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地位与教育伦理重建
2011-08-15侯彦斌
侯彦斌
(兰州城市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论教师地位与教育伦理重建
侯彦斌
(兰州城市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教师地位问题是造成当前我国教育伦理失范的根源。理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摆正教师的位置,是解决教育伦理问题的根本举措。正确认识教师地位的出发点是教育活动的本质,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劳动特点以及教师的作用等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
教师地位;教育伦理;教师;学生;学校
近些年来,一再出现的学校事故、校园暴力,不断刷新着当前我国学校教育领域师生关系紧张的“案例”。这种大有增多之势、并通过媒体的炒作甚至耸人听闻的“案例”,一再提醒人们必须注意我国当前师生关系的变化或者退化。表面看来,这属于师生关系层面的局部问题,但实际上暴露了我国教育领域内的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即这些事件、案例看似反映了当前紧张的、存在严重危机的师生关系,实际上却是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了当前我国教师的地位问题和由此暴露出的教育伦理失范问题。
一、教师地位的“应然”与“实然”
教师问题是我国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澄清教师的地位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在我国,曾经有一段极“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教师的应有地位没有得到正确认识,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我国被贴上了“臭老九”的标签,成了批判的对象,教师的应有地位荡然无存。“在一个搞了几十年极‘左’路线的国家里,从教育理论上阐明教师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重大作用,绝不是无谓的事”。[1](PP.407-428)而当下诸多教育问题的出现,也无不表现出人们在对待教师地位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科学、不客观、不合理的认识。
(一)教师地位的“应然”诉求
正确认识教师的地位,必须从教师工作的性质、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教师在教育、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教师劳动既要消耗巨大的脑力,也要消耗巨大的体力,是一种独特的脑体结合的劳动。当然,现代社会的许多职业甚至所有的职业都既要消耗脑力也要消耗体力,但总体来看教师在劳动中同时消耗的脑力和体力最大。教师既要像科学家那样付出艰辛的脑力去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要像歌唱家、播音员甚至搬运工一样付出艰辛的体力。而且教师绝大多数时候是同时付出这样的脑力和体力的。因此,教师应该获得较高的经济待遇,从而保证他们生理上必须的物质和能量供给,即他们为了维持生命和恢复体力必须的充足食物营养和居住、休息环境。
教师劳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复杂性和由此而来的创造性。教师劳动可以看作是一种最复杂的劳动。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最根本是因为教师劳动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而是有意识、有感情、有个性并作为社会一员的人类个体。教师在劳动过程中不但要熟悉所教内容,而且要了解其工作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既要注重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他们,又要注意他们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劳动是最有创造性的一种劳动。《学记》里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一个主要的含义是说越是经验丰富的教师越是理解教育工作的复杂性。惟其“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惟其“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正是在这种“自反”、“自强”当中,千百年来教师们前仆后继地进行着他们独一无二的、坚苦卓绝的伟大的创造。另外,教师劳动还具有长期性和迟效性的特点。这首先是指教师劳动的周期长、进展慢,其次是指教师的劳动结果不大可能像生产物质产品那样可以精确计算,教师劳动的成果只有经过较长甚至很长的时间之后才能见到。总之,教师劳动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应该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好的经济待遇。
教师地位问题和教师在教育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关键,而通过教师把人类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文化知识以间接经验的形式传递给下一代是人类社会继往开来的最佳选择和最好捷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者是教育活动本质特征的体现者。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教师在社会中、在教育活动中、在学校中理应处于关键、主导、主体的地位。
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育,是全部教育工作中最核心、最主要的部分。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的质量,归根到底是由教师来实现的。列宁对此有着极为精辟的论断:“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讲授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这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一切‘监督’、一切‘领导’、一切‘教学大纲’、‘章程’等等,所有这些,对于教学人员来说都是空谈。任何监督、任何教学大纲等等,绝对不能改变由教学人员所决定的课业方向……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不是由地方组织的良好心愿决定的,不是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也不是由‘教学大纲’等等决定的,而是由教学人员来决定的。”[2](PP.114-116)邓小平同志也曾明确地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P105)所以说,教师无论对人类个体还是对人类整体来说,其工作都具有严肃性和所负责任的重大性这个特点。这是教师应该获得良好的经济待遇和较高社会地位的根本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三条指出:“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第七条还就教师应当享有的权利作了规定,包括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以及按时获取工资报酬等权利。这说明在我国,教师享受较高、较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也是法律所规定的亦即国家的意志。
