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难点问题的破解

2011-08-15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研究性评价学校

● 刘 堃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难点问题的破解

● 刘 堃

新课程是建国后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改革。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新课程对普通高中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方式、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等都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尽管新课程在普通高中已经普遍实施,但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适应了新课程,一些学校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点”问题。笔者就职于山东省实验中学期间,亲身经历了新课程改革工作,经过几年认真而艰苦的探索,我们曾经有效地破解了新课程实施中的若干“难点”问题,推动了新课程在学校层面的全面实施,实现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由于办学条件、教师水平、生源等的不同,不同学校对“难点”的理解会有所不同。笔者在此无意论证“难点”的普遍性、共同性,只是阐述自己对新课程几个“难点”问题的认识、理解和有效破解之道。期望对普通高中的实施者们有所启发。

一、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学校按照内容相近的原则,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成两部分,即: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把15个学分分解到每个部分中去。

(一)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实施

为保证活动效果,我们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全员参与,成为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的主体。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班主任负责统筹和管理。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至少由5人组成。社区服务以爱心社、志愿服务小组、学雷锋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每个小组至少由3人组成。在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落实活动规范,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 “四落实”。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要如实填写《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报告》,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记录。

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及从中的积极体验和真实感受以及认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增强安全意识。在组织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难点在于过程性的管理。我们根据研究性学习的推进阶段,采取了学校管理及时跟进的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1.准备与动员阶段

学校集中时间,一般是利用暑假对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培训,重点让教师掌握如何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确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与完善、研究过程中的答疑指导、数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撰写报告、评价总结),经过培训且考试合格的教师才有资格担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

在做好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开展通识性培训。我们把培训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

研究性学习的常识学习(界定、意义、程序、成果展示)(1课时)

研究性学习常用方法介绍 (重点讲解文献法、调查法以及常用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3课时)

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导 (重点讲解选题原则与要求,学会科学选题)(1课时)

研究方案的制定(学会写研究方案,填写开题报告)(1课时)

研究性学习的中期交流与结题评价要求(了解中期交流的要求,掌握一般的研究报告格式并以适当的形式展示个人成果)(1课时)

通识学习的巩固(教师采用一定的方式检查学生通识学习的情况)(1课时)

共计8课时,在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结束,完成通识课程授课任务。

2.分组阶段

学生完成通识培训后,根据教师推荐的课题,集体讨论的选题,或者自选课题,按照兴趣相同、自由结合、共同完成一个课题的原则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一般每组学生3-6人),自选组长,并选择指导教师。

3.开题阶段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各个小组确定并完善自己具体的研究子课题(即确定与主题有关的更小的研究领域),制定各自的课题研究方案,填写开题报告。然后,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题论证会,一般安排在确定选题分组后的一周内。评审通过后的小组开展具体的研究,不合格的小组,需要重新修改后再通过开题论证。

指导教师根据与学生讨论后的各个小组的课题以及课题研究方案,撰写指导各小组研究的指导教案。

4.中期评价阶段

从正式开展研究到结题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研究做中期检查与评价。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资料积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情况等。对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对于在研究中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学生小组间交流、寻求校外帮助等方式予以解决。

指导教师根据需要集中时间安排一次中期检查与评价,由课题组长汇报本小组研究进展状况,阐述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下一步的活动计划与安排等。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实施进度,督促学生按计划开展研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另一方面学生要不定期和指导教师见面,研究中有了问题及时向指导教师反映,寻求帮助;指导教师也要主动找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感受、体验与收获,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5.结题阶段

以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研究成果展示形式,教师指导学生填写结题鉴定报告。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结题报告会。学年末,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各小组将研究结果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可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的答辩。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对于优秀研究成果,由指导教师推荐给学校,通过“学子论坛”或其他形式向全校展示。

二、关于学生发展性评价

新课改要求打破传统上单一的评价模式,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我们通过采用“分层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行动态的、个性化的、全面的评价机制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

(一)基本构想

——在评价目标上,关注每位学生在其已有水平上的提高,关注其道德、生活观、人生观、情感、态度、意识、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发展,关注个人生活化、多元化,过程性的动态发展。

学校不以学习成绩和行为举止为唯一评价依据,而是通过分层评价,将评价结果作用于学生的发展过程。个性化奖励机制是以激励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机制。我们认为,这是对学生素质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

——在评价内容上,探索体现学生个体主动发展的指标体系,力求全方位评价学生发展状况。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突出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表现。评价需要考虑个性特点,但决不是以个性特点来掩饰或否定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我们提倡,在整体素质达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长或特色。

——在评价方式上,探索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注重过程性和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建立具体的评价管理手段,设立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自己将修身记录单、社会实践记录等资料放入成长档案袋。学生在高一入学后,首先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育人目标,然后依据个人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个人三年及其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基本方案。在学习与生活等实践中,以此目标与方案贯穿始终。学生要做好“个人成长记录袋”的填写工作,并不断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反思,有机结合班组评价、全校评价,在每个学年(或学期)结束后,形成综合评价个人预期发展的目标。

