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玻璃产业发展探析——以沙洋县为例
2011-08-15赵德洪尹小雨
○赵德洪 尹小雨
(沙洋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沙洋县地处江汉平原,位于汉江下游首段西岸,全县总面积2044平方公里,现辖13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拥有64万人口。1998年12月,沙洋撤区设县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的发展,规模企业由1999年的30家发展到2011年105家(新口径),平板玻璃和玻璃制品生产企业由过去的1家演变发展为5家。
一、沙洋玻璃产业历史沿革
沙洋县平板玻璃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后港镇。1982年,后港镇政府在农业机械站的原址上,动工兴建平板玻璃生产项目,1983年年初投产,荆门市第二玻璃厂正式诞生,成为沙洋县第一家玻璃生产厂家。据荆门市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记载,1985年,荆门市第二玻璃厂占地面积42800平方米,员工305人,资产总额24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05万元,当年生产能力为年产平板玻璃9万重量箱,实际产量7.49万重量箱,实现工业产值(1980年不变价)236万元,增加值42.6万元,利润总额2.8万元。同年,地处荆门市月亮湖路市属企业——荆门市第一玻璃厂停产,年产9万重量箱的生产线闲置,企业累计亏损83.7万元。荆门市第二玻璃厂成为全市唯一平板玻璃生产企业。随后,企业先后更名为荆门市玻璃总厂、湖北荆玻(集团)玻璃总厂、湖北荆玻新兴建材有限公司、湖北荆玻股份有限公司,并组建为湖北荆玻集团。在此期间,荆玻集团先后收购兼并了荆门市聚仙酒厂、后港化工厂、后港轧钢厂等多家镇办企业。生产线由过去1条发展到16条以上,生产工艺由过去的小平拉、小格法提升到大格法,产品由过去的单一平板玻璃发展到平板玻璃、中高档玻璃瓶、玻璃器皿、铝型材等6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形成了“围绕建材行业发展,突出玻璃制品开发”的产业格局。
2002年,湖北荆玻(集团)玻璃总厂依照《中共荆门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实施了“公转民”改制,并将铝型材生产企业——荆玻铝业有限公司(现更名为荆门荆华铝业有限公司)从玻璃总厂中分离出去。2004年、2009年,湖北荆玻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将原兴隆特玻和新兴建材两家分公司从整体中剥离开来,出售给有经济实力且懂经营的原公司班子成员经营。经过改革,如今湖北荆玻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玻璃制品,不再生产平板玻璃。
湖北明弘建材有限公司是2004年购买原兴隆特玻公司组建起来的,经过7年发展,已成为沙洋玻璃产业的龙头老大。现拥有平板玻璃生产线6条,年生产能力500万重量箱。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19亿元,上缴税金1824万元。沙洋县众鑫建材有限公司是2009年在新兴建材有限公司基础上组建的,拥有4条平板玻璃生产线,年生产能力310万重量箱,2010年实现产值1.19亿元,上缴税金578万元。湖北沙洋宏伟玻璃有限公司和湖北天宇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也是由原荆玻管理层人员与他人合资合作兴办的玻璃生产企业,分别始建于2007年和2008年,各拥有2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分别是100万重量箱和120万重量箱。
二、玻璃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沙洋玻璃产业底蕴比较深厚
沙洋玻璃产业发展始于1982年,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由当初的小型平板玻璃生产企业,发展到集平板玻璃、玻璃瓶、玻璃器皿于一体的产业群,成为全省的知名产业,这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上级领导的关怀和企业夹缝生存的能力。30年的发展,沙洋玻璃产业现具有1030万重量箱的年生产能力,企业由过去的1家发展到现在4家玻璃生产企业和1家玻璃制品企业,培育出16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积累了一套玻璃生产、销售及工艺、管理的经验。荆玻凭借玻璃产业跻身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和省级企业集团的行列,荆玻玻璃和玻璃瓶罐成为湖北名牌产品,连续十多年被评为湖北省消费者满意产品,多次受到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表彰。
2、玻璃产业成为了沙洋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30年来,沙洋玻璃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受到世人瞩目。2010年,玻璃产业拥有资产总额4.69亿元,实现工业产值13.37亿元,上缴税金4953万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企业总额(值)的11.8%、12.8%和39.9%,占全县建材行业的56.1%、55.5%和65.6%。
3、玻璃产业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
玻璃和玻璃制品生产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工序的连续性也十分严格,窑炉一旦点火,生产线各个工序岗位工人,必须全员在岗,不得缺失。因此保证了用工的稳定性和长期性,而且一直保持春节不放假的生产秩序。5家企业的工人大多数是周边的农民,企业实行三班倒,工余时间,这些工人还能回去帮家里做些农活。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12月企业在册员工3127余人,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含装御、清洗等临时用工)。
4、玻璃产业促进了后港小城镇发展
后港镇滨临长湖,素有“鱼米之乡”之誉,玻璃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后港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后港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5.3亿元,其中玻璃产业产值12.6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9.96%,如今,后港镇已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先进单位,湖北省第二、三届城镇建设管理“楚天杯”小城镇,湖北省人民政府联系15个重点镇之一、荆门市十强工业重镇。
三、“十二五”期间玻璃产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抑制玻璃产能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等硬性文件和指导目录,制定了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考核实施方案,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目标任务和责任追究更加明确,沙洋玻璃产业已陷入了严峻的政策压力和市场生存环境之中。
1、落实政策,控制增量
沙洋县遵照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的原则,花大气力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玻璃产业升级。一是加大国家产业政策的宣传力度,消除企业业主的侥幸心理和消极情绪,树立科学发展观。二是加大产业运行发展监测力度,杜绝玻璃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加快低辐射镀膜玻璃项目建设步伐,实施产能置换,存量优化,确保员工稳定、产业升级。
2、推进改革,优化结构。
根据国发[2010]7号文件精神,沙洋县在2012年底前争取完成淘汰平板玻璃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在此期间,重点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企业自主发展。企业可实行转产,或围绕玻璃精深加工和配套生产做文章,延长沙洋玻璃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政府引导推动。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牵线搭桥,采取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形式,推进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整合资源、优化结构,使沙洋玻璃产业发展更具活力。
3、构筑平台,促进发展
沙洋玻璃产业发展有近30年历史,为全县工业经济和地方经济作出了贡献。根据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依照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的原则,县委、县政府已在沙洋经济开发区规划2000余亩土地建设玻璃产业工业园区,推动沙洋玻璃产业向集约化、配套化、系统化、基地化发展。沙洋县明达玻璃有限公司投资7.8亿元的700T/DLOW-E玻璃生产线(一期)已于2010年3月破土动工,目前又与几家企业的特种玻璃生产项目达成入园协议。
4、加强监测,推进有序
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充分运用网络优势,搜索国际国内玻璃及制品业产销存、价格、投资等信息,并以网络、电话、座谈会的形式,及时了解和沟通信息,让企业在产业政策框架内,自觉的客观分析市场容量和产能利用率,避免因信息闭塞而导致的非理性投资,最终引导企业的健康发展。对纳入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和产品要加强运行监测,跟踪了解企业转型转产战略决策,帮助解决进退中的困难和问题,避免沙洋玻璃产业的大起大落,确保员工乐业和社会稳定,促进沙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