(二)教师地位的“实然”考察
但是,教师地位的实际状况,即“实然”存在,和教师地位的“应然”诉求之间,仍然有着一定的差距,在某些层面,甚至完全不能和教师应有的地位相适应。
1.教师的经济状况堪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教师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如果综合比较行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就会发现目前我国教师的收入水平尚不能完全和教师的工作性质、劳动特点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适应,因而尚不能吸引更为优秀的人才参加教师这一职业。“教师的清贫生活不仅表现在收入低微,还表现在住房、医疗等方面”,尤其在“住房方面,灵魂工程师的生存空间也小得可怜”。[4]据报道,某县很多农村教师由于收入太低被迫在课余时间四处打工,农村教师的收入只相当于县城教师收入的70%,教书收入不如农民种菜。许多大城市的教师,其收入并不能保证他们能够像学者那样生活,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正常工作之余尽量通过其它途径获得一些额外的报酬以贴补家用。而这又客观上影响了教师职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这也是我国教师队伍素质未见明显提高的根本原因。低微的经济待遇,生活的清贫,已严重地动摇了“教心”,使我国教育事业出现了滑坡。[4]由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使得教师原本有所增加的收入水平又大大缩水。学校贫穷只是穷了教师,而教师穷了,却穷了祖国的教育。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多次在讲话中指出,要让教师职业成为最受羡慕的职业之一。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仍然是个极其现实而且根本性的问题。
2.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经济待遇如此,那么社会地位如何呢?一个流传颇广的笑话说,一位乡长在全乡劳模表彰大会结束时安慰未受到表彰的教师群体,并告诉他们不要失望,因为他已下定决心明年从教师当中提拔一名商店售货员。如今这个故事仍会让许多听者哑然失笑。如果说这个笑话只是记录我国教师群体的真实过去。但实际上,当前我国还是有许多人对教师应有的地位存在错误的认识。某省一位师范新生,报考时在三类学校中共填了四个志愿,且每一类的第一志愿都是师范。可是,在他接到录取通知书,有三件事深深刺激了他:一是他的一位亲戚“前恭后倨”的异常变化;二是给他办粮油户口关系的女同志不屑一顾的冷漠态度;三是村长的挖苦嘲讽。一个职业的社会地位从根本来讲是由其经济待遇决定的。经济待遇的低下和社会地位的错位,使得师范院校难以选拔到优等生源,难以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来加入教师队伍,这也是多年来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
3.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人翁”地位存在着偏离
毫无疑问,我们从文本上一直表述了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人翁”地位。但是,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在实践中经常出现偏离。2006年,某大学将五十四名正副教授“正式解聘”后,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在多数人看来,教授“下课”具有破冰意义,即打破了我国实质上的“终身教授”制度,有利于鼓励竞争和创新。但是,也有人认为,教授在大学中应是主人而非雇员,因而关注的是“谁来解聘”这一问题。认为如果赋予大学行政系统以解聘教授权,将“不但对教授的主体地位和精神状态、日常生计构成险恶的威胁,甚至会进一步改变大学作为教育和学术研究机关的性质,导致大学精神、大学灵魂的沦丧。”[5]继续追问这一问题显然不是本文的主题。但仅就存在这样的争论看来,目前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事实上,每一个教师都对自己在学校中的“实然”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果说“表彰主要是口头的,鼓励主要是精神的”描述的是教师尴尬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那么,“关键而并不重要”就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生动写照。他们确实是教育活动中“关键”的当事人,但他们并不是教学制度的决策者、设计者。在某些时候,甚至连唯一的“评价学生权”也在种种干预之下丧失殆尽。他们只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普通因素,只是教学的机器,是随时可以替换的螺丝钉,扮演了一个并不重要的角色。
先秦思想家荀子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6]一个国家最大的危机就是教育的贫乏。伤害教师无异于伤害教育,而伤害教育等于伤害国家的命脉。“杨帆事件”之后,除了给当事人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的观点外,我们还清晰地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维护传统“师道尊严”为取向的教师地位观和由此而来的传统教育伦理意识;另一种是以“自由主义”为取向的教师地位观和由此而来的自由主义教育伦理意识。然而,正如我们在各种报道、评论中所看到的,褒贬的双方同时刺痛的只有中国当前的教育伦理现实。教育伦理失范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危害也正如事件当事人说的,真的已经到了关系国家安全的地步。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做,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伦理?
