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东垣脏腑辨证的创新

2011-08-15张轶晖董尚朴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李东垣内伤伤病

张轶晖,董尚朴

(河北医科大学 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李东垣脏腑辨证的创新

张轶晖,董尚朴

(河北医科大学 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探讨易水弟子李东垣在脏腑辨证方面的创新研究.

李东垣;脏腑辨证;创新

李东垣是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易水学派是以研究脏腑病机为中心的医学流派.创始人是金元时期河北易州的张元素,因此称为易水学派.主要包括张元素及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以及东垣的弟子罗天益.易水学派的创新较多,本篇仅探讨易水李东垣在前贤及其师张元素脏腑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创新研究.

脏腑辨证理论,始于《内经》,宋前诸多医家虽有论述,但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张元素汲取前人经验,创新出从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辨证的学说,自此脏腑辨证说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易水学派学术思想.

李东垣在《内经》、《难经》等经典理论的指导下,在其师张元素脏腑虚实寒热辨证说的启示下,尤其重视脏腑虚损病机的讨论.特别是东垣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人民饥寒、流离失所,使得内伤病骤增.东垣在临床医疗实践的不断摸索中,认识到内伤证研究的不足,创造性地提出了内伤病的辨治理论.

东垣认为内伤病的形成是由元气不足引起,而元气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如东垣在《脾胃论·卷下·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1]中说:“夫饮食劳役皆自汗,乃足阳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故汗出小便数也.邪之大者莫若中风,风者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虽然,无虚邪,则风雨寒不能独伤人,必先中虚邪,然后贼邪得入矣.至于萎、厥逆、皆由汗出而得之也.且冬阳气伏藏于水土之下,如非常泄精,阳气已竭,则春令从何而得,万物俱失所矣.在人则饮食劳役,汗下时出,诸病遂生,予所以谆谆如此者,盖亦欲人知所慎也.”

东垣对内伤病的辨证与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如东垣在《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2]中说:“……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今立治始得之证.”李杲这段话详细论述了“内伤不足之病”所致的“热中证”.

东垣在内伤病的辨证中,重视内伤和外感的鉴别.因为内伤热中证表面上的症状与外感风寒极为相似,医家在临床上容易犯“虚虚实实”的错误.如东垣在《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2]中说:“……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实实虚虚,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当时的金元医家,如张元素、刘完素等多致力于《内经》的研究,张元素虽创立了脏腑辨证理论,但也未注意到外感与内伤的鉴别,尤其是内伤的临证治疗及理论均未有实质性论述.并且由于当时战乱频繁导致内伤病骤增,医者仍泛用仲景外感之法及刘完素、张从正祛火攻邪之法,每每内外伤不辨而误治伤人.对内外伤鉴别上的忽视,必然导致内伤病辨证的不完整,系统地对二者进行鉴别,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临床医家犯“虚虚实实”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东垣力挽狂澜,创造性地提出了内外伤辨惑论,丰富了脏腑辨证的理论.

东垣详尽论述了内伤热中证与外感病的区别,写成《内外伤辨惑论》,指明辨阴证阳证、辨脉、辨寒热、辨手心手背、辨口鼻、辨头痛、辨筋骨四肢、辨渴与不渴等鉴别方法.这些方法是李杲自身经验的总结,极具实用价值.现将其鉴别要点列举如下.

第一,辨阴证阳证 辨阴证阳证是鉴别外感与内伤的总纲.外感与内伤病因不同,外感是感受六淫之邪,内伤则是因饮食劳役所伤.李杲根据《内经》的理论,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上·辨阴证阳证》[3]中分别对外感与内伤加以阐明:“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是八益之邪,乃风邪伤人筋骨.风从上受之,风伤筋,寒伤骨,盖有形质之物受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是七损之病,乃内伤饮食也.《黄帝针经》解云:适饮食不节,劳役所伤,湿从下受之,谓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是无形质之元气受病也……”

第二,辨脉 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上·辨脉》[4]中详细论述了外感与内伤在脉象上的区别:“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必见于右手,……故外感寒邪,则独左寸人迎脉浮紧,按之洪大,紧者急甚于弦,……若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于气口一倍,或二、三倍.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薄肺,经云:侮所不胜,寡于畏者是也.故气口脉急大而涩数,时一代而涩也.”

第三,辨寒热 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上·辨寒热》[5]中论述了外感与内伤的寒热表现:“外伤寒邪,发热恶寒,寒热并作.……其面赤,鼻气壅塞不通,心中烦闷,……其恶寒也,虽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终不能御其寒,……必待传入里作下证乃罢.……其内伤饮食不节,或劳役所伤,……但见风见寒,或居阴寒处、无日阳处,便恶之也,……但避风寒,及温暖处,或添衣盖,温养其皮肤,所恶风寒便不见矣.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燥热,上彻头顶,傍彻皮毛,浑身燥热,作须待袒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

第四,辨手心手背 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上·辨手心手背》[6]中简洁而精炼地道出辨手心手背的要旨:“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感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

第五,辨口鼻 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上·辨口鼻》[7]中论述了辨口鼻的要点:“若饮食劳役所伤,其外证必显在口,必口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纵勉强对答,声必怯弱,口沃沫多唾,鼻中清涕或有或无,即阴证也.外伤风寒,则其外证必显在鼻,鼻气不利,声重浊不清利,其言壅塞,气盛有利,而口中必和.伤寒则面赤,鼻壅塞而干,伤风则鼻流清涕而已.《内经》云:鼻者肺之侯,肺气通于天.外伤风寒,则鼻为之不利.口者坤土也,脾气通于口.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口不知谷味,亦不知五味.又云:伤食恶食,伤食明矣.”

第六,辨头痛 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上·辨头痛》[7]中简明扼要地辨头痛:“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证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此又内外证之不同者也.”

第七,辨筋骨四肢 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上·辨筋骨四肢》[7]中对筋骨四肢进行辨证:“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若外伤风寒,是肾肝之气已绝于内.……或中风,或伤寒,得病之日,便著床枕,非扶不起,筋骨为之疼痛,不能动摇,乃形质之伤.”

第八,辨渴与不渴 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上·辨渴与不渴》[8]卓有见地论述渴与不渴的辨别:“外感风寒之邪,三日已外,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始有渴也.内伤饮食失节,劳役久病者,必不渴,是邪气在血脉中有余故也.初劳役形质,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以其心火炽,上克于肺金,故渴也.”

如前所述,自仲景创立外感病辨证论治体系后,历代医家对内伤病虽有论述,但未提出系统理论.李东垣在传承其师脏腑辨证理论的基础上,尤其重视脏腑虚损病机的讨论,在对内外伤辨别的同时,创造性地论述了内伤病的辨治理论,东垣认为内伤病的形成是由元气不足引起,而元气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东垣同时对内伤病的辨证与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创新出系统的内伤病辨证体系.

〔1〕〔2〕张年顺,等.李东垣医学全书·脾胃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9,45.

〔3〕〔4〕〔5〕〔6〕〔7〕〔8〕张年顺,等.李东垣医学全书·内外伤辨惑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6,7,7-8,8,9,9-10.

R241.6

A

1673-260X(2011)03-0152-02

猜你喜欢

李东垣内伤伤病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of the cyclo[18]carbon molecule irradiated by circularly polarized laser pulse
内伤内服
大牲畜闪伤病的中药疗法
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健身不练肩 伤病在明天
伤病专家 格兰特·希尔
憋出内伤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