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人海子的 “王者情结”*
2011-08-15张建伟
张建伟
(西南大学,重庆 北碚 400715)
论诗人海子的 “王者情结”*
张建伟
(西南大学,重庆 北碚 400715)
海子作为中国第三代诗歌浪潮的杰出代表,其独具个性的诗风,庞大复杂而又相对集中的诗歌意象,都有着审美和研究的价值。以往学术界对海子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麦地情结”上,很少言及诗歌意象具体分析与诗歌王国的向往。通过对诗人的成长、诗歌内容、思想向度等方面的分析,重点探讨诗人笔下另一意象的集中—— “王者情结”,以及其与诗人的非正常死亡之间的隐秘关系,以期能对学术界研究诗人海子提供一个崭新的视野。
海子;诗歌;王者情结;死亡
面对诗的现状,海子发出了深沉的呐喊,追问诗歌时间与空间的极限。从抒情短诗到七部长诗,诗人一经吟唱,帷幕一经拉开,亮光一经照亮,便开始了一个又一个乐章。诗歌从来没有像出现在他笔下的那样高贵,那样美,那样令人激动又使人冷峻深沉,诗歌起死回生,开始了一段新的生命旅程。这段生命旅程在诗篇《夜色》中得到最完美的诠释,“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 诗歌、王位、太阳。”[1](P188)这简短的诗句是走进海子诗歌世界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诗句不难发现,对于诗人来说,爱情、流浪、生存作为具体实在的存在,却意味着受难;而诗歌、王位、太阳这三个形而上的存在才是幸福。我们能体会到诗人的痛苦,但我们更关注的是诗人所谓的“幸福”。诗人是否真的幸福?在有着太阳般激情的诗篇里,“王位”承载的幸福包含的内涵以及带给诗人的到底是什么?这将是笔者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意象分析与王者情结
情感性是诗歌的典型特征,诗歌文本内容是反应诗人生命轨迹的最好证明。海子的诗歌意象极其庞大复杂,读他的诗歌我们会发现,“麦地”、“太阳”、“王”等在其诗歌中出现得非常频繁。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把诗篇中的自我形象比作这些意象。我们从其诗歌的主要意象中来分析海子的诗歌,发现这些集中的意象多指向一点,那就是“王”。具体在诗歌中的表现大致如下:
(一)帝王
在诗篇《打钟》里,海子写下:“打钟的声音里皇帝在恋爱/一支火焰里/皇帝在恋爱”。这里出现了一个关键性的词语,这就是“皇帝”。这个意象很普通,分析全诗的语境和参考海子的心路历程,我们容易知道这是诗人写给恋人的诗篇,历史感的渗透,使作品变得异常凝重,而这个“皇帝”就是诗人自己。“这王不是世俗或现实意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即在思想或精神界之最高的领袖。”[2](P255)作为一名诗人,他是不可能在现实中称侯为王的,因此这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心理映射。海子不停地寻找与这种心理契合的意象, “在海子1986年进入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后,才突然发现,他要找的词,并要引以自喻的,是‘王’。”[3](P155)所以,此时这个狭义的 “皇帝”也就是后来“王”的最初萌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海子诗歌中的“皇帝”是没有任何原型的,只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形而上”的皇帝,而诗人自己就是这个“皇帝”的原型。海子诗歌中的“皇帝”并非没有率领欲,但又不同于帝王将相的挥师百万,他所统领的是类似于德令哈草原上童话般的豆子兵丁,是想象中的存在,但它对诗人“王者情结”的最终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二)诗歌之王
海子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一个精神上的流浪者。浪漫主义是有感于现实中的缺乏而产生的,现实的不满导致诗人们憧憬一个理想王国,用以替代这有缺憾的现实世界,重新追求和创造一个新的完美世界。海子也憧憬一个理想王国,他写下:“明亮的夜晚/我来到玫瑰花园/我脱下诗歌的王冠和沉重的土地的盔甲。”(《十四行:玫瑰花园》)在这里,诗人把诗歌作为王冠,与诗歌共同沐浴在玫瑰园中,他是自己诗歌世界的“王”。海子更多的是对大诗的渴望。所谓的大诗,亦即“史诗”,源自于古印度对《摩诃婆罗多》等史诗的称谓。正如西川所说,海子“渴望建立一个庞大的诗歌帝国:东起尼罗河,西达太平洋,北至蒙古高原,南抵印度次大陆。”[4](P4)海子在谈到自己的诗歌时也曾说道:“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5](P287)这一宣言就是海子对诗歌的希冀,也是他在梦想中所要构建的诗歌王国的模型。由王冠、土地等意象建构的诗歌王国,使我们在读海子的诗歌时总有一种迷人的遥远感,这种遥远使我们凝眸于时间的苍茫深处,觉得人世既艰难又壮丽。在这个王国里,作为诗歌之王,他可以自由驰骋,找到自我价值,体验存在的幸福。
(三)女性崇拜
阅读海子的诗作,我们很容易发现在他笔下反复出现“少女”、 “爱人”、 “新娘”、“妹妹”等代表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仔细分类,大致包括带来温暖归宿感的母亲形象、美丽而绝望的四姐妹和一些其他想象中的女性形象。前两者是一种具体的存在,在诗人的笔下已饱含诗人的深情与崇拜,是想象与现实的深化。她们代表的是爱情,是诗人的三次受难之一。海子短暂的生命中经历了四位女子,她们要么是海子的恋爱对象,要么是他心仪的对象,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
