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思想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1-08-15杨铭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本质马克思主义政治

杨铭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职业教育中心,山东日照276800)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思想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杨铭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职业教育中心,山东日照2768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位的教育活动。研究人的本质问题,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要从人的类本质与人的社会本质两方面入手,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其理论着力点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相契合。高校应与时俱进地不断总结完善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并将其基本理论贯穿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人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高等学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指导性,应始终将其贯穿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1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思想概述

人的本质是人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人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马克思摒弃了旧唯物主义的思想束缚,将人的本质概括为人的类本质、人的社会本质以及二者的统一三个方面。

1.1 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也就是说,人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实践。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在劳动实践中获得自身的发展。“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1]

1.2 人的社会本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所以,人是必然作为社会的人而存在的。要想分析社会中作为个体的人,就必须考虑到社会对人的影响,因为“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2]但这并不是说人是社会关系的被动的载体,而是可以发挥人的主体性去主动创造新的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本质说,可以理解为人与社会的互动作用。

1.3 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与人的社会本质的统一

一方面,劳动创造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不是什么外在的东西……它们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而且是由自主活动创造出来的。”[3]人们为了生产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一定的方式共同进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另一方面,社会关系制约着劳动。“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3],“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些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4]所以,劳动是社会的劳动,一切生产劳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中进行的,劳动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

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陷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方法上,还是制度安排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问题也依然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思想认识上

在学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没有真正重视角色的转变问题,即由传统的“教育者”、“管理者”二维角色向“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三维角色的转变。由此导致的官本位思想依然严重,这种思想仅以学校的利益,甚至个人的利益为中心,对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价值漠不关心。在这种思想认识前提下,出现重形式、轻效果,重利益、轻引导,重行政、轻民意的教育纰漏便也不足为奇,师生关系也会愈发紧张。

2.2 教育内容上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发展的日趋复杂,青年学生对自身的多样化发展诉求日趋强烈,但与之相对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守与落后。虽然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了传统性与传承性特征,但并没有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教育内容的创造性不强。这就使得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老套、千篇一律,忽视了青年学生对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相关知识的渴求。而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则愈发加重了只做表面文章,而不解决实际状况的恶化。

2.3 教育手段上

首先,教育目标定位模糊,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其次,教育过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上大课、应付了事的情况普遍存在。最后,教学模式生硬,单向灌输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较为普遍。一堂课的设计往往就是上课—讨论—总结三部曲,缺乏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2.4 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群体迅速扩大,一些原本潜藏于学校中的管理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不容忽视。如针对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数的激增,虽然各个高校都提供了奖、勤、贷、减、补、助等多形式的经济保障措施,但这一群体普遍表现出自卑、自闭、敏感、偏执、缺乏竞争和参与意识等典型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在行为方面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或者少与人交往。另外,还有些学生校外打工、校外租房等问题,都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3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契合

出于对“人”的共同关注,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天然”的内在逻辑关系。两者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好日益突出的“人的问题”这一社会现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为理论基础

没有思想的合理调控,人类实践就无法正常进行。而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就是对人的精神状态进行积极引导,改变人的思想状况和思维方式,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文化知识和情感生活,并最终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参与人的本质生成的过程。就大学生这一群体来讲,他们面临的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困惑与考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与大学生的具体状况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问题,保证他们以健全的思维、情感和心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精神生产实践活动,更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本身就需要一个坚实有效的理论支撑。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思想,从人的实践和社会关系两方面进行考量,科学地阐明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而言,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实践性的。

3.2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不断发展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经过我国学者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已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有学者曾将其归纳为以下九个方面: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本质;生产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个性是人的个体本质;生理属性是人的自然本质;人的社会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是人的本质的潜在形式;人的理想是人的本质的观念形式;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即人的实践是人的本质实现的根本途径;人的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的本质的潜在力量[5]。

其中,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活动、人的素质和能力等无不鲜明地体现着“主体本位”的价值取向。而随着社会的转型,人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正在实践着从“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现代化转型。以人为本位,不再视人为一种工具的存在,而是争取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要对现实的人、现实的社会有正确的理解。“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因此,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6]这样一个对象化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过程。所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思想能够承担起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指导任务。

4 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为指导,积极开展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精神生产活动。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为指导,充分理解和把握当前大学生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这些变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7]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

4.1 尊重人的需要

人的积极性来源于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则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方面。物质需要是第一性的,这由人的生物属性所决定;精神需要则源于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的生存本能,包括精神生活、道德信念、社会秩序等诸多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大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出发,对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调节,尽可能满足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合理需求,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另外,还应坚持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尊重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合理选择,为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4.2 尊重人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形式主要有三方面: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个人的价值;社会对个人的价值——社会的价值;个人或社会通过自己的行动对自己的需要的满足——自我价值。人的价值就是个人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其中,个人价值是通过对社会的贡献来显现的;社会价值是通过社会重视个人的需求来显现的;自我价值是通过个人或社会组织在不损害正常社会秩序的情况下满足自身需要来显现的。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帮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人的价值不在于向社会索取,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样一个目标不但需要大学生有真才实学,而且还要具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并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欲望。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整个社会也应该尊重个体价值的实现,要努力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有益的物质条件和舆论氛围。

4.3 尊重人的主体性

“人始终是主体。”[8]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主体性也就是人成为主体的本质属性。人在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中是处于支配地位的,人在创造自身历史活动中表现出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一个社会如果无视人的独立自主的主体精神,就会压抑创造而碌碌无为,就会千人一面而失去活力。社会越发展,就越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增强,而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这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过程。现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肯定丰富多彩的个人追求,为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发展提供多样的支持与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采取外在灌输与自我认知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推行师生或生生互动、实践体验等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使其掌握社会生存的主动权。

4.4 尊重人的个性化

教育是促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但同时社会也需要个性化的个体存在。只有这样社会才不会变得沉闷单调、缺乏生机和活力,社会发展才不会放缓脚步甚至停滞不前。当然,也不能过分强调个性化而忽视社会化,如果这样,社会将可能失去稳定性和凝聚力,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失范和动乱的产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保证个体社会化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现代公民,使他们不仅能够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而且能够以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变革社会、改造环境,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协调统一。

4.5 尊重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从人的本质理论来看,既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必然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因此,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发展变化,把对党和社会的责任与满足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知识能力的全面提升、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面拓展。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思想为指导,结合时代背景与实际国情,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真正需求出发,具体地从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人的个性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其精神引导与实践指导等优势。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47;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0;2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5]杨艳春,毕红芳.略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人学关照[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4):10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130.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4.

任编辑 闫桂萍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View of the Nature of Man in Marxism

YANG Ming
(Centr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Donggang District,Rizhao Shandong 276800,Chin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s people-oriented.The study of the nature of man is the theoretic premise in an 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arxism mainly illustrates the nature of man from the aspect of genus nature and social essence scientifically.Its focu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rrent requir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It is a must to summarize and perfect the view of the nature of man in Marxism and apply it to the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Marxism;the nature of man;higher education;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674-5787(2011)01-0104-03

2010-10-08

杨铭(1977—),男,山东日照人,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职业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原理、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本质马克思主义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回归本质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童年的本质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