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型课堂秩序及其构建

2011-08-15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课堂秩序理论课政治

尚 璇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教育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型课堂秩序及其构建

尚 璇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要取得实效离不开良好的课堂秩序。传统课堂秩序突出特点是“严肃、严格、严厉、师道尊严”,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课堂秩序失范是其具体体现,新形势要求我们构建“开明、开放、开心、开启智慧”的新型课堂秩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秩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教育部“05方案”确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课程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形势与政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政治课)目的主要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国情国史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奠定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1]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系统学习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它的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教学实践,还取决于有效管理的课堂秩序。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思想政治课在维持课堂秩序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种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反而暴露出许多的问题。目前,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的课堂秩序,解决好“抓”和“放”两难问题,实现教学相长,更好地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每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家学者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秩序及其制约因素

所谓课堂秩序,是指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情境中为达成预期教学目的而进行的知识交流、情感对话和思维训练的有效互动的活动状态。它是课堂上师生之间通过互动行为的规定性得以体现的状态和规则,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一经形成便具有稳定性、连续性,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以一种持续的状态维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建立完善的课堂秩序,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课堂秩序的要求

在我国,思想政治课是党和国家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课程目标的要求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具有综合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着不同阶段具体课程内容的设置。小学设置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学设置为“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大学设置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采取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形式[2]。

从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来看,小学和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主要是一种活动课程,即以直接经验为主,以学生活动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而在高中和大学的思想政治课主要是一种学科课程,即以间接经验为主,以课堂授受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社会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相衔接,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必须看到二者的“和而不同”。

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建立在中小学教育基础之上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大学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主要是在大学课堂实现的,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教育活动最终取得实效。但是,“长期以来,在一些高校的具体教学中,存在重理论体系阐述,轻现实问题研究;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学生能力培养;重教师的单向教育,轻双向交流沟通等问题”[3],加之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和中学思想政治课内容重复多,脱离社会和学生思想实际,理论性强、说教味浓,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课堂秩序失范现象越来越多地发生在课堂上,这些都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课堂秩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制约课堂秩序的因素分析

良好的课堂秩序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成功的教学往往寓于良好的课堂秩序之中。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秩序的因素主要是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关系三个方面。

1.教师。教师在建立和维持有效的课堂秩序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在课堂上通常居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秩序。从教师备课、讲课、板书到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表情、教学组织与方法、语言技巧与表达能力,以及教师的精神面貌和个人魅力等,所有这一切都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课堂秩序。此外,教师的素质和经验同样也直接影响着课堂秩序,这些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素质等。

2.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居于主体地位,建立和维持有效地课堂秩序离不开学生的支持和配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特点会对课堂秩序产生很大影响。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这些不同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表现为不同的学习行为,这直接影响了课堂秩序。同样,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对于学生的激励方式,也会影响到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多数学生都会受直接动机、兴趣、临时意向所制约,这样就使得他们缺乏坚强的学习意志,学习行动上表现为无计划性和盲目性,再加之学习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对课堂秩序的不良影响。

3.师生关系。学生尊敬老师与老师爱护学生,是维持教学和课堂秩序的积极因素。师生关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维护课堂秩序有着积极的影响,相反,缺少融洽或和谐的师生关系,则必然会对课堂秩序产生消极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敬重,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知识水平以及道德修养等有关。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敬重老师,但对那些讲课含糊不清,抓不住重点,以及对学生态度生硬,处理问题急躁,不主持公道的教师就会产生厌烦、淡漠或对抗心理,这势必会对课堂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课堂秩序存在的弊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课堂秩序可以用“严肃、严格、严厉、师道尊严”来概括。“严肃”主要表现在教学态度上,强调政治教育为维护阶级统治服务是必须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过于突出其政治性、斗争性,忽视其知识性、生活性,特别在“文化大革命”等特殊时期把学术问题当作严肃的政治问题来看待,民主、自由、人权等成为自由讨论的禁区;“严格”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大多数理论课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较多地采用课堂讲授来进行。课堂教学多拘泥于课本,教师凭着教材在课堂上“念经”,讲空话、讲套话,缺乏讲课艺术;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原理。事实上,教师整堂课的说教、灌输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听课的要求,而语言平淡乏味甚至照本宣科也愈来愈让学生反感;“严厉”主要表现在教学环境上,教师授课往往利用课堂点名的形式促使学生前来听课,事实上,这种强制方式导致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隐性逃课现象比较严重,校园内缺乏积极的学习风气,只有少数同学会主动和老师交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体会,课堂内也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师道尊严”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上,一些政治课老师仅与学生保持单向的讲课关系,把教学工作当作任务完成了事,纯粹是为上课而上课,“上课来,下课走”的现象较为普遍,不知道学生最关心、最需要的是什么,师生间缺少互动与情感沟通。

