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011-08-15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孙 伟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试析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孙 伟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校学生因迷恋网络影响学业而出现各种问题的人数逐年增加,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作用,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网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心理承受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的变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互联网介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后,无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又面临了机遇和挑战.

1 利用网络时代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首先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自由开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进行实时交互性信息交流.只要上网别人就可以随时了解你或联络你,不受传统方式的限制.传统方式如打电话、传真等,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工具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上网人数中的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学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庞大的网民主体.有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调查,网络消费在各种消费中增长最快,绝大部分大学生通过E—mail、QQ与同学交流.这种信息全球化即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又提供了广阔的教育平台.

其次互联网不分地段,不讲身份,机会平等,人们在互联网上发布和接受信息是平等的.在隐藏自己真实身份的同时显现了网络社会的公平性;毫无顾忌地在网上发泄的同时,又能体现出某种程度的真实性,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互联网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现代化的手段.网络信息社会为人们提供了资源共享,能共用同一个资源,省时间,省人力,省投资,省费用,省精力,省物力.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传统大学的思想教育往往局限在课堂教学,传统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占主导部分,而通过网络可以使全社会各个方面的思想教育主体形成教育合力,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网络具有形象化、趣味化的特点,网络中的图形、动画、声音、有趣而直观,更能吸引人,受教育者感知的信息更为深刻、全面,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采用多种多样的信息呈现方式,使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来认识、体验、感知心理变化的过程和情景,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这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

2 网络对青年学生的不良影响

首先互联网以其传播的信息多、快而赢得了青年学生的崇尚.网络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潜藏着危害人类自身的可能,网络会给渲染暴力、色情、犯罪、文化侵略等带来可乘之机,高科技犯罪、计算机犯罪将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因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同时又缺少必要的监管机制,久而久之学生会渐渐抛弃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转而信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使享乐、“性解放”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认同和模仿的对象.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大学阶段恰恰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发展而形成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形态的融合、渗透与冲突对大学生的影响极为明显,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淡薄,人文素质缺乏,思想道德修养根基不牢,缺乏自主判断是非的能力.

其次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虚拟世界.青年学生在网络上的交往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交往.在网上,人的性别、年龄、身份等可以被掩盖,这种虚拟性容易导致外界对网络的使用者不易实施有效的监督,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络上相对减弱,不能正确处理现实与虚拟的关系,容易造成道德意识的弱化.马加爵案件就是典型的例子.马加爵家里非常贫困,对社会不满情绪很重,又无可奈何,经常上网寻求刺激消遣,也就是说马加爵完全陷入了虚拟世界,回避了现实关系,即充满亲情、爱情和友情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后杀害了四名自己的同学.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引导学生处理好现实与虚拟的关系,扬长避短,教育学生既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求知的能力,又要学会筛选,学会抵制.

第三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心理活动产生、维持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常的社会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个人长期与世隔绝,社会交往被剥夺,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甚至导致精神崩溃.正常的社会交往应当是适度的,过分冷漠、不加选择的广泛交往、过分热情均属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建立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关心中才能获得发展.这就是“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的道理.青年学生热衷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交往,使得现实生活中交往的可视性与亲和感大大减少,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网络中的角色或随意欺骗他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同时网络交流的匿名性缺乏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容易加剧人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情感的萎缩和人际关系的淡化,导致青年学生人格异常和人际交往的障碍,如人际关系疏远、交际受阻、孤独、苦闷、压抑、网络上瘾、诱发自我冲突等,严重影响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应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上网,摈弃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趋利避害,最大程度地降低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3 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 重视中华民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

加强应用心理的研究,建立适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民族心理特点,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对成员心理的影响是通过民族特殊的社会化过程而世代相传的,并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与改变.目前我们大部分沿用西方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应关注文化差异,避免用一个简单的量表测验分数来粗糙地判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做法,重视研究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3.2 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具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是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开展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实施、自我控制、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等一系例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个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模式,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应倡导自我教育,充分调动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心理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制意识.学校还应大力扶持学生中的各级心理健康社团,积极引导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我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社团把心理健康的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创造性,变“他律”为“自律”.

3.3 建立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建立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还能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对各种信息的分析能力,大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可开设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专家工作室等栏目,还可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线咨询栏目,聘请知名专家和心理教师参与咨询辅导工作,为受教育者提供免费服务的有针对性的在线心理咨询,运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提供服务;开设在线聊天室,专家和心理教师还可匿名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讨论,以健康的心态、清晰的舆论观点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改变不合理的认知;网站公开校内心理咨询工作者的电子邮件,学生以邮件的方式直接向心理咨询老师寻求解答,老师要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沟通、疏导,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4 建立一支既懂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又懂网络技术的师资队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第一,具有教学文凭或教师的合格证书;第二,具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第三,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欧美发达国家则要求学校心理学家必须有博士或硕士学位.随着互联网进入我们的生活,学校心理学工作者还应该具备熟练的网络技术.

首先,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不仅要进行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技能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还要加强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其掌握新的心理测量技术、心理咨询、治疗手段和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第二,搞好专职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培训.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最易了解、掌握、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因此,对他们进行培训,除了介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外,还应讲授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熟练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等,使其能配合专职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队伍.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网络技能的培训,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建康教育改变了过去面对面交谈或上心理建康教育大课的形式,可以通过网页的制作、高校BBS的探讨等诸多网络技术知识解决网络时代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目前电脑及上网的操作都很人性化了.高科技并非深奥难懂,而是意味着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而不是更加复杂.这样,即使一些年龄稍大的心理健康教育者也可通过简单的网络技术培训运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心理健康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敏感性.时刻注意搜集网上的学生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及早疏导沟通,加强心理咨询的个案辅导和团体辅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1〕孙伟.试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0(6).

〔2〕易凌峰.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心理教育的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4):32-34.

〔3〕耿俊生,张存库.大学生心理健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G444

A

1673-260X(2011)12-0197-0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