教育人类学的一大特点。由于教育人类学注重田野调查收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所以书中引用的材料、数据都是经过实地调查得出的。例如在“低学业成就分析”中,就引用了“云南省拉祜女童教育问题”项目的一些资料。其中讲到,在少数民族边远落后山区,低学业小学毕业的学生,根本没有达到国家教育的标准要求,相差甚远;他们甚至不能清楚地读、写、算。这样升入初中的学生,基础太差,学不懂,很难坚持学习,这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辍学率高的原因之一,而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经济因素。流入社会的这些学生不再学习,加上在学校里学到半懂不熟的知识也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相差甚大,渐渐地他们又成了新一代的文盲,这是一个令人痛心和值得反思的现象。这是在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重视入学率、毕业率,而忽视教育质量所产生的严重问题。再如,在论述职业技术与女童教育中,引用了在甘肃省启动的“UNDP/401”项目。项目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成功地把职业技术教育镶嵌到基础教育当中,为发展少数民基础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初级人才,符合当地需求与人民意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一成功经验具有很强的推广和借鉴作用。这些数据和资料都是从实验项目得来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令人信服。

第二,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从教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视角探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在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方面丰富多彩,差异性大,这决定了我国民族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些特殊因素,决定了我们必须区别对待少数民族教育。但是仅从教育学单一的学科理论去探讨少数民族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基于这一点,本书从教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视角探讨、系统总结和完善了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理论。

本书根据内容需要,也使用不同的学科理论视角对少数民族女童教育进行阐释。例如在“第五章女童教育与机会均等”中,主要用到了社会学的学科理论,同时也结合了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不同学科理论的交叉论述使得阐释问题更加清晰明确。如在第九章“少数民族女童与低学业成就”和第十五章“少数民族女童与职业技术教育”中,主要是运用了人类学的多种理论知识,辅之以其他学科理论。在这两章中以人类学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据此做出具体的参考性对策,进行理论建构,明显体现着应用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研究少数民族女童教育。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理论分析与实践指导始终紧密结合在一起,贯穿于每一章节之中。本书在每一章的论述中,从“理论—实践”进行指导,给实践应用提供科学的可操作性的建议。书中不论是在材料引用上,还是研究方法上,都体现了教育人类学的田野研究特点,以贴近当地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比如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这两章中,我国和国外相比是有很大差异的。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南北差异很大,不可一概而论,在对南北双语教育的指导上也是不一样的。北方少数民族聚居相对集中,民族语言适用性相对广泛,并且民族语言和文字同时存在具有相对长的历史时代。而南方少数民族是小聚居,大杂居,语言流动范围小,而且多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这在理论和实践指导上必须差别对待。同样,由于南北的经济文化类型不一样,把职业技术教育植入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授技术内容也就不一样。在论述这些内容时都是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又有学科理论指导。这些都得益于教育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同时,从这些方法中得来的资料和理论也指导了不同地区的民族教育实践。可以说,这不仅是一本普及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知识读本,也是一本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实践的实用手册。

第四,在实践上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书以教育人类学的整体性视角、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努力探索、开发适合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道路,尤其是处境最为不利的少数民族女童。她们的成长、成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关键因素。少数民族女童是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她们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我国未来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素质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如果我国少数民族女童得到良好的教育,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社会发展将逐步走上健康良好的发展道路。反之,将继续沿着:“贫困——人口素质低下——贫困”这种怪圈恶性循环发展下去。书中对当前限制少数民族女童受教育的种种不利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阐释;女童教育关系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考虑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本书还就如何改善少数民族女童接受良好教育的各种建议和策略作出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例如,在“女童教育机会均等”一章中着重强调少数民族女性要提高自主独立思想、要有担当意识;而在“女童生理、心理特征教育”一章中,提出要加强她们的自身健康意识,培养计划生育的思想;另外在“职业技术教育”这章中,强调要多开发适合女性特征的技术知识,如缝纫、刺绣、美容等。

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少数民族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书中讨论了国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社会、民族地区如何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发展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加快社会发展。如书中讲到的:要充分利用好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的捐助、基金会的援助、社会企业集团联合办学与支助以及学术项目人士的力量等,使各方力量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这本书不仅是专业人士的学习资料,也是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方针政策机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良好的科普知识和参考书籍,兼具专业性与普适性。在指导我国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女童人类学少数民族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女童阴道异物、阴道炎需警惕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8岁女童学马术坠亡 父母一审获赔百余万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
我国回族女童教育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