这四位女子对海子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此,我们来分析其中的一首: “你既然不能做我的妻子/你一定要成为我的王冠”(《十四行诗:王冠》)。这首诗歌是写给其中一位恋人的。在这里“女性”成了诗人的“王冠”,显而易见,“王”理所当然的是诗人自己。“海子对女性在心态与情感上的差异,集中体现了海子 ‘女性崇拜的心理倾向’。”[6](P189)诗人的感觉是敏锐的,感情是丰富的,故不可轻易地断定这个“女性”仅限于海子短暂一生所经历的四位恋人,她还包括诗人旅途中所见过的女子、海子想象创造出来的女神,甚至是海子的偶像影星嘉宝。
(四)麦地
“麦地代表的是生存,是诗人艰难的生活经历。醉倒在地,头举着王冠/头举着五月的麦地/举着故乡晕眩的屋顶”(《诗人叶赛宁》)。写出了诗人对麦地、故乡及王冠的臣服。海子在中国诗坛享有“麦地诗人”、“麦地之子”的美称,“王冠”与麦地及诗人的故乡同时在诗中出现,可见诗人心中“王”的概念的根深蒂固。他的麦地诗歌给中国诗坛带来强烈的震撼,将少年时代对粮食刻骨铭心的见闻用诗歌表达出来,传递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民间心理信息。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诗人在1985年1月创作的《熟了麦子》写道: “有人背着粮食/夜里推门进来”。在1985年6月创作的《麦地》中写下: “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然而在1987年的《五月的麦地》里则写道:“我有时孤独一人坐下/在五月的麦地,梦想着众兄弟”。由此可见,海子麦地诗歌的涵盖范围逐渐扩大,从几人到全世界的兄弟,从故乡到全世界,这既是诗人和诗歌的成长,也反映了“王者情结”的成长,二者相辅相成。
(五)太阳
太阳是海子诗歌中极其重要的意象。骆一禾与西川经过研究为海子的长诗开出了一个明确的篇目,分别是:诗剧《太阳》、诗剧《太阳·断头篇》、诗剧《太阳·但是水,水》、长诗《太阳·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太阳·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太阳·弑》、诗体小说《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这七部长诗每一部都与“太阳”息息相关。不仅如此,海子也为自己较喜欢的画家梵高写下诗篇《阿尔的太阳》,热烈歌颂画家梵高。无论在长诗还是短诗中,都有大量的“太阳”这一意象出现,且多是歌颂与赞美的,因此“太阳”在海子的诗歌世界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祖国 (或以梦为马)》)。
对爱情的思索,对诗歌王国的憧憬,对女性的崇拜,对麦地的复杂情感,对太阳的顶礼膜拜,从种种意象的集中和共同指向,我们可以看出海子诗篇中的“王者情结”的结定。这既可以反映出海子的诗歌理想,也体现了诗人对自己诗歌成就的高度自信。“王”的第一个含义便是坚固的自我决断的意志。[3](P155)然而,海子的“王”并非华夏民族狭隘意义上的皇帝或诸侯王,海子的“王者情结”是广阔的,是诗歌、爱情、麦地、太阳等意象的共同融合带给诗人的磨难和幸福,是一种复杂的生命体验。“王”其实也是高手的寂寞。在海子的世界里,他用他的方式征服了一切——诗人幻想着用自己在诗歌王国所征服的一切的美来点缀这顶王冠。现在看来,在诗歌的领域,海子的确做到了这些,但海子的生命也注定不能负荷如此之重,最终,海子用生命去洗礼了这顶王冠,这个“王”的荣誉。
二、王者情结成因及与死亡的关系
翻阅《海子诗全集》我们很容易发现,他前期的诗歌创作提及“王”或者“王者”、“王子”相关的内容几乎没有。此类诗歌,大量出现在1987年之后的创作中。“‘王’是诗人在若干诗歌里反复咏叹的一个自我的形象。”[2](P255)我们自然能想象,当一种心思端现在这位富于感应力的少年心头时,王者情结便在心中结定。海子是很崇拜太阳的,对于太阳始终持一种仰望的姿态,然而在《七部书》中,海子却一直怀有为“王”的野心。而我们仅仅分析《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就可以发现,“从文字的象征关系和文内的人物关系综合来看,‘好女儿’是作者海子的自称,当他将原先对恋人的呵护感、覆盖感倒可以理解。但是,他在这里实质上是在利用概念和语言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他要成为太阳的父亲,太阳成了一个被他所钟爱的少女。”[7]仅此一点就为我们展现出了海子“王者情结”的渐变发展过程。这个情结如同诗人笔下不断扩大的麦地空间,是一个渐渐彰显的过程,是始终发展变化着的。
(一)成长与智力
“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助矛盾的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3](P290)海子正是这样的矛盾体。作为天分极高的才子,海子15岁就考上了北京大学,由安徽一个偏僻的乡村来到首都,其后的十年一直生活在那里。城市的繁华、冷漠和妄自尊大始终控制着这位一贫如洗的农民的儿子,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诗人都找不到归宿感。海子在同龄孩子中是绝对的佼佼者——孩子的“头”,且与众不同,可以认为这是“王”的最初萌芽与外在表现。儿童天性中的虚荣在这种孩子王的形态中暂时满足后,他并不特别以此为意,在这之外还有一个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世界牵引着他。在海子读初中和高中阶段,每次返校时不愿成群结队的孤僻,也仍是这一心理原型的体现。他纵使有超常的天赋,也绝不会轻薄矜夸,以群聚喝令的“王”而自美。