二、教师地位与教育伦理失范之间关系的理性思考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是人类文化传递的手段或工具。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其出发点和归宿以及参与者和直接关系者都是人。可见,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实践活动。教育的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教育活动在历史上、甚至在现实中一直是最容易成为被任意妄为的领域,最容易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甚至破坏。正因如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步的人们为了保证教育活动按照某种更“合理”的方式运行,从而更容易地达到他们认为的更为“合理”的目的,想方设法安排、设计、建立了教育活动的各种结构方式和组织制度。随之,作为这些方式和规则精神性因素的教育伦理也就逐渐形成了。
教育伦理主要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道德关系,其核心问题直接指向教育活动中各种规章制度的科学性、民主性和由此保证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教育者德性的完善。其中,教师地位问题被当然地看作是教育伦理最核心的问题和教育伦理价值倾向最直接的体现。
某种教育伦理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规范某一个历史时期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精神性因素。但教育教学活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伦理的相对稳定必然被打破。也就是说,如果现存的教育伦理不能适应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
教师地位失当对学校教育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教育伦理失范。“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具有‘学生感’或‘向师性’。这种建立在教育对象自身求知欲望基础上的积极的心理倾向,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必要前提。”[1](PP.407-428)学生对教师的这种“向师性”,必然是以诸多因素为条件方可形成的。除了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对教师个人品德素养的敬佩爱戴外,一个更为基本的条件是学生从教师身上能不能体验到科学知识的价值和人类文化的魅力。如果学生通过观察他们的老师得到知识并不怎么有“价值”的结论,试问他们哪里还会有什么“向师性”?当前在各级各类学校出现的“厌学”风,必然地和教师的生存状况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有研究者严厉地指出,现今中国的大学“至多是个仿真的系统。”[7]认为中国的大学具有作为大学应具备的各种外表,但其内部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没有区别,由于官本位意识的强化,支配大学运转的是行政权力而不是学术权利,作为保障教育目标实现的行政管理反而成了制约教育发展的枷锁。在此氛围中,教师地位焉得不偏离?教育伦理焉得不失范?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师生关系的蜕变。教师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堕落为以功利主义为参照、暂时的互利互用。师生都比较关注对方的可利用价值,衡量的眼光不再聚焦在人和学问上,而是集中在各自在世俗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关系上。当学生对教师有需求的时候,他们或许表现出“尊师”;而一旦认为教师已经没有可利用的价值,部分学生就会选择“辱师”。师生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堕落和破碎。同时,师生双方深刻的互相不信任,从更深的层面导致了教育伦理的失范、失调。
可见,教师地位失当是造成教育伦理失范的重要根源,摆正教师在学校教育生活中的应有地位对于重建教育伦理已经是个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
三、尊师:从价值性尊重走向理性尊重——摆正教师地位、重建教育伦理的“应然”举措
教师地位问题关涉教育伦理重建,这实际上不是哪一个人突发奇想的新问题。然而,这的确是一个认识起来容易实行起来难的老问题。从“应然”的角度来看,摆正教师的地位、理顺教育伦理有以下几个措施是无论如何绕不开的。
(一)建设和谐教育,以信任为基础,建立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校、学生和学校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新机制,夯实教育伦理的精神基础
作为规范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精神性因素,教育伦理的精神基础自然是问题的关键。教育伦理不是一种结果,而是引领人类的教育活动不断向教育本真接近的过程。信任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而爱是建立信任的基础。教育伦理应以信任为价值取向。而当前的教育伦理中弥漫了太多的不信任。这种以互相不信任为前提的氛围是教育伦理失范、教育缺失其本真的情感基础。许多针对学生的管理措施和对教师的监督措施,实质上是以对学生和教师的极端不信任为前提的。而以不信任为前提建立起来的规则系统是对教育伦理的践踏,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来说,是一种粗暴的野蛮行为。因此我们应当深入检讨当下我们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学校管理体系,深刻检讨我们的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体系。
(二)学校教育应切实确立教师的主人地位,承认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要依靠者,并确立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
作为价值规约,教育伦理必然试图“约定”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本然职责和功能,并将这种“约定”视为唯一“合理”的存在方式。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教师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的专门人员。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教师在学校中直接承担了培养人的主要活动和基本活动。这种被称为“教书育人”的活动既是教师的天职或本职工作,同时也表明了教师在学校中理所当然应处于主人的地位而不是雇员的地位,居于主体、主要而不是客体、次要的地位,起主导而非被主导的作用。