(二)具体措施

1.整合学生社团

学校将学生社团建设锁定为学生道德践行、人格培养和创新能力体现的重要途径,将学生社团打造成连接社会、连接课堂、连接生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桥梁。

目前,学校已有爱心社、国学社、京昆社、雅风社、民族管弦乐团、校园心理、空间杂志、校园电视台、学生谏议团、左岸文学社、舜泉历史研究社、英语口语社团、平面广告设工作室、数码摄影工作室等近三十个学生社团,参与学生达2000余人。

欲成大器,先学做人,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熏染,汲取德性修养的精华,学校还启动了以“诚信、责任、礼仪、仁爱、尊重、公正”为目标的“修身行动”。通过开设诚信考场、拟订修身格言、评选“文明礼仪之星”、道德内省与体验等活动,有计划地雕塑学生的良好品质,考察并记录其品德养成情况,熔铸学生的文化人格。

“修身行动”实行阶段性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的原则。每学期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每三年一个周期,完成六大修身目标的教育。

“修身行动”实现了传统文化、时代特征与学生品德教育的完美结合。通过修身,学生言行进一步规范,文明礼貌意识增强,校风校纪得到进一步改善,收到良好效果。《齐鲁晚报》、《济南时报》、《现代教育导报》对“修身行动行专题报道,称“山东省实验中学修身做人教育,抓住了当今人才培养中最匮乏的东西”。

2.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学校近年来组建了学生成长指导中心,积极探寻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成长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合力作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发展、素质提升进行全面指导,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由事后诊断治疗变为事前干预引导,使学生成长走上科学系统、持续发展的道路。

该中心由导师指导委员会、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学生素质拓展指导委员会和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四个机构组成。

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设置由全日制心理学本科毕业的专职辅导教师,拟订心理辅导与咨询计划,针对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成立导师制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发挥任课教师在新课改中的指导和教育作用,营造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推动师生之间积极平等的充分互动、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做到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关心学生成长,热心教育,热情支持学校或班级工作,具有比较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并有较好教育效果的家长组成。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家长自荐或班主任推荐,经学校研究,征求个人意见后确定。

素质拓展指导委员会遵循“全面打好基础,发展爱好特长,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办学指导思想,素质发展指导委员会应进一步挖掘校园文化的深刻底蕴,满足学生个体成长的不同需要,广泛汲取社会资源的教育价值,搭建起学生自主发展的无限空间,构筑起学生素质拓展的精彩舞台。

3.实施个性化奖励机制

学校本着突出学生个性化奖励、突出学生榜样激励作用、突出学校特色的原则,从2002年起构建起有自身特色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包括设“登攀”奖作为学校对学生奖励的最高奖项;设置 “实验之星”一级、二级、三级奖章系列和“励志”奖,同时,在评价,激励、褒奖学生方面,赋予班级更大的自主权。

秉承山东省实验中学“为每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的教育理念,学校为教师工作赋予了一个全新的角色——“学生成长规划师”。

学校为每个学生制作了能充分反映其成长的个性化发展记录袋,其中除了常规的学业成绩记录外,还有三项与众不同的内容:“人生规划书”使新生在入校的第一天便形成对个人成长强烈的责任意识;“个性解读报告”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的个性,班主任通过批语表达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欣赏、建议和指导;“成长阶段性评估”则用来帮助学生不断检视自己的学习、生活的足迹。

三、关于选课走班

(一)课程思考

选课走班是新课改条件下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改革首次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概念引入学校课程,从而使高中课程结构和课程管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必修与选修并行的设置,形成了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由于大量选修课程的开设,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天赋、兴趣、能力及未来职业目标,选择对自我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

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应根据学校的条件、设施、师资等情况进行整体的部署。在让学生完成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后,根据各年级的情况合理的安排课程尽量开设更多的选修课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因此,选课走班就成为学校适应课程变化、满足学生需求的一个新探索。

(二)具体实践

学校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和山东省教育厅的精神,积极实施基于模块的学校特色化课程设置和学生个性化选课走班制度,逐步建立起了具有本校特色、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1.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适合个性化发展的选修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对选课与走班做出明确规定:根据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要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学校高一年级选择开设部分国家必修课程,同时开设部分校本课程及研究性学习课程。必修课的科目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和设施条件来确定。必修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行政班教学,逐步实现滚动开设,学生可根据学校课程的滚动设置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体育、艺术课程和校本课程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并以走班的形式予以实施。

高二年级除第5学段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继续开设第5个必修模块,生物开设必修之外,其余学科(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全部进入开设选修课的阶段。到第6、7、8三个学段时,所有学科全部实行自主选择、跨班选修。英语课程按不同层次设计多个模块,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按不同方向设计多个模块,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的要求,适应了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

选修课由原来的学校统一“选修”,变成了学生个人选修,真正实现了把选修权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份个性化课表,实现自身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进入了走班选课单。学校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校本课程,分别统一安排在同一时间实施年级大走班。研究性学习课程周五下午两节联排,按照指导教师群组,供学生自由选择,学校还提供了上百个课题方向供学生参考。