(二)孤独与忧郁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人性是几乎没有变化的。中国文人共通的一大精神表征是清高、孤傲、正直、不合流俗。海子的性格更是激烈、偏执、极端、感伤。海子不可思议的阅读量和文化溶解力,沉解于语言文字中对形而上事物的雄辩能力特征上,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海子这样的性格决定了他而后的生活、社交以及写作方式。海子是一位天资极高、家境贫困,因而心气甚高、心事颇重的少年。海子的生活是相当封闭的。海子的父亲对儿子“孤僻”的举证说明则是:海子经常喜欢独自一个人在池塘边钓鱼,常常钓得饭都不回来吃。还有一个重要的举证,便是海子上了中学后,每次从家里往高河镇中学返校时都不愿和别的孩子一起走。海子的孤独一直陪伴着他,甚至到他在政法大学任教时:主人离去前这两间被打扫过的屋子“干干净净,像一座坟墓”。[8](P22)因为孤独,诗人们总是习惯于静观和沉默,他们不是在行动,而是在进行内心的省察和凝思,而恰恰孤独也增添了他们及其诗歌的神秘色彩。海子孤独的个性,让他从尘世逃向荒野,成了在荒漠中行走的圣徒。这种孤独是与集体和喧嚣相对而言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他先是在实——空,以后在人——神两界生活的生存模式。
从心理学发生的角度而言,当主体的心态自身感到缺乏某种东西时,就会有忧郁感出现。忧郁的本质是对某种尚不存在的东西的渴望,但所求之物又无法得到,便抑郁于心,忧从中来。忧郁广泛地存在于人类心底深处,它是人对所处环境感到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外现,其特征是既悲又怨。忧郁情结一旦从悲剧作家心底潜伏上来,历史上人类的痛失生命、痛失所爱的故事在他们心中激活,便成为悲剧创作的题材。对于海子,爱情的失败对他影响很大。他先后经历的四位女性、四段爱情均以失败告终,深沉的诗人在《诗人叶赛宁》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放弃爱情的王位/去做铁石心肠的船长”,这是对爱情的心灰意冷,不再以爱情为王位,诗人至此除了寒冷一无所有。“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一种愿望/一种善良/你无力偿还”(《麦地与诗人》)。作为大地的赤子,土地是他最终的归宿,麦地向他表示了救助和接纳,而对麦地的愧疚道出了诗人难以言说的悲痛。海子的长诗大部分是以诗剧方式写成的悲剧,从悲剧意义上说,“史诗指向睿智、指向鸿蒙、指向大宇宙循环,而悲剧指向宿命,指向毁灭……海子以诗剧写史诗是他壮烈矛盾的必然产物。”(《麦地与诗人》) “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太阳的山顶埋葬
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的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祖国(或以梦为马)》)。诗人决断式的定论,悲剧体裁的写作方式,自我认定是悲剧的“王者”。同时海子相信天才短命论,在分析了以往作家、艺术家的工作方式与其寿限的神秘关系后,他尊称那些“短命天才”为光洁的“王子”。从海子所推崇的“王子”可以看出,他对那些“王子”有着某种心理和写作风格上的认同,于是“短命”对他的生命和写作方式形成了巨大压力。倾向于揭示生存悲剧,描写最为宏大壮丽景象的诗歌,然而,这样的诗歌是人类集体的杰作,本身的成书过程就极为复杂,不是个人能力所能完成的。诗人对爱情、麦地、诗歌的极度渴望与痴迷,这种处在极度的渴望与痴迷中产生的幻觉具有一种心理补偿的作用,也是造成海子诗歌“王者情结”的主要原因。
(三)社会历史因素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学与文学的社会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观点一直很深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而对于作家主体内心世界的揭示却有所忽略。历史像链条一样一环一环,环环相扣,连续不断,今天不能没有昨天,一个时代孕育了另一个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重新彰显个性,将文学还给文学,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片广阔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海子诗歌的王者情结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社会土壤。80年代的中国文学已经不可否认地处于世界文化的大潮之中,中国文学打破了独家经营、处于单元文化背景的局面,开始同欧美等国文学一样,彼此之间的文化开始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因此中国诗歌也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我们读海子的诗歌不难发现,除了推崇屈原外,其诗作中出现的中国诗人很少,而出现最多的是外国的诗人及作家。“我所敬佩的王子行列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雪莱、叶赛宁、荷尔德林、坡、马洛、韩波、克兰、狄兰……席勒甚至普希金。”[9](P287)中国当代诗歌与世界艺术的紧密关联,海子诗歌丰富的文化含量,知识结构的丰富,甚至诗人一直很珍惜那些没有为王的诗歌王子的情结,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无疑就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广博的外国文化与优厚的中国文化结合,产生了丰富的艺术营养,使海子的诗歌中外兼容,因此这一“王者情结”不再是中国单纯意义上的“王”了。