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这里讲“确立”二字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思考:
首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其余都是其次,应当充分肯定教师完成本职工作的贡献。作为教师,首先应当尽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作为学校,应主要依照教师完成本职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应当承认教书育人的价值,充分肯定那些科研数量一般但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工作。
其次,应当尊重教师的教育教学自主权。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由此应当肯定,教鞭应掌握在教师的手中,而不是其他人员的手中。校长不应该准备了板子打教师的屁股,更不应该把板子交给学生,放任自流。
(三)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精神必然地决定于社会存在,虚幻的精神也只能被合理地解释为是颠倒的世界的反映。要改变教师地位、重塑教育伦理,根本在于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的改善。虽然目前是新中国历史上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最好的时候,但相对于教师劳动的特点和职业性质,尚不能完全符合,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既是摆正教师地位的内在需要,也是真正体现知识的价值,真正贯彻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彻底稳定教师队伍、大幅度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素质的根本要求。
当然,以上从价值取向上拨乱反正以夯实教育伦理的精神基础,建立制度以保证教育伦理的正常运作以及通过提高社会地位、改善待遇为教育伦理提供物质基础,只是从“应然”的角度进行思考的结果。摆正教师地位、重建教育伦理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路,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参与。
另外,由于教育者德性的完善是教育伦理的又一重要方面。因此,教师群体的崇高地位要由国家和社会予以保障;而对个体教师来说,其“崇高地位”只能由他 (她)自己通过崇高的品德和优良的素养获得。所以,一方面应当使教师职业成为全社会最受羡慕的职业,另一方面应使这种羡慕成为理所当然的羡慕。以此彻底使师生关系走出迷雾,从寒碜的价值性“尊师”走向理性尊师。重建的教育伦理应当向全社会表明,尊师就是崇尚知识、崇尚人类的科学文化,并且是一种和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进步同一方向的理念与行动。
[1]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 [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
[2] 列宁.论国民教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 朱永新.“老九”咏叹调.http://www.yuwen15.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21.
[5] 林少华.谁让教授“下课”了?[J].读书,2006,(12).
[6] 荀子·大略.
[7] 张文凌.大学为何远离学场 [N].中国青年报,2005-12-02.
On Teacher's Statu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al Ethics
HOU Yan-bin
(Educational Department of Lanzhou City's College,Lanzhou,Gansu,730070,PRC)
In China,the present devi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ethics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teacher's improper status.The best possible measures that remain as availabl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under discussion fall on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teacher's role i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recognition of teacher's function.All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recognition ofteacher's status include such objective educational principles as the essence of teaching activities,the nature of teacher's care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work,and teacher's functions as well.The essay probes theoretically into the teacher's status and the essential measures available to modify the devi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ethics.
teacher's status;educational ethics;teacher;student;school
G 40-059.1;G 451
A
1674-5779(2011)02-0080-05
(责任编辑陈育/校对云月)
2011-02-27
甘肃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大学生危机心理应对及其班主任实践创新模式”(1011-10)阶段性成果
侯彦斌 (1977—),男,甘肃天水人,兰州城市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