目前,学校课程开设完全符合国家要求,高二年级选修课程开设达到总选修量的75%。

2.形成了单元走班和年级大走班相结合的模式

选课与走班教学必须根据各个的校情、学情来运作,先进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形成自己的特色,契合自己的实际,才能有生命力和实效。

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实行全年级的大走班模式,除此之外的课程,都采用单元走班模式。

具体做法是:学校提供课程设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发展规划,在网上进行自主选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各班每一模块的选课人数进行数据统计,结合教师资源、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按照“师生尽量互相熟悉,学生尽量就近走班”的原则,进行单元划分,并配置相应的师资。这种单元划分的最大特点,是在学生选课基础上进行教师配置,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体现了学校“为每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的办学理念,又兼顾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使选课走班方案切实可行。

3.建立起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并行的管理体制

针对学生实行选课走班带来的变化,学校分门别类地进行了专题研讨,先后制定了走班体制下的班级管理、教师管理、学分管理、学生考勤管理等相关规定,确立了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并行的管理体制形式。

行政班保持不变,由班主任负责,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及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除按自己的课表到模块教学班走班上课外,早读、升旗、课间操、自习课、班会、卫生大扫除、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以及其他集中教育活动,均在行政班进行,由行政班班主任按照学校要求负责统一组织。由于行政班教室兼作教学班教室,学校对学生物品,在行政班附近走廊,实行统一柜橱管理。

教学班管理实行模块导师负责制,模块导师是教学班的核心,是模块教学班中教学、纪律、财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还负责对教学班学生实行严格的考勤。模块导师由教学班任课教师担任,任课教师担任几个班级的模块教学,就相应担任几个班级的模块导师,教学班实行走班小组制管理:以原行政班为单位,将学生划分为几个走班学习小组,固定学生座次,其综合表现与行政班评比成绩挂钩。实行走班小组制管理,就在教学班中形成了数个新的竞争团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教学班还配备了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走班组长等学生干部,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职能。

制度健全、规则明细的配套管理机制,确保了选课走班后各项工作的“无缝隙”管理,促进了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4.实施了选课走班的网络化管理程序

学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从选课到课程管理,“选课—形成课表—考勤—学分管理—评价—评教”各个环节全部实现了网络化管理,保证了选课走班组织管理的高效率、高水准。

一个模块结束后,模块导师根据学分认定考试或考核成绩、学生的修习时间和作业,课堂表现等学习过程表现,提出认定的初步意见,通过网络上报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下设的学科组,对模块导师提出的初步意见和学生相关资料进行复审,最后,由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认定意见。对于学分不予认定的学生则及时通知本人和家长,并说明理由。对于没有通过学段考试的学生,可以补考或重考,通过后方可认定学分。

网上管理保障了学分管理的规范实施,从真正意义上跳出了只重结果的评价模式,更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保证了过程性评价的落实力度。

5.通用技术和艺术、体育课程的选课与走班

通用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为保证其高质量的开设,学校建立了专门的通用技术实验室,成立了通用技术教研组,积极购置所需的机械工具等相关物品。通用技术课教师由电教、信息及有此专长的物理教师担任,开课前全部接受了集中的专业培训,确保了这门新开课程的教学质量。

学校的通用技术分为生活常识类,技能技巧类、实用技术类三大类型。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们对通用技术课的学习热情高,参与性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学生设计了大量的新颖,有创意的技术方案,制造出许多有价值的模型。

学校创造性地开设了具有新课程雏形的“艺术自助餐”,由7位艺术老师同时给3个班的学生上课,7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上书法、剪纸、卡通画、音乐欣赏、键盘、声乐、健美与舞蹈等课程,由学生自选。新课改实施后,学校将原有内容与国家选修内容进行整合,能融合的合并为国家课程,不能融合的改为校本课程,高一年级仍开设7个模块的选修课。

艺术选修课不仅陶冶了学生性情,提高了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还缓解了学习压力,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我校的艺术选修课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体育方面,我校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高中阶段熟悉和掌握一两种体育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原则,进行走班制教学。目前,学校共开设了五个选修项目和田径必修与健康教育课程七大类,即(篮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健美操),再加上田径必修和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在每学期开始进行项目(模块)自主选择,按教学班走班学习。健康教育课程贯穿于整个高中三年,每学期安排不少于四课时的健康教育理论教学,最终修完11个学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

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必要的选课指导制度,规范的学习过程管理和评价,科学的网上学分认定制度,一起保证了学校选课走班的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们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新课改的大力推进和深入实施,是一项势在必行、意义重大的宏大工程,是每一所学校都要必须正视更需重视的重大改革。学校的新课改已实施整整六个年头,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符合新课改理念、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独具实验中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高效的课改管理机制。我们坚信,只要目标坚定,方向正确,实施科学,新课改将会愈来愈接近新课程方案所期望的理想效果,让学生、教师、学校、社会更加受益。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

(责任编辑:张 斌)

刘 堃/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研究性评价学校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学校推介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