诗人不停地拯救自己,同时也拯救人类的灵魂,在四处流浪中寻找,不甘于完全沉没于现实。海子笔下的远方有着彼岸的性质,有时是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有时是一个不断敞开的浩大空间,可以容纳下一切想象的幸福。海子的诗歌充满了巨大的伤感和浓重的死亡意识,其实这一切都和追求过程中的痛苦相关。死亡与天堂,死亡与爱情,死亡与麦地情结,死亡与王者情结,面对这些描写,我们很容易发现海子在死亡意象中沉溺太深,这一切都合成一种暗示,使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极度伤感,在现实中极度绝望,以至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
英雄以在现实中的失败、在精神世界的胜利而成为精神王者。海子将诗作为体现人类精神的国度来看待,他试图建立一个“诗歌王国”并在其中为王。潜意识中的精神王者对海子诗歌的影响及在诗歌中为王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是相互的。毫无疑问,海子只能是自己诗歌世界的“王”,是一种“精神之王”。究其短暂的一生,海子都在追寻诗歌之王的路途中奔跑,其创作轨迹是努力完成从诗歌“王子”向“王者”转变的过程。其死亡方式与诗歌创作表现出来的天赋是“王子”式的,但其诗歌理想及对诗歌的贡献是“王者”式的。
[1] 海子 .夜色 [A].海子的诗[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王一川.海子:诗歌中的歌者[A].崔卫平编.不死的海子 [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3]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 [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
[4]骆一禾.海子生涯 [A].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 [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
[5]海子.诗学:一份提纲 [A].西川编.海子诗全编 [C].上海:三联书店,1997.
[6]谭五昌.海子论 [A].崔卫平编.不死的海子 [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7]冯佳敏.一次伟大的诗歌活动——海子的〈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解读[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0,(1).
[8]西川.怀念 [A].崔卫平编.不死的海子 [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9]海子.诗学:一份提纲 [A].崔卫平编.不死的海子 [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On HAI Zi’King Complex
ZHANG Jian-wei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It is worth while to study HAI Zi,who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 for his unique style and huge,complex but concentrated poetic images.Previous academic researches on HAI Zi more concentrated in his Rye Complex,less on the analysis of his poetic imagery and his desire of the poetry Kingdom.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oet’s life,his poems and ideas,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another image of the poet —— King complex,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the poet’s unnatural death.
HAI Zi;poetry;King Complex;death
I207.25
A
1671-7406(2011)10-0033-06
2011-07-28
张建伟 (1987—),男,河南舞钢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责任编辑 王碧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