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小肺癌的螺旋CT诊断分析
2011-08-15王静
王静
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胸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肺癌发生率逐年增多,而治愈率较低,其病死率占全身恶性肿瘤之首,且年轻化趋势明显,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早而准确地诊断肺癌可提高患者的预后。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十分重要。CT是发现肺癌最重要、最可靠的检查方法,是目前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首选及最可靠的方法,CT检查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已得到公认。本文对70例原发周围型小肺癌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70例,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25~75岁,平均46岁,病史1~7个月,主要症状包括:咳嗽21例,咳嗽,痰中带血丝11例;胸痛或胸部不适25例,发热5例,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8例。组织学分型:鳞癌30例,中、低分化腺癌35例,小细胞肺癌2例,细支气管肺泡癌3例。上述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活检穿刺病理证实,在CT检查前均未接受过放疗、化疗及其他免疫治疗。
2.检查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的SOMATOM螺旋CT机,所有病例采用仰卧位,患者于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常规肺CT扫描,先以层厚10 mm、层距10 mm自肺尖扫描至肺底,再以病灶处加扫薄层扫描,层厚、间隔为3 mm,70例患者全部行增强扫描,其扫描层面、层厚及层距与薄层扫描一致。选用纵隔窗350/50,肺窗1500/-500。分别测量平扫及增强后病灶的CT值,观察病灶内部结构、边缘特征及相邻周围结构关系。
结 果
1.病灶部位及分布:70例周围型小肺癌发病部位右肺42例,左肺28例。其中,右肺上叶前段20例,右肺上叶后段10例,右肺中叶3例,右肺下叶前基底段9例,左肺上叶前段16例,左肺下叶前内基底段5例,左肺舌叶7例。以右上肺叶为最多。
2.病灶的大小:病灶直径 0.5 ~12 cm,平均5.1 cm,0.5~5 cm 41例,6~10 cm 23例,10 cm 以上6例。
3.病灶的形态:球形40例,类圆形22例,不规则形8例。
4.CT基本征象:①小结节征:本组病例中,小结节征17例。②血管集束征:表现为周围的血管向结节聚集,本组病例中,血管集束征15例。③分叶征:表现为肿瘤边缘凹凸不平,类似于花瓣分叶样的深浅不一的凹陷,根据国内研究学者提出的分叶标准,将分叶的弦弧比>0.3定义为深分叶,弦弧比≤0.3定义为浅分叶。本组病例中,深分叶8例,浅分叶3例,无分叶2例。④胸膜凹陷征:表现为瘤灶与邻近胸壁间三角形影,其尖端与线状影相连。本组病例中,胸膜凹陷征12例。⑤边缘毛刺征:表现为肿瘤周围细短毛刺、棘状突起或锯齿状改变,本组病例中,边缘毛刺征8例。⑥细支气管充气征:表现为肿瘤内细条状空气密度影,长短不一,可见分支。本组病例中,细支气管充气征3例。⑦空泡征:表现为结节内小灶性透光区,多数表现为肿瘤内直径≤5mm的气体密度影,上下层面不连续,并且可单个或数个,本组病例中,空泡征2例。
5.病灶CT增强特征:20例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其中均匀强化15例,不均匀强化5例。强化幅度>50 Hu 3例,20~50 Hu 15例,<20 Hu2例。
讨 论
肺癌病因至今不十分明确,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血痰、胸痛、发热、呼吸困难等。采用螺旋CT扫描,在常规扫描的基础上对一些小病灶进行薄层扫描,这样不但消除了部分容积效应,还能增快扫描速度,消除呼吸运动伪影,减少心脏搏动对邻近结构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了病灶征象的显示率。可以更准确显示瘤灶内部结构及肺组织,显示胸片上难以显示的影像。由于本病不易早期发现,一般发现症状后多为晚期,因此,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提高肺癌生存率的关键所在。伴随着螺旋CT扫描技术的出现,一部分肺癌处于I期被检出,从而大大提高了治愈的可能性。根据本文研究显示,70例周围型小肺癌发病部位右肺42例,左肺28例。其中,右肺上叶前段20例,右肺上叶后段10例,右肺中叶3例,右肺下叶前基底段9例,左肺上叶前段16例,左肺下叶前内基底段5例,左肺舌叶7例。以右上肺叶为最多。病灶直径0.5~12 cm,平均5.1 cm,0.5~5 cm 41例,6~10 cm 23例,10 cm以上6例。病灶呈球形40例,类圆形22例,不规则形8例。周围型小肺癌具有定性诊断价值的CT征象主要包括:小结节征、血管集束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边缘毛刺征、细支气管充气征及空泡征等。其具体表现为:①小结节征:本组17例。②血管集束征:肺癌的绝大多数血供是来自支气管动脉,通过CT表现观察血管集束征肺癌的手术切除标本可以看到,粗大的动、静脉血管集中于肿瘤边缘,并被部分纤维组织包绕。研究发现,血管集束征都提示恶性病变[1],这些血管均来自病灶的外围,通过增强扫描后,进行薄层重组,并根据血管走行作多平面重组,可以更好地显示肿块的血管集束征或者肿块内部的血管征象。本组15例。③分叶征:是周围型小肺癌最常见的基本征象,是癌变通过肺的结缔组织间隔,进入肿瘤的血管或者支气管分支,引起肿瘤生长受限,从而产生凹陷,形成分叶的形态。绝大多数患者的小肺癌是呈深分叶,本组深分叶8例,浅分叶3例,无分叶2例。④胸膜凹陷征:是由瘤灶内纤维瘢痕组织牵拉临近的脏层胸膜所致。在螺旋CT上可表现为肿瘤与胸膜之间低于胸膜侧的阴影,大多呈喇叭口状或者三角形,患者的肺尖部及其横膈部均可发现水平裂、条形影及斜裂胸膜凹陷出现曲线影,逐渐向肿瘤灶处僵直或倾斜。本组12例。⑤边缘毛刺征:系指肿块边缘伸出3~15条不等的毛刺影,其病理改变系癌细胞侵袭引起肺内问质出血、渗出、纤维化或瘤内瘢痕收缩使小叶间隔重排。本组8例。⑥细支气管充气征:为病灶内细条状空气密度影,亦可为直径1 mm的小泡状空气密度影,见于连续数个相邻的层面上,病理为肿瘤细胞伏壁式生长,呈扩张的细支气管影,同时由于肿瘤与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含液支气管囊肿发生在肺内,可呈孤立性结节性阴影,从而导致细支气管扩张。临床上多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癌性实变或腺癌,CT表现为边缘清楚的肿块,密度均匀,CT值0~20 Hu,需与细支气管肺泡癌鉴别。本组3例。⑦空泡征:由肿瘤中残留的含气正常肺组织及肿瘤沿肺泡壁、支气管或者间浸润生长、没有完全充填的肺泡腔或者伴有乳头状肿瘤结构的含气囊腔,此征出现率不高,多见于恶性[2]。如果患者的肺部有多个小泡密集的聚集在一起,出现蜂窝状改变,也可称之为蜂窝征,此征仅见于肺泡癌,本组2例。病灶CT增强特征:20例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其中均匀强化15例,不均匀强化5例。强化幅度>50 Hu 3例,20~50 Hu 15例,<20 Hu 2例。因此,螺旋CT是诊断周围型小肺癌有效的检查方法,绝大多数患有周围型小肺癌的患者均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并及时给予治疗,从而大大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
1 李和平,周永.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3):161-163.
2 鄂林宁,马大庆.肺内小结节的影像诊断和处理[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6):33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