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1-08-15林晓兰吉冬鑫

大庆社会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荀子思想道德孟子

林晓兰,吉冬鑫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林晓兰,吉冬鑫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儒家德育思想作为历史文化产物,经历了我国千百年来德育思想史的洗礼,已成为我国思想文化之“根”,深植于中华民族德育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因此,在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努力发掘儒家德育思想的价值,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很好的教益。

儒家;德育思想;当代价值

儒家德育思想作为我国德育思想的源头,它不仅确定了我国德育思想的基本形态和发展方向,而且已成为我国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并深植于中华民族德育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儒家德育思想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和积极作用。

一、儒家代表人物的德育思想概述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造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构建了博大精深的德育思想体系,对我国德育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仁”与“礼”。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与“礼”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仁”偏重于内在的道德修养,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对君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而“礼”是儒家关于组织社会和生活的理想方式及规则体系,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儒家所提倡的是先“仁”而后“礼”,“礼”要以“仁”为核心,也就是说,“仁”是“礼”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孔子把“礼”区分为本质和仪式两个层次,“礼”通过仪式而具体化,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用“仁”来解释“礼”的本质,强调“礼”的本质实际是人们的情感和身心需求的凝聚,这既为“礼”确立了内心依据,同时又为“仁”找到了外在尺度,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

2.“孝”与“悌”。“孝”是指孝顺父母,“悌”是指敬爱兄长。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仁”是思想核心,“礼”是基本规范,而“孝”则是基础。孔子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2]来教育自己的学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是以“孝”、“悌”为基础的。因而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的根本要点,并且孔子认为具有“孝”和“悌”的人很少有犯上作乱的,由此指出了“孝”的精髓是要合乎“礼”,“孝”应以恭敬为本。

3.“忠”与“信”。“忠”是讲为人处事要忠诚,“信”是指做人要讲究信誉。孔子在教育中强调人要以诚实守信为主,注重自身修养;以忠诚守信为本,顺从大义,提高自身德行。“忠”和“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应该以言出必行、行必求果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信”是一种普遍的道德要求,是“仁”的外部特征,贯穿于社会生活之中,是对公共道德的切身理解和客观判定。

儒家道德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除文章所提到的仁、礼、孝、悌、忠、信之外,还涉及如:勇、恕、勤、温、良、恭、俭、谦、和、宽、敏等等,但这些品德都贯穿着“仁”和“礼”的精神。

(二)孟子的德育思想

在我国道德教育史上,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我国著名的儒家学者,是第一位明确提出“性善论”的思想家,他认为:“人之所不虑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学而知者,其良知也”[3],肯定了人性本善的理论。在孟子看来,人天生是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的,正是这样的“四心”,使人们天生就具有“仁、义、礼、智”这四德;孟子也曾说过,多数人在出生之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一些善的品格多已丢失,需要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使人们重新回归善的本性。所以,孟子非常重视道德主体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反省内求”或者叫做“求其放心”的教育方式,把失去的良心寻找回来,从而使道德主体回归善的本性。因此,孟子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

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孟子也非常重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这“五伦”,也就是所谓的“明人伦”,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要求。在“义”和“利”的关系方面,孟子提倡“舍生取义”,实际上就是把“义”看得比“利”还重要,他主张人们要重义轻利,这无疑把重义轻利的观点发挥到了极致。孟子强调的“养浩然之气”,就是要求人们为人处事要讲求诚实守信,不断地扩展其善的本性,充满正义的品质。孟子虽然建立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但都是从“性善论”这一理论中引申出来的。“性善论”是孟子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影响着我国人性论思想的发展。这一研究思路对于人类自身本质的认识及发展思维规律的认识,乃至整个社会关于德育思想教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荀子的德育思想

荀子学术以儒家学说为主,是当时比较开放、进步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荀子建立了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学说体系,提出“注错习俗”、“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等思想道德教育主张,重视对人性的改造及后天教化。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要通过后天“化性起伪”的方式将恶转化为善,而要实现“化性起伪”,关键是要搞好道德教化,有效地推进道德教育。[4]为此,荀子创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道德教育方法论体系,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受教育者自我修身的方法。荀子在《修身》一文中指出:“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围绕自我修身,荀子设计了四种有关修身的方法:一是强调“学”与“思”;二是强调“践行”;三是强调“积善”。所谓“积善”,就是指在修身的过程中,坚持行善积德;四是强调“致诚”。所谓“致诚”,就是要求人们在修身中坚守“诚”德。

2.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教育的方法。按照人性本恶的思想,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是完全必要的。对此荀子进行过自己的思考,大力提倡“环境塑造”法和“身教示范”法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为我国身教示范方法的推行,开启了理论先河。

二、儒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儒家德育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渊源于古代的和谐思想。孔子提出“和而不同”,认为“和”的本质在于协调和统一多种因素之间的差异;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要是能够和谐相处,取得一致,就可以增加组织的力量。《论语·学而》所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根据这一“贵和”的道德价值取向,儒家主张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应该以谦让、宽容的态度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和谐良好的社会秩序,增强社会的凝聚力量。也正是由于这种“贵和”的道德价值取向长期的影响和积淀,使得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一种宽容礼让,谦恭善良的道德传统。在儒家“和谐三步曲”,即中庸之道——和谐社会——礼为政体的和谐观中,主要反映儒家推崇礼乐教化、主张德治来实现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思想,使得大同理想在现实社会中尽量地有所体现,最大限度地达到大同社会的理想,“大同社会”是儒家所设计和追求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在当时,这些哲学思想在调整人们心理平衡、规范社会秩序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当下,这些“和为贵”的思想,对于调解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儒家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和谐社会的提出,促进了我国在改革阶段良好转型。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方位的权衡与把握,儒家德育思想在这一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诸如儒家思想的“孝悌”观念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以及对于整个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义利”观对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和伦理道德基础;儒家“忠恕”思想不仅可以为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定的道德准则,而且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要素,有利于我们维护当下社会的普遍和谐。

(二)儒家德育思想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作用

儒家德育教育的现代价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大学生德育观的培养和德育素质的提高。儒家德育思想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具有指导作用,对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影响明显。第一,儒家德育思想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儒家的人生观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它的前提是对人现实价值的肯定,而大学生对生活充满热情,探求真理,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人生观,用儒家思想中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来教育当代大学生,可以提高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第二,儒家思想所提倡的“见利思义”可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儒家德育思想倡导“见利思义”、“乐于奉献”的精神,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儒家思想倡导的胸怀天下,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儒家思想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情操都与之相关。第四,儒家的“谦、恭、礼”对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意义重大。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强弱,已成为衡量大学生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我们要运用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教导大学生,倡导以“和为贵”,用“礼”来协调人际关系,使他们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达到人际平衡,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持个性和具有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的必然要求。[5]

总之,儒家德育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部分,凝结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道德教育实践中的智慧和经验总结,包含了很多真理性的成分,继承和弘扬儒家的优良传统,这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搞好大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章诗同.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杨伯峻.孟子译注[M].上海:中华书局,2005.

[5]李政.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力问题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

〔责任编辑:李 霞〕

G410

A

1002-2341(2011)05-0138-03

2011-09-08

林晓兰(1982-),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荀子思想道德孟子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磨刀不误砍柴工
和谐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