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1-08-15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应用型素质院校

张 巍

(福建工程学院 党委·校长办公室,福建 福州 350108)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张 巍

(福建工程学院 党委·校长办公室,福建 福州 350108)

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六点原则,并就如何做好具体的测评工作,从测评实施的制度层面、基本实施条件、测评主体及结果处理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综合素质;测评;现状

1 问题的提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进步速度,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民族、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地方,高素质学生的培养要靠学校科学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要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保证,还要靠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去激励.设计并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不仅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导航作用,也使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高等教育在办学层次、办学类型上出现了多样性的新局面.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一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与传统的研究型、教学型大学不同之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素质的培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现行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千校一面,无法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尚存在着很多缺陷.因此,构建一个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也有了新的认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背景下,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运而生.他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素质的培养,只注重学习成绩,不注重综合能力的倾向得到了一定的转变,单纯的学习成绩已不是学生综合评价的唯一指标.在测评的内容、程序和方式方面各高校间则还存在很多差异,有的是在德、智、体模块下把考评项分为优、良、中、差的等级,并赋予以等级分,然后汇总成综合分;有的是以考评条例的形式作为评价实施办法,评价者和被评者参考行为表现对各项给以静态判断;有的只是在“德、智、体”几方面做伸展性的条文陈列等.在评价方法上则借鉴了许多国内外人员素质评价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先进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了更科学、更合理的改进,但大多数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采用简单的数学加权平均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激励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所涉及的测评内容尚存在着很多缺陷,而且在综合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困惑和学生、社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提高应用型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2010年7—9月,笔者走访了省内外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其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进行了认真的比对,也与部分学生进行了沟通交流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笔者认为,现行的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测评指标片面并缺乏针对性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多数学校所采用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都仍然是把德育、智育、体育作为三个基本指标,只是指标的具体名称上表述不一,如湖南XX学院学生综合测评的内容就仅包括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测评等三个方面,比例分别为30%、60%、10%;厦门XX学院学生综合测评总成绩由德育成绩×0.2+智育成绩×0.7+文体成绩×0.1得来;福建XX学院把思想道德素质(20%)、科学文化和专业素质(70%)、身体心理素质(10%)作为三个一级指标;广东XX大学学生综合测评的内容包括品德行为表现、学业表现和文体素质活动表现三个方面,品德行为表现占25%、学业表现占60%、文体等素质活动表现占15%.在三个指标中仍然突出智育的考查,如上述四所高校智育的考查权重分别达到60%、70%、70%、60%,而智育标准的考分化又使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无法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无法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无法体现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素质,形成千校一面,缺乏针对性的不利局面;造成整个指标体系的偏导性,出现媒体报道的年年拿一等奖学金的学生毕业时工作无着落、“高分低能”等尴尬现象.

2.2 测评体系不够科学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标体系权重的设置不科学.指标体系中各要素的权重关系人为确定,缺乏科学的根据,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改革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而变化.如广东XX大学在校本专科生同用一个测评办法,本专科生在各指标的权重设置上也一致,从06年实施至今也毫无变化,这就很难保证测评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二是对思想品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定量评定打分中随意性较大,主观性强,大多停留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等口号上,大概念清楚,具体标准模糊,无法真正体现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个性差异;三是测评主体单一.测评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有些高校加入了个人自评部分,但权重比较低,实施过程中往往也流于形式,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造成测评过程中的不和谐.

2.3 测评功能定位偏差

目前很多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主要是对前一学年(或学期)学生取得成绩进行量化评分,其结果主要用于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等.如《福建XX学院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综合素质测评是全方位考核学生、评选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评定奖学金、毕业生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厦门XX学院学生综合测评办法》第二条规定:综合测评是学校对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表现的综合评定.评分的成绩作为当年评定“优秀学生奖学金”、“三好生”、“优秀毕业生”和各类单项奖的依据,测评结果直接与升级、留降级、评优、毕业推荐、推荐入党挂钩.《南京XX学院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第三条指出:测评结果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择优推荐就业的基本依据和学生档案的基本材料之一.《广东XX大学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第三条规定:各班级学生每年的综合测评成绩要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手册》中,作为评选优秀学生和奖学金、推荐就业的依据,并于毕业时存入学生档案中.很显然,现行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忽视阶段性评价;注重绝对评价,忽视相对评价;注重知识评价,忽视能力评价,存在为测评而测评的严重倾向.评价结果也没有很好地为调节和引导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综合素质测评一定意义上讲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导航”、“风向标”的导向作用.

2.4 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结合不够

现行的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绝大部分高校在这方面的评价过程中采用若干二级指标,用语言直接描述,确定评价标准,但描述的语言相对都比较空泛,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人员很难对每位同学的思想品德状况进行客观地区分,结果造成大部分同学的思想品德素质量化分数基本相同,没有起到真正的评价效果,主要原因是思想、态度等抽象性指标比较模糊,主观性较强,不易准确地把握,需要在定性的基础上,结合记实记录等,再给予适当的量化,才能有效地满足素质评价的需要.如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是评价方法需要解决的问题.

2.5 具体操作上存在漏洞

应用型本科院校同其他院校一样,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存在着不透明、不公开、不公正的情况,许多同学并不知晓测评的具体方案,不完全明白“加”、“减”分到底来自何处,导致综合测评变成了“综合调整”;加分制的不合理以及加分标准的复杂性、随意性使许多同学“想尽一切办法”得到加分的“凭证”,使一些学生为了得高分而拉帮结派、做表面文章,甚至把社会上吃请送礼等一些不良的风气带入纯洁的校园,从而引发出了许多的关系分、人情分;参与加分的同学以及统计各种加分项的负责同学,由于把关不严也可能导致水分的出现等,综合测评“功利化”的倾向严重.

