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届全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1-08-15刘德怀,杨洪琴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1年2期
关键词:与会者人类学学者

第二届全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0年12月25日,由中山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桂林举行。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的近50位全国教育人类学的专家、学者和广西师范大学师生代表3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意义,研究范式、研究与实践的本土化,文化差异、文化认同、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一、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意义

教育人类学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分支,探寻教育如何发挥作用,促进人类的生存发展,已成为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使命,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

有学者从教育人类学在中国教育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出发,提出教育人类学是中国的民族研究,是促进教育现代转型的重要力量。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将改变人类看待教育的方式,这是对教育观的一种创新、一种变动。在实践中应不断创新思想,创新教育学科建设认知,从多元理解渐至体系重构。

对此,有学者指出教育人类学是教育学科中重要的独立学科,其研究促进了教育学研究的科学性即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推动教育领域的跨文化研究,如文化战争、异域文化。第二,促进教育学决策的实践性。教育人类学发展重点在于参与式教育决策。第三,实现教育改革的情境化。教育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研究相融合的最佳途径。

二、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

教育人类学通过多学科、跨文化、多视角审视教育利弊,多维度评估不同形态教育的有效策略,寻求我国尤其是区域教育发展方式。

与会者的基本共识是,教育人类学不应拘囿于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且应有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独特立场。教育人类学把教育放在自然、人文和社会背景中,全面考察人类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影响,渐现出多视角的研究范式,有学者提出,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哲学等学科视角都可为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拓展视域。对此,有学者主张从“研究他者”的角色,以“他者视角”做整体他考,在场分析及在场的研究,实事求是,真实描述观察所得现象,进入他者的文化系统中,将个别化文化与文化系统相联系,在当地生活语境中准确理解,尊重他们的表达体系。而有的与会者则从公共管理的视野开展人种志的研究,认为教师应用人种志的方法研究。应到学校入课堂蹲点观察。

有学者从教育技术研究与人类学研究的关系出发探讨教育人类学,阐述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与人类学方法的关系后,从教育技术的角度解读了人、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有的从“班集体”的社会化视角探讨具有共同体特质的中国班集体与个人主义主导的美国班级的文化差异,阐述国内外对于班集体的不同价值取向,导致中国留学生在异国所发生的文化冲突,所困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差异。

三、教育人类学的本土化研究

关于学科引进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应当探讨引进的价值、意义,关注其水土不服的状况,探讨如何实现入乡随俗,最终达到本土生长的路径,避免如30多年前学科引进时全盘接受的倾向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应本土化,学科体系应立足于本土探索,研究方法、方法论应强化本土实践。此外,应致力于满足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本土诉求,如学术刊物创办、学术会议交流合作等。对此,有学者从多元文化教育本土化问题出发,主张应让相关理论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教育与民族关系的历史脉络之中,达到高度的本土契合性,在扬弃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之后,将其与我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促进其本土转化,丰富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理论和方法。

有学者对西南地区尤其是广西的教育人类学做了大量的研究,其首先从自然生态、族群与文化、区位优势探讨了广西区域人类学场域特征,向与会者介绍了广西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情况,涵括文化与人文发展的研究,社会与人文发展的研究,自然与人发展的研究,基于人类学的教育原理研究四个方面,认为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当下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有的与会者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几个问题进行实践探索,提出应加强从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研究双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注重应族而异、应地而异、应时为宜、打通决策、政策与应用实践之间的联接空白区。

还有论者对村落教育的弱化表示担忧,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教育作用在减少,家庭教育作用在断裂,社区教育在缺失,民族文化教育作用日趋匮乏。优秀的学校教育集中在乡镇之中,村子中学校的师资问题颇多,教育发展不平衡。其进一步阐述了村落教育如何回归,如何重建,回归何处的问题,指出教育人类学为此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四、教育人类学与教育

教育人类学是教育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教育人类学以广阔的视域理解人、研究人,把人放到具体社会文化场域之中,放在全部作用因素中来认识与教育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教育作用人、培养人的问题。与会者就教育人类学与教育的探讨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有论者指出了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选择的关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产物,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民族文化传承制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教育文化传承也是教育的目标。但从另一种角度上讲,民族文化亦服务于教育,教育对文化传承起到促进和制约作用。

关于文化模式与教育问题,有与会者提到山地少数民族芭沙苗族、贺开曼迈老寨存在的一些教育问题,如他们的信仰,生活、生产活动,以及少数民族教育滞后原因,认为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是制约教育发展瓶颈。

五、教育人类学与文化传承

教育人类学以全人类大教育为宗旨,揭示各种文化背景中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教育差异,并力图探寻出消弭这些差异的对策,反对教育中的种族和阶级歧视。为此,不少与会者揭示了探索的过程和发现的问题,并进行了实践探究。

对于文化的差异,有学者选取了桂北、龙胜、云南边境为样本,研究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有学者从教育层面指出,个体对文化偏见的克服,少数民族自我认同,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冲击着国家认同感。应正视文化差异,立足文化多元,和而不同,理解新文化,这实为一种世界文化融合与反思批判的过程。

对于乡村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学者从社会学、教育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视角谈教育,集中提到关于新疆的民族教育问题。论者指出,新疆双语教育突出的核心问题双语教师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数量短缺,结构失衡,素质不高;中学数量缺乏,汉语水平低,汉语授课能力低;结构失衡,超缺编现象并存。

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的构建,有论者指出,应强化的文化的梳理与记载,积极进行传统文化修复,如恢复民间仪式、器物、舞蹈。其修复途径有文化中心建设、交流与合作,应尊重文化传承对享受者的特殊意义,尊重承载者的人格和价值,调动享受者的能动性。

此外,对于民间文化融入教育体系,有论者对民间文化融入幼儿园整体教育体系进行实践探索,认为,民间文化融入幼儿园整体教育体系是中国教育人类学本土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多元体现之一,是对教育人类学核心价值立场的坚守。民间文化是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应有内在的吸引力;民间文化与学前儿童特点的内在契合体融入得以实现并效果好,如中国神话、二十四节气、游戏、地域文化等。人类应考虑对融入幼儿园整体教育体系的民间文化的筛选尺度,挖掘其深刻教育内涵。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德怀、杨洪琴撰稿)

(责任编辑苏二利/校对舒澍)

猜你喜欢

与会者人类学学者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学者介绍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