课堂秩序失范是传统课堂秩序弊端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问题行为,包括走神、看课外书、聊天、睡觉、逃课、迟到、课间早退、听歌、打游戏、玩手机、发信息、吃东西等;二是消极参与,包括不专心听讲、不带教科书、不主动回答课堂问题、被动参与课堂讨论、不主动完成课堂及课后作业等。课堂秩序失范不是个别的特殊现象,它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难题之一。同学们都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不良行为,意识到这些行为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效果,但并不掩饰自己的行为,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以这种“不合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抗议和不满。当然,这种懈怠、无所谓、不在乎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更达不到“内化育人”的终极教学目标[4]。

要解决弊端产生的不良后果,先要弄清楚弊端产生的原因。课堂秩序是关系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秩序失范还要从传统课堂秩序的弊端本身进行探究。

首先,传统的课堂秩序教和学具有明显的失衡性,有很多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如情感与理智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知识与道德之间等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在重智商、重理论、重知识的传统理念指导下,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在无意中也造就了学生的失衡性知觉。而作为思想政治课,由于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如理论性太强、趣味性太弱,概括性太高、应用性太差等,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学无所用,学无所值。

其次,传统的课堂秩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失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秩序是建立在教师控制的基础上,教师维护这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还停留在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灌输式教学的层面上,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也缺乏学习热情,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协调,未能形成理想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良好效应。

最后,传统的课堂秩序模式与这门学科不相匹配。传统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因此,传统的课堂秩序只能营造出一种极其沉闷、压抑的学习氛围,学生没有活力,课堂没有活力,主导权完全由教师掌握,教师授课只是在理论上泛泛而谈,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联系不紧密,学生极其被动,且过于局限于教室,很难实现思想政治课这门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的。

三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型课堂秩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型课堂秩序应当具有“开明、开放、开心、开启智慧”的特点。“开明”主要表现在教学态度上,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国际局势的要求,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允许学生对政治话题进行自由讨论,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不断转化为自我实践的过程;“开放”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根据学生对客观现实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关心程度,适时更新、调整、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时代要求、贴近学生思想实际,通过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形象、具体的理论知识,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心表现在教学环境上,高校应当改变大课授课方式,调整上课人数,优化师资结构,合理、适当安排,真正实现“教”与“学”有机统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开启智慧”表现在师生关系上,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育事业要热爱,对学生要有感情,主动接触学生,“了解掌握学生真实的情况与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学生们所关注和讨论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及时有效地澄清学生头脑中存有的一些思想误区和排解部分学生的消极和偏激情绪”[5],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入脑入心,开启智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型课堂秩序构建要体现上述特点,应当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首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构建新型课堂秩序的前提。“以学生为本”就是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教师因势利导为条件,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行为转化,以激励为主,鼓励学生继续在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中探究。

其次,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新型课堂秩序的保证。思想政治课程要重视情感教学和师生交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己任,教师面对的教育情景不仅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具有即时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花大力气去探究这种情景,正确地、深刻地理解学生的思想,使自己与其感情融洽,才能使对方甘心情愿地接受教育和帮助,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在情感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与学生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相互理解、平等交流。

再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是构建新型课堂秩序的关键。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不要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6]通过实践来逐渐形成或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达到改造学生主观世界的目的。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把学生从教室中“请”到社会中,让整个社会成为学生的课堂,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书本上的知识,而且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与现实社会紧密接触,发现生活乐趣和自身价值,更能培养学生美好道德情操及完整人格,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这门学科所追求的教学效果及教学任务。

最后,促使学生从“他律”向“自律”过渡是是构建新型课堂秩序的最终目的。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持是教育效果实现的有力保障,其本身对于培养人来说也有教育的作用。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思想实际,立足于社会现实,帮助学生认识到好好学与学习好的重要性,自觉地将社会的公序良俗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在接受“他律”的同时,完成“他律”向“自律”的思想转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2]张建文.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8、112.

[3]王传习.“两课”教学模式亟待突破[N].光明日报,2004-0 4-0 8(B2).

[4]刘 妍,李臣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问题行为探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5]河北金融学院课题组.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1).

[6]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9.

G642.0

A

1674-3 652(2011)05-0132-0 4

2011-06-30

尚 璇(1985- ),女,安徽界首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责任编辑:赵庆来]

猜你喜欢

课堂秩序理论课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如何组织低年级的课堂教学
论小学班主任如何有效进行班级管理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构建心理活动良好秩序,提高教学有效性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