3 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建议

3.1 测评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测评结果也为大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要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对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又以评价原则为指导,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综合素质测评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当前大学生的素质状况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结合现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在进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时,笔者建议,应遵循以下原则:

3.1.1 针对性原则.目前我国有各类高等学校2000多所,大体可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它们都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其他类别大学,不管是办学历史、办学条件,还是办学层次,办学水平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有其显著的特点.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要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融入到测评指标中去,改变以往各类学校之间千孔一面的局面.

3.1.2 科学性原则.综合素质测评作为一种判断学生素质的实践活动,要受到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和规范.测评指标体系的制定既要体现学生教育的客观规律,又要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要求,反映出综合素质测评的本质因素和各种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对学生素质的多个方面进行科学筛选,并抓住影响和反映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作为指标列出;要实施多元化的主体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1.3 导向性原则.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要体现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要明确地回答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做什么”和“怎么做”这两个基本问题,要能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努力方向,通过信息反馈、自我调节,不断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迫近,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品格等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对学校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管理等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1.4 可操作性原则.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各项指标,应都能够进行实际考察、测定或测验;测评指标的设置和分值要合情合理,既要考虑到全面性,又要体现重点引导性;既要有现实针对性,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又要兼顾平衡.各指标能够在学生之间进行量化考核,在学生之间进行比较.在科学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前提下,测评内容应尽可能的简明扼要,以便于学生实际操作,简单易行.

3.1.5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有关素质的抽象性、学生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学生在活动中行为表现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难以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和学生活动中的所有行为都进行准确的量化测定.因此,应该采取量化计分和写实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能够量化的指标尽量量化,而学生的品德等抽象的指标则应采取具有描述性、评价性的语言来进行评价,然后再把定性的结果用量化的分数表达出来,最终实现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

3.1.6 公开公正原则.测评的方案、程序应采取听证、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各类型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要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测评结果要应向学生公开.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机会面前人人均等,对任何人都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测评,杜绝宽严不一、前后有别、特殊照顾等现象,保持测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2 测评具体实施的几点建议

3.2.1 加强宣传、建立制度.加强宣传,转变观念,以取得师生的广泛认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确定的实施细则务必通过广泛调研、听证,以取得师生的理解和普遍支持;要将实施细则广而告之,并通过组织班会、宣讲等形式,向学生清晰地阐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总体目标,说明这些目标的意义,提出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方面的期望,并对综合素质测评细则中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也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改变仅以分数论高低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成才观,对学生进行再教育.宣传发动后,还要注意多倾听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感受,通过沟通最终确认方案.要建立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申诉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监控评估制度,防止发生违纪行为,实现制度公开、程序文明,切实体现公平、公正、公开.

3.2.2 实行认证、建立系统.素质认证是指客观记录每位学生在学习期间素质培养和发展的重要经历和主要成绩,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由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学生组织进行认证的一种模式,它是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组织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我们实行综合素质测评的客观依据与现实基础.素质认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同时,实施素质实时认证,也避免了综合测评前一窝风、弄虚作假、为测评而临时去“谋”分的弊端,也大大减轻了测评时的工作量.

现代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为综合素质测评的科学化、动态化提供了可能.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管理系统,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党员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实现各系统间资源的共享、数据的共用是建立完善的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共同目标.建立及时录入、有效审核、实时公布、结果导出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对于高效、公开、公正的进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3.2.3 广泛参与、多元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确保测评结果更科学、合理和客观的直接要求.测评活动的主角可以由多人组成,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测评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测评,鼓励学生本人、同学、用人单位等参与到测评中,建立以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测评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测评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促进社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直接对接.学生的自我评价不能走形式、走过场、消极对待,要避免出现简单打分代替自我评价的不良现象,学校可采取学生总结描述、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交流、辅导员修正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自我评价.班级评议建议实行全班学生共同打分取均值的办法,人人参与,公开透明.学校测评要广泛在有效实施班导师、班主任制度基础上,邀请院系领导、行政工作人员、专业教师参与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中来,形成全员育人、全员参与测评的良好局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泛开展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施行“3+1”、“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模式,学生在用人单位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艺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在用人单位进行实践的总时间达到1年,特别是在大四学年,基本上全年呆在用人单位.这就客观上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要关注用人单位的评价,要采集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的社会评价,形成社会评价主动参与的新局面.

3.2.4 处理结果、加强反馈.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的处理与反馈是对测评得出的结论进行的进一步确认与检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这个环节在现行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际操作中往往被简化甚至忽略,这就使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功能弱化,测评的效果和作用大打折扣.测评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并接受学生的申诉与反馈,确保测评结果的公信度与准确性;可通过素质测评报告的形式向用人单位推荐、反馈,实现用人单位需求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对接;通过寒暑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反馈,取得学生家长们的支持,共同教育好学生;通过辅导员(班主任)谈心、党员民主生活会、入党积极份子谈话等多种形式与学生本人沟通,通过评奖评优、推先入党等措施进行有效激励,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完善自己;学生测评的结果与分析材料也要反馈给学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等,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进一步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优秀人才的培养.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大学论坛,2003,(03):8.

〔2〕冯遵永.关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9):53-54.

〔3〕谭亚莉.对构建高校现代学生评价体系现状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2,(S2):249-251.

〔4〕季丽.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25(2):84.

〔5〕许二平,姬旺华.对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制度的调查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1):68-69.

〔6〕张琼.试述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9-83.

G641

A

1673-260X(2011)12-0260-03

2010年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B-I-10-06)

猜你喜欢

应用型素质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